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增加是全球化和政治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转型的基本趋势。城市规划需要扩展视角,调节分异避免极化。本文总结借鉴了悉尼UFP报告针对救助悉尼都市区弱势群体从规划角度出发实现关怀的研究,以此为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对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换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老年问题、贫困问题和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等,尤其是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必将在城市空间结构上有所体现,在城市空间上表现出空间分异。本文着重介绍空间分异的产生背景及成因。  相似文献   

3.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借鉴西方有关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我国近来城市社会空间的地理学研究进展和领域作了综述,注意研究领域的发展和新动向.从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入手,将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地理学研究归纳为五个方面①社会结构分异②居民感知与行为的空间分异;③组织的空间分异;④土地利用的分异;⑤物质环境的分异.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空间极化。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空间的重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空间转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社会空间异质性的增加。这一新变化反映了全球化下城市转型的普遍规律。本文以上海为考察对象,选取三个典型社区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上海社会空间分异在微观空间层次上的现状和特征,对其主要机制进行了分析。我们的研究表明,社区建设的历史时段对其社会空间构成具有重要影响;社区内部的均质化与社区之间的异质化两种趋向正同时发生;市场因素正逐步成为影响社会空间重构的主要因子。由此,本文强调分异中的社会空间形态对城市规划的新要求,市场转型迫切需要规划师拓展视野,关注空间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社会空间分异指各种社会要素在空间上明显的不均衡分布现象.学术意义上的"分异"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差别".一般而言,城市要素在空间分布上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没有必要甚至也不可能追求所谓的均匀.城市社会要素往往也存在空间上的差别,但当这种空间差别不断明显、突出,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产生城市问题的时候,便可称之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西方有关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我国近来城市社会空间的地理学研究进展和领域作了综述,注意研究领域的发展和新动向。从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入手,将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地理学研究归纳为五个方面:①社会结构分异:②居民感知与行为的空间分异;③组织的空间分异;④土地利用的分异;⑤物质环境的分异。  相似文献   

7.
黄赪宇 《山西建筑》2008,34(1):60-62
在参阅相关书籍和资料的基础上,对城市空间分异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原因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从城市规划设计以及管理方面处理空间分异问题的对策以及局限性,以达到解决城市空间分异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对城市社会空间经典研究理论进行梳理,并探讨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反思中外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原因之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空间分异机制的相关要素与结果。  相似文献   

9.
大城市居住空间贫富分异与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社会经济转型而来的城市人口贫富分化加剧,以及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加速了居住空间贫富分异现象的发展,同时也容易引发一些城市社会问题。因此,对大城市居住空间贫富分异的现象必须进行适度的引导和控制,加强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价值引导与宏观调控作用,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抑制其可能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分异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新刚  叶小群 《规划师》2005,21(3):68-71
当前我国城市空间分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城市功能结构的转变加速了社会分层;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引人产生产业布局空间分异;人口自由迁徙、流动加快了城市空间的分异;城市建设加速了城市物质环境空间的分异。城市空间分异的解决手段有社区建设、城市规划等。  相似文献   

11.
12.
The rubric of ‘new’ commons signals the re-assessment of old dilemmas about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ollaborative action in new social, spatial and technological settings. Urban commons feature in the expanding register of new commons, but there has been little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urban commons in an Australian context, focusing on the provision of social infrastructure. While noting criticism of the concept's imprecision and ideological valenc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urban commons offers new perspectives on public resources, urban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13.
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回顾1980年以来欧美国家凸现的社会分化问题,构建各国应对这一问题的政策分析框架,评述其社会与空间政策的具体实践.从结构转变与个体调整两方面,指出全球化及经济重组、福利国家变迁、城市住房及空间结构调整、邻里效应是社会分化加剧的主要动力.探讨近年来欧美在相关政策制定的路径选择与内在逻辑,发现在认知起点上存在空间与社会两种视野,在落实层面上存在地方与家庭两种层面,在政策目标上存在个人机会与地区复兴的分歧.系统评述租金补贴、产权私有化、住房存量重构、地方倡议四种政策的运作与效果,最后提出从宏观上取消制度屏蔽,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在微观上推动居住混合与地方复兴,是我国控制社会分化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ole that housing markets play in structuring patterns of social disadvantage in Australian cities, specifically Sydney and Melbourne.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ing tenure and social disadvantage at the local scale (Census collector districts) for the two cities, following a discussion of the various stands of literature on housing tenure and socio-spatial polarisation in Australian cities. It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eas of high social disadvantage and housing tenure. The analysis, which uses the ABS Index of Disadvantage, distinguishes locations where comparable levels of social disadvantage are associated with very different housing markets, one where public housing is prominent and others which are primarily areas of private sector housing. The social profiles of both types of area are described, drawing ou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ities, as are changes in the extent of these areas over time.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areas of private sector housing are th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ole that housing markets play in structuring patterns of social disadvantage in Australian cities, specifically Sydney and Melbourne.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ing tenure and social disadvantage at the local scale (Census collector districts) for the two cities, following a discussion of the various stands of literature on housing tenure and socio-spatial polarisation in Australian cities. It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eas of high social disadvantage and housing tenure. The analysis, which uses the ABS Index of Disadvantage, distinguishes locations where comparable levels of social disadvantage are associated with very different housing markets, one where public housing is prominent and others which are primarily areas of private sector housing. The social profiles of both types of area are described, drawing ou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ities, as are changes in the extent of these areas over time.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areas of private sector housing are th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趋近正义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社会正义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观.在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城市绿色空间的潜在复合价值日益凸显,引发相关利益各方的激烈争夺,在不同人群、地域之间出现了诸多分配不公平问题.基于绿色空间正义原则和分配标准分析,认为应在各方之间公平分配享有的权益和维护的责任,并通过对规划过程中的技术、识别、程序、补偿与执行环节的"非正义"部分进行完善修正,期待推动绿色空间规划建设趋近正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全球化及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平等正在加剧,这些社会分化都有其空间属性.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策服务导向的城市规划在助推了经济增长与秩序维持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城市潜在社会风险的考量.从当今中国城市社会的现状来看,虽然各种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复杂程度各不相同,但核心问题都与空间资源分配的公正公平有关.社会公正在我国现阶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正在成为城乡规划必须积极应对的挑战.为此,基于社会与空间的视角,探讨中国城市规划当前亟待研究和应对的若干“社会公正议题”以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规划对全球经济变化的回应:以东京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过去20年间,日本的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衰退,这对东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城市曾经拥有的支配地位受到其他亚洲城市的威胁。1980年代城市发展政策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功能混合机制的产生;而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城市政策则关注于如何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东京大都市圈的城市战略规划,研究了在全球经济发展动力影响下城市政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20年间,日本的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衰退,这对东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城市曾经拥有的支配地位受到其他亚洲城市的威胁.1980年代城市发展政策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功能混合机制的产生;而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城市政策则关注于如何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东京大都市圈的城市战略规划,研究了在全球经济发展动力影响下城市政策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