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面向组件重构的工艺信息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CAPP系统的发展要求,分析了面向组件重构的现代工艺信息模型及其格式,描述了以产品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模型,并介绍了一个面向组件重构的CAPP系统的模型实例。  相似文献   

2.
围绕重用这个问题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提出,面向组件的软件重用技术已成为近几年软件重用技术的研究的热点,它正改变着软件系统的开发方式。对重用技术、组件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对组件的模型进行了论述和研究,最后对软件重用作出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作者以提高H~+-ISFET可靠性为目的,对它的失效现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防止这种失效现象的方法.1 H~+-ISFET输出特性劣化现象本实验所分析的H~+-ISFET均为n沟道耗尽型,其结构剖面及封装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H+-ISFFT失效分析与工艺改进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层板的多功能组件微波互联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多芯片组件高密度互联的难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复合多层板工艺的板间微波互联结构。优化后的多层互联结构在10 GHz~20 GHz范围内只比直通微带的插损大0.1 dB,驻波比大0.3;而在30 GHz~40 GHz范围内只比直通微带的插损大0.3 dB,驻波比大0.4,具备良好的微波特性。该多层互连结构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优势,可以很好地解决组件高密度互联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光伏阵列电站中的光伏组件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失效,不能及时发现、维护而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在PV组件接线盒上安装无线温度传感器,动态的监控旁路二极管温度间接监测失效组件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不影响光伏组件结构的情况下及时发现、定位光伏阵列中失效的光伏组件;文中对热斑效应形成和温度测量法的联系以及异常数据点的处理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设计了温度采集和无线传输系统的硬件电路,电路简单、可靠,成本低廉易于实现,采集精度符合设计要求;并编写了PC端的的监测系统的程序,通过对PV组件失效进行遮挡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温度测量法的光伏阵列失效组件监测系统检测结果可靠温度,易于使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组件技术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存在的建模问题、行为问题与定时问题 ,在系统的分析现有具有确定性行为组件技术的基础上 ,提出了实组件的概念 ,给出了一种面向控制器的实时组件模型 RTC,并对 RTC的结构、行为、通信、时态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形式化的描述 .最后 ,以数控系统中运动控制的设计为例 ,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程序编译器诞生了,这对于程序设计技术是崭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程序设计方法经历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模块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直到今天,逐步兴起了面向组件程序设计,对象技术和组件技术就成为了当今最主流的编程技术。首先介绍了基于组件的编程思想,同时联系与数据库的应用,介绍当前最流行的几种数据库数据交互组件及其对应的数据存取技术和框架。接着,讨论了几种基于组件的数据存取方式,并写出了在其应用中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汽车零件失效分析知识的构成,给出了汽车零件失效分析的知识模型。利用数据库系统对数据简单组织方式实现复杂知识的表达,从而能以数据检索实现知识的推理。  相似文献   

10.
面向产品的工艺数据数字化管理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利用面向对象的处理方法,分析了工艺数据管理面向产品的特性,研究和扩展了传统意义上的工艺BOM模型,建立了工艺BOM与其他物料清单间的映射关系,有效地起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工艺数据的纽带作用;根据以数据为中心、产品为导向的建模思想,构建了面向产品的工艺数据管理的容器对象模型,并详细分析了各对象间的关联关系及工艺数据的动态属性和静态属性,实现了工艺数据的全面管理.同时,采用语义数据模型化技术——IDEFIX方法完成了对工艺数据处理方法模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非高斯数据分布过程中回归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在独立成分分析(ICA)的基础上与正交信号校正(OSC)相结合的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正交独立成分回归(O-ICR).首先将原输入数据通过正交ICA(O-ICA)进行预处理,去除ICA在提取高阶统计量时带来的与Y无关的干扰变化,然后对校正后的X提取独立成分,代替原输入数据建立与Y之间的回归预测模型.与传统的ICR相比,该方法提取的独立成分经过校正可使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最后通过Tennessee Eastman(TE)过程的质量预测仿真,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基于功能和基于过程的两种制造系统建模仿真方法,提出了面向过程的建模仿真系统的元模型结构,详细设计了制造系统多个视图模型中的主要建模元素。在此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分析和软件组件技术,实现了组件化制造过程建模仿真系统中的各个组成模块。该软件应用于实际,与CIMS其它子系统集成运行,提高了制造企业的整体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基于构件失效建模的软件安全性分析方法,对失效传播与转换标记(FPTN)进行扩展,描述各个构件的失效行为和模式。在架构设计层面综合考虑软件系统的构件连接和结构特性,使用模糊数学的相关方法,确定软件的安全等级。结合实例,对构件失效传播的概率进行计算,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动态主元分析(DPCA)进行工业过程故障预警时,对所有变量选择相同时间间隔。为克服DPCA中没有考虑到变量延迟、动态变化速度不同的问题,采用变量延迟对齐、时间间隔可变等方法,对DPCA中扩展矩阵的组成方法进行改进。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改进DPCA可以有效减少故障漏报。将该方法应用于原油初馏过程故障预警,在准确预警故障的基础上减少了漏报。  相似文献   

15.
信息复合的目的是为了把多种遥感器数据的特性进行互补。复合图像与原图像相比,既具有多光谱特性,而且空间分辨率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它更有利于目视判读或计算机自动化处理。运用主成分变换-逆变换的方法对ADEOSAVNIR的多光谱数据(16 m)和全色波段数据(8 m)进行了复合研究。即先对多光谱图像进行主成分变换,求出第一主成分。然后用全色波段数据取代第一主成分并进行主成分逆变换得到所需的复合图像。复合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8 m,而且具有4个波段。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industrial on-line sensor calibration monitoring for redundant sensor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techniques are developed and compared using both simulated data and data sets from an operating nuclear power plant. The performance is dependent on the types of noise sources; however, under most conditions ICA outperforms PCA, based on the bias and variance of their respective parameter estimates. A case study is included to demon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both technique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sensor drift.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图像融合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强  王行愚 《计算机工程》2007,33(10):220-221,224
提出了一种基于独立分量分析(ICA)的图像融合算法。在图像配准的基础上,利用独立分量分析对图像进行训练获得独立分量基函数。对于待融合图像,通过训练得到的基函数对图像进行线性变换,然后在变换域根据不同的融合规则对图像进行融合,ICA反变换得到融合图像。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根据数理统计中的多元统计理论,用多个传感器对某一特性指标进行检测,将检测数据作为统计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数据融合方法。该方法把各传感器的检测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定义总体的各主成分。通过计算测量值与主成分的复相关系数,给出了各传感器的综合支持程度和数据融合公式。实验表明,此方法比均值融合法更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20.
数据融合是一种利用多种检索系统优势来增强检索结果的技术,当候选成员系统数量过多时,融合结果性能并未随之提升.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变色龙层次聚类和序列前向的选择算法(RFS),该方法首先评估所有检索结果列表的相关性进行聚类,之后使用序列向前算法从不同的簇中挑选成员系统组用于数据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筛选出较优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