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不同酵母品种(降酸酵母、果酒专用酵母、耐低温酵母LABA)、不同酵母浓度(0.1、0.2、0.3g/kg),不同发酵温度(16~18℃、20~22℃、24~26℃)等不同单因素调控因子桑葚发酵果酒中的香气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单因素调控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发酵型桑葚果酒酿造过程中总糖、总酸、总黄酮、乙醇的变化规律以及桑葚果酒香气成分进行研究。发酵型桑葚果酒制作工艺为:发酵温度15.3℃、接种量8.00g/L、蔗糖加入量12.80g/100g,发酵总时间24d,每3d取样动态监测桑葚果酒总糖、总酸、总黄酮、乙醇含量变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发酵型桑葚果酒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桑葚果酒发酵最初9d总糖的消耗量最大,最后慢慢趋于平缓;在发酵第15~18天时样品的总酸含量介于5~6g/L,第24天达到6.61g/L;桑葚果酒发酵最初3d,乙醇含量快速升高,第15天后再次显著攀升,第18~24天时乙醇含量稳定在14%左右;桑葚果酒总黄酮在发酵过程中逐渐溶出,发酵21d时达到最大值(417.19mg/L),而后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第18天桑葚果酒香气成分检测到的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占43.5%,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占25.0%,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16.1%。第24天桑葚果酒香气成分检测到的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占34.5%,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占31.1%,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12.7%。从桑葚果酒发酵主要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来看,在发酵温度为15.3℃,接种量为8.00g/L,蔗糖加入量为12.80g/100g的工艺条件下,发酵总时间可以缩短到18d。该发酵型桑葚果酒香气成分以醇类和酸类物质为主体,酯类物质含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采用SPME-GC-MS技术分析选育酿酒酵母J11和4株商品活性干酵母分别酿造的桃果酒,5种桃果酒共检测出10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包括醇类、酯类、酸类、羰基化合物、苯系化合物以及萜类化合物。结果表明醇类和酯类是桃果酒挥发性物质的主要组分,异戊醇、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以及9-癸烯酸乙酯是桃果酒的主要香气物质。5种桃果酒中,选育酵母J11酿造的果酒更好地保留了桃果实自身的风味,且其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都是最高的,证明与其他4种商品酵母比较,选育酵母J11更适合桃果酒的酿造。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的控制复合果酒发酵过程和提升果酒品质,通过常规理化检测手段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芒果胡萝卜复合果酒的酒精度、总糖、总酸、挥发酸、总酚、干浸出物、甲醇和香气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酒精度先上升后趋于平稳,总糖含量不断下降,发酵8 d后果酒酒精度为13.37% vol;总酚和干浸出物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总酚在发酵第3 d时达到最大值395.17 mg/L,干浸出物在发酵第4 d时达到最大值24.20 g/L;发酵过程中甲醇的含量迅速增加,在发酵第6 d时达到最大值103 mg/L。同时,质谱结果表明:芒果胡萝卜果汁共检测出23种香气物质,主要香气物质是萜烯类(65.55%),其特征香气成分为3-蒈烯、萜品油烯和β-石竹烯;芒果胡萝卜复合果酒共检出55 种香气物质,随着发酵的进行,萜烯类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酯类的相对含量逐渐升高,发酵8 d结束,酯类成为果酒的主体香气物质(72.58%),其特征香气成分为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和辛酸乙酯。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涉县产无核黑枣为原料,对黑枣果酒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酒精度、总酸、蛋白质、脂肪、VC、多酚等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黑枣果酒香气主要成分。结果表明,黑枣果酒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蛋白质、脂肪、VC的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变化而降低,而酒精度、总酸的含量却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在发酵初期多酚含量略有增加,随后缓慢下降并保持稳定的水平。黑枣果酒香气成分中鉴定出匹配度较高的18种化合物,包括烷烃类物质9种、酯类物质8种和1种羟胺物质。  相似文献   

6.
凌育赵  刘经亮 《现代食品科技》2011,27(12):1530-1532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富集柿子果酒中的香气成分,经GC-MS分析,分离出62个峰,鉴定出56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86.66%,包括醇类、酯类、酸类等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异戊醇(38.55%)、苯乙醇(14.50%)、甲酸异戊酯(7.44%)、2-甲基-1-丁醇(4.72%)、乙酸-3-甲基丁酯(2.25%)、异丁醇(...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山竹果酒发酵过程中活性物质变化和成品香气贡献,以山竹全果为原料发酵酿制山竹果酒,考察果酒(果肉和果壳)发酵过程中活性成分含量和多酚组成变化,并对成品果酒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酮和多酚含量在主发酵期都呈上升趋势,主发酵和后发酵7~9 d交替时含量下降,在发酵后期果肉果酒中的黄酮含量稳定在3.6~4.0μg/mL之间,多酚含量稳定在30.03μg/mL左右。总糖含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液相色谱表明两种果酒在发酵末期多酚物质组成有差异。香气成分表明果壳果肉果酒中酯类物质/醇类物质/羧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42.32%、57.32%、0.37%,果肉果酒中酯类物质/醇类物质/羧酸类物/相对含量分别为30.13%、69.63%、0.17%,两种果酒有不同的香气贡献物质。  相似文献   

8.
混和发酵果酒香气物质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宇  郑成 《现代食品科技》2005,21(3):124-12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菠萝及菠萝、芒果和香蕉混合发酵果酒的香气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菠萝果酒相比,混酿果酒含有更多中、高沸点的香气物质,产品的果香浓郁,留香持久。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混菌发酵桑葚果酒的酿造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菌株、接种时间、接种体积比、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对桑葚果酒品质的影响,并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设计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库德毕赤酵母K1最适与酿酒酵母配伍发酵。混菌发酵桑葚果酒的最优工艺: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提前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24 h接入,发酵温度26℃、发酵时间14.5 d、酿酒酵母与库德毕赤酵母接种体积比为2.0∶1。在该条件下,发酵得到的桑葚果酒酒精度为8.53%vol,感官评分为90.10。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混菌发酵的桑葚果酒和单菌发酵的桑葚果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解析,共检出27种挥发性香气物质。相较于单菌发酵的桑葚果酒,混菌发酵的桑葚果酒中酯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开阳县大十桑葚为原料,研究分批发酵、分批补料发酵、分批带渣发酵对桑葚果酒中功能性成分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批带渣发酵桑葚果酒功能性成分含量最高(白藜芦醇0.19 mg/100 mL、多酚(2020.89 mg/L、黄酮310.56 mg/L、总花色苷(97.25mg/L);利用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SPME/GC-MS)检测分批发酵、分批补料发酵、分批带渣发酵桑葚酒的香气成分,分别有133种,142种,146种。分批带渣发酵桑葚果酒香气成分种类最多,含烷烃类9种(1.43%)、醇类16种(29.70%)、酯类57种(56.20%)、醛酮类27种(4.64%),酸类11种(3.62%),苯环及酚类10种(0.68%),烯类4种(0.70%),其他物质12种(1.35%);20种主要香气成分与桑葚果酒典型性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分批带渣发酵不仅有利于桑葚果酒功能性成分含量的提高,还能增加桑葚酒风味物质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选用6种不同酵母发酵桑椹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GC-MS联用分析研究其对桑椹酒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检测出约80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酯类33种,醇类20种,酸类7种,醛类6种,酮类3种,其他9种;不同酵母菌株产生的香气成分在组分上无差别,但在种类和含量上有所差别;感官品评分析结果与各酒样的香气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的果实品种和发酵时间对猕猴桃发酵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13.
高强电场作用下荔枝酒香气成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斌  曾新安  陈勇  岳强  曾宪远 《食品科学》2007,28(12):386-390
本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研究了新鲜荔枝酒经高强电场处理后其醇,酸,酯等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一定条件下的高强电磁场处理后,荔枝酒中辛酸乙酯、己酸乙酯等酯类物质的含量增加,同时生成橙花醇氧化物,乙酸丙酯等新的芳香物质,与酒经催陈后刺激性减少,变得绵软柔和饱满,香气沉实厚重的感官品质变化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4.
选用清汁发酵桑椹酒为研究对象,采用液-液萃取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其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从桑椹酒中鉴定出28种成分,主要香气成分为苯乙醇(25.43%)、琥珀酸乙酯(6.21%)、丁内酯(5.42%)、乙酸异戊酯(2.54%)、正辛酸乙酯(2.07%)和乙酸乙酯(0.78%)。桑椹酒感官特征为醇香浓郁,口感柔和。  相似文献   

15.
陈娟  阚建全  杨蓉生 《食品科学》2010,31(18):239-243
采用溶剂萃取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对农用桑椹、大十桑椹、红果2 号桑椹和红果1 号桑椹4 个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别从4 种桑椹中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2、51、44、46种,主要包括高级脂肪酸、脂肪酸酯、脂肪醇、芳香醇、脂肪醛、以及脂肪酮等。桑椹中高级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很高,它们是重要的香气前体物质。己醛、壬醛、己醇、3- 甲基- 丁醇、2,3- 丁二醇、苯乙醇和3- 羟基-2- 丁酮则是桑椹的主体香气成分。此外,每种桑椹还含有一些独特的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苹果酸-乳酸发酵过程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赤霞珠葡萄酒苹乳发酵过程中香气物质动态的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葡萄酒苹乳发酵过程中共检出55种不同的香气成分,包括22种酯类、10种醇类、8种酸类、7种醛类、4种酮类、3种萜烯类和1种酚类,其中酯类、醇类和酸类化合物为苹乳发酵过程中主要香气成分。相比于发酵起始阶段(0 d),发酵末期(18 d)葡萄酒中的酯类和酸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由20.7%和1.08%上升至25.61%和2.33%,主要包括乙酸乙酯、己酸乙酯、月桂酸等,这类香气物质能够赋予葡萄酒浓郁的果香,而由于酯化反应醇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由42.89%下降至29.01%,主要变化为异戊醇等高级醇质量分数的降低。由此看出,葡萄酒经过苹乳发酵不仅增强了酒体的水果类香气还提高了葡萄酒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姚远  陶玉贵  葛飞  宋平  李婉珍  朱龙宝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24):242-250,261
实验以清酒酵母和果酒活性干酵母为发酵菌种,分别采用单独接种、两种酵母按不同顺序接种和两种酵母同时接种共5种发酵方式发酵桑葚米酒,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5种发酵方式发酵桑葚米酒中香气物质,同时对米酒中主要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清酒酵母发酵7 d后再接入果酒活性干酵母发酵的桑葚米酒品质较好,米酒理化指标为酒精度(10.10% vol±0.20% vol)、残糖含量(30.70±0.10 g/L)、总酸(6.85±0.08 g/L)、挥发酸(0.31±0.05 g/L)、感官评分(85.60±0.19)。5组酒样中共检测出175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62种、醇类30种、酸类8种、醛类11种、酮类19种、烃类29种、其它物质16种;接种清酒酵母发酵7 d后再接入果酒活性干酵母发酵的桑葚米酒中主体风味物质达14种,典型风味成分β-苯乙醇的相对含量达17.88%,较其他4种发酵方式高出2.63~3.96倍,米酒的香气浓郁,果香花香和奶香味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