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更好地实现长江流域水库群汛期防洪联合调度,发挥水库群的综合调度效益,研究了三峡、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汛期联合防洪调度策略。以减少枝城和城陵矶控制站的超额洪量为目标,在分析“同步拦蓄”调度策略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等比例蓄水”的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策略,并采用长江流域百年一遇设计洪水对两种调度策略进行模拟调度比较。结果表明,“等比例蓄水”的调度方式具有更高的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效益。  相似文献   

2.
截至2007年8月14日零时,龙羊峡水库蓄水位达到2580.91m,相应蓄水量179亿m^3,蓄水量创龙羊峡水库下闸蓄水以来同期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逐次渐近法(DPSA)的思想,把N库问题分解为在每次迭代中求解单库问题,进而求解了一个水库群长期联合优化调度。本方法还可以考虑径流的时空相关性,使所求水库的最优放水策略是该库蓄水量和其它电站总出力的函数。该方法被用于求解广东电力系统七库联合优化调度取得了满意的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4.
黄河上游梯级电站水库联合调度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历史运行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黄河上游梯级电站(主要是龙羊峡、刘家峡电站)的联合调度方式,提出合理、可行、多方受益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乌东德、白鹤滩电站的陆续建设投运,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对河流生态影响日益突出。为减轻梯级水库蓄水对金沙江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实现水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双赢,进行金沙江下游梯级蓄水期联合生态调度。基于逐月最小生态径流计算法确定河流最小生态流量,以河流生态需水满足度最大和梯级发电量最大为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改进NSGA-Ⅱ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乌东德、白鹤滩投产运行将会导致蓄水期下游河流生态缺水情况更加严峻,优化梯级水库运行方式、适当提前蓄水可提高下游河流生态需水满足度,缓解梯级发电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竞争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蓄水期生态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三峡梯级水电站汛末蓄水调度的复杂问题,以汛末蓄水、下游补水和梯级发电为目标,构建了梯级联合多目标蓄水调度模型,提出了两阶段约束法对模型目标进行降维处理,进而采用动态规划求解模型,并通过对不同来水过程的调度计算与方案比较。结果表明,随着三峡水库汛末蓄水位的抬高,梯级向下游补水能力逐渐减弱;若三峡水库汛末蓄水位相同,则梯级下游控制补水流量越大,梯级总发电量越大;若梯级下游控制补水流量相同,则汛末蓄水位越低,梯级发电量越大;下游控制补水流量越大,则梯级下泄流量越均匀,发电出力峰谷差越小,也越有利于下游通航安全。  相似文献   

7.
掌握径流系数变化规律对于研究流域水循环问题及配置水资源等有重要意义.基于西江上游流域1967~2014年的降雨径流数据,采用滑动平均、M-K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江上游流域近50年径流系数的变化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降水因子与下垫面各结构因子对径流系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径流...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库群优化调度为水资源系统优化调度中的难点,分析了水库群优化调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水库群联合供水优化调度模型,并以余姚市陆埠-梁辉水库群为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粒子群算法能获得高性能的优化调度结果,可更好地发挥库群的综合效益,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9.
针对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水电站的水库预报调度至多峰曲线形式,用多项式建模,通过两库的最优调度过程样本采用逐步回归进行率定,建立了两库的最优决策规律。经模拟调度计算验证效果较好,说明了提出的最优决策规律形式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0.
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水库群防洪系统调度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现有的一些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和分析。对今后的水库群防洪系统调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长江流域上游干旱特征,利用1961年1月至2012年12月长江上游共69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资料,以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为主要指标对长江上游流域的干旱强度、干旱持续时间、干旱频率等干旱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区域PDSI的月际变化较大,旱涝期交替出现,同时年代干旱最强值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并在2006年达到干旱强度最强值;干旱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事件主要发生在1960、1970年代,平均干旱持续月数为4.2个月;上游干旱频率主要以初始干旱为主,其中年际干旱集中在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和2000年代后期两个阶段,季节干旱主要发生在冬季。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上游的干旱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龙刘水库联合运用对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的影响,选取黄河上游八个水文站1950~2009年径流资料,根据水量平衡原理还原水库运用后径流序列,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突变检验法及小波分析法,分析了龙刘水库运用前后兰州站与下河沿站实测与还原年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实测与还原序列都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实测序列突变年份为1987年,还原序列为1990年;实测序列与还原序列都存在3~5、6~9、14~17、23~27年四类周期变化尺度,兰州站与下河沿站实测径流序列的主周期都依次为25、16、8和4年,兰州站还原序列主周期依次为23、8、4年,下河沿站还原序列主周期依次为24、4、8年。说明龙刘水库的联合运用加剧了径流序列下降的趋势,有促使序列突变提前的可能性,且对径流序列的周期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评估未来气候变化下赣江上游区的水文响应机制,基于赣江上游峡山水文站以上集水区域6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和2008~2014年中国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土壤含水率产品,采用NoahLSM陆面水文模式进行历史流量和土壤含水率过程模拟,评估Noah-LSM在赣江上游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Noah-LSM模拟的率定期和验证期日流量模拟过程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857、0.750,模拟的土壤含水率过程与中国陆面数据同化系统产品基本吻合。Noah-LSM能合理模拟研究区的流量和土壤含水率过程,且在赣江上游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工作中,中上游河段出现的水量不平衡问题,以刘家峡—头道拐河段为例,采用水量平衡公式计算1999~2012年刘家峡—头道拐河段的不平衡水量,并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和方法研究了刘家峡—头道拐河段不平衡水量的变化规律,预测了刘家峡—头道拐河段的不平衡水量。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淮河上游气温及年径流深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淮河上游为例,基于信阳气象站近58 a日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分析检验了气温变化趋势及以息县水文站近45 a日流量资料为基础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淮河上游气温与水资源的趋势有规律性的变化,年均气温升高与大规模人类活动密不可分,气候变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消费比重中仍将占有绝对的优势,未来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资源能否支撑煤炭产业增长是我国能源与水资源管理的难题。不同水平年黄河上中游7个大型煤炭基地的需水量进行了预测,并与煤炭基地的黄河流域二级水文区区域水资源量、地下水功能区和地表水功能区进行了适配性分析,根据水资源约束特征提出了缓解水资源对黄河上中游煤炭基地开发约束对策。  相似文献   

17.
梧桐河流域上游径流时序变化特性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梧桐河流域上游径流时序变化特性以指导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基于梧桐河上游宝泉岭水文站1951~2013年天然径流序列,采用累积距平法、非参数检验Mann-Kendall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研究了年、季节径流量的趋势特征、突变特征及周期特征,探讨了引起天然径流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梧桐河流域春、冬两季径流量分别以0.005×10~8、0.004×10~8 m~3/10a平均速率呈增加变化,夏、秋两季径流量分别以0.144×10~8、0.243×108 m~3/10a平均速率呈减少变化,仅秋季径流量减少趋势显著,在季节径流量综合作用下,年径流量以-0.379×10~8 m~3/10a平均速率呈不显著减少变化;年及季节径流量丰枯转变频繁,突变多发生于1960年代中期以前;年及四季径流量存在显著周期特征,第1主周期依次为12、14、12、11、11年;降水减少引起流域径流量减少,使得两者呈基本一致的时序变化特性。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怒江中上游流域降水趋势和周期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怒江贡山水文站以上流域1958~2008年降水资料,运用M-K检验法及Morlet小波函数方法,分别对该流域的年降水和四季降水序列进行了趋势和周期分析,揭示了该流域各降水系列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年降水系列和春季、冬季降水系列增加趋势明显,并确定了各降水系列的震荡主周期。由此预测未来3~5年内怒江中上游流域年降水和夏季、秋季降水处于偏枯期,春季、冬季降水处于偏丰期。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黑河中游地区多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情况,依据收集的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以均值的方法计算了1986~2011年地下水位年均变幅值K,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多年动态变化过程可划分为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基本稳定、缓慢上升和快速上升5种类型,得出了研究期地下水位变化特征。整体上看,研究区地下水水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1986~2001年,地下水水位呈普遍下降趋势;第二阶段为2001~2011年,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减缓,部分地区呈逐渐抬升的趋势。地下水位变化由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控制,其中人为因素尤其是工农业生产和国家政策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