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卢健松 《华中建筑》2008,26(3):176-180
该文以襄樊市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例,研究我国中部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问题,分析经济因素主导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策略,按照城市-地段-街区-建筑一细部的层次,探讨了城市发展过程、周边地块演变、产权关系变革以及居民构成关系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影响.思考了单体建筑保护评价体系建立、地域性建筑语言体系建构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践,在古镇发展与保护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上,为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提出几点思考:一是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同时,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协调、充足的发展空间;二是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坚持的哪些原则;三是如何从不同的层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四是如何以城市控制性规划管理的手段保持街区风格。  相似文献   

3.
民众参与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念和组成部分,对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强调重点。然而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最常见的模式是政府主导。本文尝试在基于民众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构建角度,以福建"三坊七巷"为例,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入话语权的基本思想,思考如今的话语权比重分配以及民众话语权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明确民众参与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以及政府在民众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时可担任的重要职能。同时讨论话语权再分配可行性,再思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面临着街区格局变更、地域文化缺失、活力衰退的困境。为保护其地域风貌、复兴街区活力,文章结合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分析,从保护街区空间格局肌理、历史建筑、水系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环境要素等方面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青岛名城特色价值、历史文化认同感高度集中的区域,既是青岛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又是青岛落实国家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示范片区。基于青岛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认知,回顾街区保护、利用和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处理方法;通过当前保护与更新实施案例分析,评估总结青岛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在价值挖掘、文脉传承、实施模式、产业植入、场景营造、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探索多元主体参与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实施路径,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和城市发展互促共荣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如何使得历史文化记忆得到延续,更好地塑造城市形象,同时解决历史商业街区保护更新中的文脉传承问题,是值得当代建筑师、规划师思考的问题。文章以澳门议事亭前地商业街区为例,立足城市文化与历史文脉,从城市、街区及场所多维度来探讨历史商业街的保护更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更新规模也逐渐加大.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文脉和历史文化缺失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如何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历史记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脉和个性化的实际载体,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文章在建筑再生的视角下对历史街区保护进行思考,以哈尔滨老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活力复兴案例和山西晋中平遥古城历史街区改造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以建筑再生理念为指导的保护发展历史街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信息动态     
韦葳 《规划师》2004,20(2):94-95
我国将对历史文化街区实施城市紫线管理为了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建设部近日颁布《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这一办法于2004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城市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快速进程导致社会空间分裂以及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环境的急剧恶化。显然,城市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作为历史遗存的重要载体,保护与再生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平衡。结合漳州石码古镇后港历史街区景观设计实践,围绕城市文化历史、空间特征、景观风貌、保护与再生设计等多角度进行了探索,从而为后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顿明明  王勇 《城市规划》2022,(S1):76-83
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40年5版名城保护规划的划定和增补,目前历史城区范围内公布了7处历史文化街区。本文基于文献和调研,以名城保护规划修编过程为主线,梳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并对保护经验进行总结思考。本文认为保护历程分为萌芽、拓展和深耕3个阶段,经历了从“古城街坊”保护到“名城街区”保护的演化过程,通过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建构,以“动态整合、规划引领、活态为本、平衡利益”为原则,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体验“姑苏繁华图”历史意境的文化场所,同时也是承载当代苏式日常生活的城市街区,其保护经验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出台不仅将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扩展到40片,而且明确提出北京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与文化遗产,应高度重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北京旧城区的更新与发展问题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总结以往北京旧城保护与建设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文化对于城市形象的重要性,重在提出建立北京旧城新形象的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延续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燕 《山西建筑》2009,35(13):21-22
研究了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构成,分析了非物质文化延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延续方式:鼓励部分居民回迁、产业发展立足于传统生活、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景观营造结合,以寻求非物质文化在历史街区中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街区的色彩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历史资源,必须予以保护。当前我国的保护实践中,由于缺乏规范、科学的方法指导,使得保护人员不知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色彩特征进行提炼,也不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制定色彩的保护措施;日本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在调查研究阶段有具体落实形式,即“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工作体系。该体系针对街区色彩采取了兼顾整体与部分的调查研究策略。调研过程中,配合客观先进的方法,确保了对历史文化街区色彩的科学评价,从而为后续的保护措施制定和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独特的调查研究模式.给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以重娶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俊 《南方建筑》2005,(6):103-105
随着商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商业空间越来越需要整个城市的配套服务。然而地处历史街区的商业街虽然具有地理丈化优势,却缺乏与城市的有机交融,城市交通等问题目益严重。本丈以天津滨江道商业步行街为例,分析其优势及缺陷,探讨旧城区商业空间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李俊 《华中建筑》2006,24(2):84-86
随着商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商业空间越来越需要整个城市的配套服务。然而,地处历史街区的商业街虽然具有地理文化优势,却缺乏与城市的有机交融,城市交通等问题日益严重。该文以天津滨江道商业步行街为例,分析其优劣,探讨旧城区商业空间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景观敏感区是城市中极易由于人类不当开发活动而损毁的脆弱地区,同时又具有当地的景观特质,蕴涵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街区就是一类重要的景观敏感区.如何在保持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历史建筑进行加固、修缮,是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工作的成败关键.本文以杭州清河坊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工程作为实践案例,从历史建筑外观的保护、结构体系的加固以及内部构件的修缮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保护与修缮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贵州民族村镇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分析了中国贵州民族村镇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和当前掀起保护热的原由,明确提出了民族村镇保护的两项任务:一是保护文化,二是消除贫困。并通过实践总结了贵州民族村镇保护的做法和帮助村民消除贫困、脱贫致富的措施。对保护实践中涉及的一些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city is essential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ir hereditary and cultural values. This work aims to gain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city by ident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the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and the urban operation.Taiyuan, a northern city in China, is a suitable case for exploring this research idea. Cities with frequent foreign exchanges and distinct living groups tend to have more prosperous religious cultures than those in the central areas. The expansion of Taiyuan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presence of Prince Jin, who respected Buddhism and Taoism, exacerbated the impact of the religious building on urban development. With regard to the evolution of Taiyuan in the Ming Dynasty, we highlight the changes in urban space brought by the religious buildings through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Furthermore,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us buildings are revealed, fleshing out the trajectory of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Taiyuan in the Ming Dynasty.On this basi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linked to the current needs of historical city preservation through the survey of reality. We suggest to coordinate the protection of religiou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d urban characteristics brought by religious factors and emphasize the utilization of religiou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s a potential culture and economic regeneration pathway.  相似文献   

19.
历史街区是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改造城市历史街区是对历史空间的重新营造,呼唤历史场所精神的回归。本文在尊重历史、浓缩历史、展现历史的基础上,立足现状,阐述了乐平市老北街改造与更新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改造原则,提出了老北街的更新策略,为唤醒城市记忆、激发老街活力,提升城市形象提供有意义的指导,同时以期为其它历史街区改造提供些许参考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以永安吉山旅游区控制性规划为例,深入分析古村历史背景、村落布局、古建特征与开发现状,提出古村保护和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思路和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