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推动了掌上村落文化体系的开发与实现路径和促进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的地域适应性理论体系的构建。解决了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处理、掌上村落的关键技术开发、绿色科技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实施等关键性科学问题。掌上村落体系的构建,解决了当前传统村落实用技能人才培育与引进、文化信息产业绿色发展和传统文化可持续等关键性科学问题,实现了传统村落生态宜居与绿色科技协同发展。通过对体系构建的指标进行科学的认证,选取历史、遗产、人才、教育、健康五大体系与产业、生活、人物、文化、民居五大核心模块进行关联程度的评价认证,最后得出掌上村落体系构建的最优化指标,阐明掌上村落体系构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省44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保护管理现状,并探讨影响其类型划分的具体因素。同时,借鉴学者关于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分类的研究,以地理条件、产业经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为主要维度,构建形成安徽历史文化名村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基于此,运用K-modes聚类算法,将安徽历史文化名村划分为生态宜居型、文旅资源型、特色民俗型、综合发展型四种类型,并总结各类历史文化名村的典型特征,进而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广州亚运会已成为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战略工具,荔湾区是广州市核心城区之一,亚运会的举办为这一城市次区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五区一街"城市更新规划以激活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及提升旧城区宜居环境为目标,采取文化休闲荔湾、商埠荔湾、生态荔湾等发展策略,通过平衡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为后亚运时期的城市次区域发展及"广佛同城"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针对以地域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发展动力,引领城市历史片区更新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并结合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历史片区规划设计为实际案例,提出以文化保护传承促进片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片区"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复兴。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 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 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 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 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 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 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 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 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 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 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 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 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 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潇寒  张昊 《室内设计》2015,(3):108-115
研究从古村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 发展出发,引入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的概念, 提出古村落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的构建原则 以及景观生态和文化遗存视角的构建方法, 从整体空间布局、文化遗存保护、自然景观 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重点景区打造五个方 面对西藏尼木县吞达村的历史文化景观廊 道构建进行了实践探索,把古村落现存的历 史遗存碎片转变成为包容性的连续廊道,为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的研究 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解析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分析其文化生态特征,并以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为例,从文化生态网络系统的构建、文化生态廊道的重构、文化丛特征的凝练强化以及文化生态氛围的动态创造和保护等方面探寻其文化生态发展的适应性方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兴镇所具有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资源,提出因地制宜,把大兴镇构建成生态宜居的小城镇:构建生态宜居的小城镇,就要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从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塑造出鲜明、独特、优良的小城镇形象:二是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出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最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规范哈尼山乡的建设并加强规划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康璇 《中外建筑》2022,(12):109-113
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迫切,山区乡村应严保生态安全格局,以乡村聚落为空间载体,重构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社会关系等多元生态价值体系。基于此,试图构建基于山区乡村生态价值重构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并以大别山南麓湖北省团风县G乡南部为实证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从森林、水体两方面构建山区生态保护格局,根据乡村聚落与生态保护格局的空间关系评判其生态安全影响度;再结合空间合理性、经济产业、聚落规模、历史文化、服务设施及访谈等综合判断;最终将山区乡村聚落分为搬迁撤并、控制发展、适度发展、重点发展四种优化类型,并提出在生态人居、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化传承等方面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延庆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把握总体规划对延庆提出的功能定位,紧抓筹办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历史性机遇,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将保障首都生态安全作为主要任务,强化全区生态涵养功能,构建绿色空间体系。坚持服务民生,加强全区住房保障,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国际标准的旅游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城、精品小镇、美丽乡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长城和各类文化遗产,体现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特色。坚持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相似文献   

11.
刘姣姣  龙良初 《城市建筑》2022,(24):164-167
历史城区普遍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如何在创造宜居环境的同时延续历史城区的地方文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桂林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的梳理,总结其不同时期的典型特征,基于对历史城区城绿关系要素特征与城绿发展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绿环、共生绿链、活力绿网的构建策略,最终形成环+链+网城绿共同体的城绿发展模式,旨在维护城市系统的融合,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6月28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叶青在扬州举办的2011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介绍了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体系构建与试评估结果。据介绍,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是中国城科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其成果首次收入了《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作为报告的第五篇提出并构建了城市宜居发展指数体系。推出指数的目的是提  相似文献   

13.
戴彦  张辉 《室内设计》2013,28(5):61-65
山地历史文化村镇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既具有显性的历史文化属性,又具有隐性的生态属性。对其文化保护理应兼顾生态关注,这既体现了对此类遗产构成中原有生态关系的承认与尊重,又强调了生态保护在遗产保护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基于与历史环境的关联,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生态问题有其特殊性和研究重点。结合巴渝地区情况,归纳了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生态特点。揭示了当前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确定生态保护目标的基础上,着重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景观风貌重塑两个层面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问题,提出保护的总体策略与技术框架。凝练解决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生态问题的技术要点,探索山地生态视野下的保护模式,丰富当前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理论。  相似文献   

14.
城市森林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社会价值。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游览区在城市环境、景观特色、休闲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可有效促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创造宜居宜游的生活环境。以四川省遂宁市东山森林生态区为例,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及景观规划设计打造良性循环的森林生态景观系统,为同类型城市森林生态游览区的规划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崖城历史文化特征,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下,分析崖城古镇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明确在保护崖城自然性特征的基础上,本着宜人、宜居的规划目标,挖掘崖城古镇文化特色,提出适宜崖城古镇发展、符合崖城古镇文化特色的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16.
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因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及旧城镇化的盲目扩张等问题,导致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生态困境与宜居危机。文章提出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平衡经济发展与科学规划,更新技术与发展理念,倡导乡土审美理念,构建和谐宜居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孙伟  胡晓添 《小城镇建设》2012,(6):53-56,94
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的理念,对"神州水乡第一镇"——江苏省甪直古镇展开整体城市设计实践探讨。从历史遗存着手,在继承的基础上,秉持生态文明价值观,促进创新发展、品质提升,塑造了一个兼备本地文化、水乡特色的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的新甪直。在延续和保护传统特色基础上,通过生态文明理念下整体城市设计实现甪直宜居、宜游、宜商、宜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丽 《广东建材》2006,(12):112-114
唯有借助兼具强大指导、监督、制衡职能的完善机制,我们的城市才有可能像巴黎、纽约曼哈顿那样,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对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的珍爱保护,将升华为昔日荣耀与美好未来之问完美的历史文化传承。造就让一个城市尽情炫耀自己灿烂历史与辉煌成就的华丽殿堂,从而构建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和谐发展宜居宣游的魅力城市,正如国际人居戴劳斯会议宣言中“能够享受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的城市”,让每一个都市人都拥有“诗意般栖息”的美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以地处闽南的漳州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为案例,运用GIS技术手段,关注漳州的生态脆弱区域,分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诸要素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要求、延续地域文脉及保护历史遗产等方面的作用,提出构筑市域风景名胜区体系,达到自然、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规划在整合市域现有及潜在的风景资源和全面保护的基础上,确定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模式,注重区域的统筹协作及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在较为宏观的视角下构建市域生态网络,使设立的风景名胜区成为市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规划完善了各风景区之间的交通布局,将游憩体系与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对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构建模式、风景资源利用的侧重点和开发时序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田银生 《南方建筑》2019,(6):108-111
特色村镇保护改造规划技术革新研究主要包括5个方面。首先,对特色村镇进行内涵界定及类型划分并建立数据库;其次,从文态彰显、生态遵循和形态继承的角度保护传统特色;第三,着眼于资源禀赋与新时期的宜居宜业要求,全面提升村镇功能并发展时代特色;第四,革新规划技术及实施办法以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协调一致;第五,构建全过程的技术平台以支持保护与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