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控制:居住模式与公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混合居住是解决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另一种是中间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混合居住;并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梳理我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欧美国家百余年来混合居住的政策变迁,论证出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在公共住房开发建设过程中实行混合居住策略的必要性,进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居住规划模式及其实施要点,即“社区混合,小区同质”的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造成的负的社会外部性逐渐显现。文章在借鉴国外混合居住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在我国实行混合居住模式的社会意义及可行性,混合居住模式的规划策略,以及混合居住社区管理策略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对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异问题的产生及其表现出的危害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从经济收入的差距入手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城市规划在缓解空间分异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适度混合居住模式有利于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居住隔离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的日益拓宽,各种新型的住区不断涌现,城市社区居住隔离的现象日趋明显。目前,对居住隔离问题展开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宏观层面居住隔离的空间格局、动力机制以及分异模式。虽然也有就一些特定社会空间的实证研究,但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分异探讨,而针对混合型社区居住隔离(居民个体心理层次与社区内部分异)的微观能动及深层次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6.
欧美城市居住混居的理论、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出现的贫富差距带来日益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化,社会群体空间分异居问题成为当前政府、社会和城市居民普遍关注的焦点议题。居住分化问题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而欧美国家近年已经开始倡导采取住房混合战略以实现混居格局。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欧美国家城市近年来的居住分化与混居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评述。  相似文献   

7.
居住分异条件下的和谐社区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分异的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居住分异虽然具有促进社区居民和谐生活、便于社区管理、推动社区服务专业化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加剧贫困问题、引起社会群体冲突、导致就业机会分布不均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大杂居、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通过中间阶层与低收入者混合居住、中间阶层与高收入者混合居住的做法,实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共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居住分异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我国针对居住分异现象应采取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等政策的推出,城市已经出现一些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特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是其中之一,而且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也在逐渐演变。文章介绍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演变历程,对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因果分析,并用激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简要解释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和内涵,最后从规划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城市主义下的当代中国城市体现出快速,明显的多元化,异质化趋向,尤以居住空间转型方面最为突出.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内生的体制转型和外生的全球化因素共同推进了中国城市居住分异,"择邻而居"式居住更在日益重塑居住格局.但是,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程度的认识尚待深入,居住分异研究往往"只闻雷声不见雨点",已有实证多以微观社区为载体,城市尺度的研究反不多见.为此,本文以广州为例,采用2000年五普数据,对广州中心城区的居住分异度直接进行测算、直观地展示出居住分异度.研究表明,空间分异度最高的社会群体是外来人口,其次是体力劳动者群体(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从业者);而在住房分布上,分异度最高的是购买的公有房(即房改房)和自建房等.  相似文献   

10.
汪徽 《建筑与文化》2013,(12):102-103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住房体制不断发展,城市住区类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很多城市中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也日趋明显。本文以南京市的中央路地块为例,分析了地块中典型住区的背景和居住空间特征,总结了地块中各类社区存在明显不同的生活状态,居住空间存在一定得分异现象的特点,并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以期可以延缓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无形中导致了人们收入上的差异,从而选择了不同的居住方式,对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这一现象,我们应当鼓励不同收入群体在居住空间上的相互融合.通过对混合居住模式的探讨,希望能够从中总结出它的设计要点,最终达到防止社会分化,创造和谐社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混合居住模式发展及其价值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国内外城市居住分异问题愈趋明显,带来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阶层对立等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混合居住模式,分析混合居住模式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论述混合居住模式的国内外实践活动,并给出混合居住模式的规划引导策略,为建设和谐社会居住模式指出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城市主义下的当代中国城市体现出快速、明显的多元化、异质化趋向,尤以居住空间转型方面最为突出。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内生的体制转型和外生的全球化因素共同推进了中国城市居住分异,“择邻而居”式居住更在日益重塑居住格局。但是,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程度的认识尚待深入,居住分异研完往往“只闻雷声不见雨点”、已有实证多以微观社区为载体,城市尺度的研完反不多见。为此,本文以广州为例,采用2000年五普数据,对广州中心城区的居住分异度直接进行测算,直观地展示出居住分异度。研究表明,空间分异度最高的社会群体是外来人口,其次是体力劳动者群体(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从业者);而在住房分布上,分异度最高的是购买的公有房(即房改房)和自建房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居住区分化及混合生态居住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居住分异现象的出现及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极大关注。本文从分析产生大城市居住分异现象的经济社会根源出发,借鉴西方混合居住发展模式和经验,运用系统理论、政治经济学、公共利益理论和社会生态理论,提出了在当前我国城市住宅开发中积极推进混合生态型居住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外大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角度对中西方城市居住分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中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6.
韩林飞  姜彦旭  李萌 《住区》2021,(6):56-63
居住空间分异是以个体经济收入差异为显著特征的社会阶层分化在空间上的投射,导致弱势群体聚居地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不健全,中低收入人群生活被边缘化.本文提出混合居住模式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除了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的公共政策控制住房配置外,还应在物质空间层面加以考虑.通过回顾分析日本日照标准修正的历程,以东云集合住宅为例,...  相似文献   

17.
以上海市为例谈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乐 《山西建筑》2005,31(20):11-12
介绍了上海居住空间的分异表象,探讨了在上海现行住宅政策的基础上引入的HUD模式,分析了美国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邻里的经验,并根据经验阐明了其在上海实施该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侯丽鸿 《山西建筑》2012,(33):11-13
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出发,在分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形成机制和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的基础上,从城市规划视角讨论了如何通过合理规划,调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为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缓解分异、构建和谐居住格局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混合居住模式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是解决社会分层和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混合居住小区中,公共交往空间是实现和促进交往行为产生的重要场所,设计应当给予充分重视。本文将以混合居住小区——广渠门京城仁和小区公共交往空间为例,讨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混合居住模式下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以期对今后混合居住模式下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徐菊芬 《住宅科技》2011,31(10):46-50
文章首先引用经典理论,认为不同收入阶层、城市管理者的行为和决策直接影响到空间资源的分配;然后分析住房需求和供给市场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经济收入的分化导致当前城市社会出现了多样的收入阶层和消费群体;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旧城更新以及新区建设都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住房需求的增长。在住房供给方面,地方政府、房产商以及商业银行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住房供给的利益分配中,其中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取丰厚的财政收入,是趋利性住房供应制度的实施者;房产商作为住房开发的主体,是物质居住空间的塑造者;商业银行通过对房产商及个人提供贷款而间接作用于居住空间,是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资金纽带,客观上推动社会空间居住分异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