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本院野外试验场包气带土壤结构和渗透性参数实验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 ,所研究剖面的土壤不均匀程度较高 ,平均不均匀系数为 14.7;饱水渗透系数在垂直与水平两主轴方向离心率在 0 .6 5~ 1.0 0之间 ,剖面各层平均离心率为 0 .93,故从地下水动力学角度看 ,该包气带土壤可认为是各向同性介质 ;而不同土壤层渗透系数之间有明显差异 ,故整个包气带为非均质。饱水渗透系数在剖面的上、下段大 ,中段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CIRP)野外试验场从地表到潜水位28m深范围内46个土芯样的水特征曲线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场址包气带导水特征随深度变化明显,可将其分为5个层带,并由测量结果推导出各层带土壤的非饱和渗透系数、比水容量及当量孔径分布等非饱和水动力学参数.测量得到的土壤水特征曲线与现场包气带剖面含水量和基质势动态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利用本文研究得出的参数,计算得到的试验场址包气带孔隙水流速与现场3H示踪试验得到的结果也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黄土包气带土壤水特征曲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CIRP)野外试验场从地表到潜水位 2 8m深范围内 4 6个土芯样的水特征曲线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结果表明 ,场址包气带导水特征随深度变化明显 ,可将其分为 5个层带 ,并由测量结果推导出各层带土壤的非饱和渗透系数、比水容量及当量孔径分布等非饱和水动力学参数。测量得到的土壤水特征曲线与现场包气带剖面含水量和基质势动态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利用本文研究得出的参数 ,计算得到的试验场址包气带孔隙水流速与现场 3 H示踪试验得到的结果也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废物填埋坑包气带土壤对^241Am等放射性核素的吸附,以Eu代替化学性质相似的Am,研究了吸附时间、液固比、pH、温度、Eu(Ⅲ)浓度、土壤量以及腐殖酸等对包气带土壤吸附Eu(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当Eu(Ⅲ)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液固比为30:1(V/m),pH为7~8,吸附时间5h,土壤量为500mg时,土壤对Eu(Ⅲ)的吸附率在99%以上;Eu(Ⅲ)浓度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符合Langmuir经验公式;腐殖酸的存在,使土壤对Eu(Ⅲ)的吸附率增加,而C2O4^2-和柠檬酸根离子使吸附率显著降低,PO4^3-和SO4^2-对吸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包气带黄土-石英砂介质中出现的水分绕流现象,采用了剖面二维水流数值模式进行了模拟;利用黄土对^3H几乎不吸附的特点,采用^3H的野外迁移试验资料验证流场.随后模拟了^90Sr 在黄土包气带中的迁移,模拟过程中将源直接放在石英砂周围的黄土结点上.对^90Sr在包气带迁移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了与实验结果相符的双峰现象,表明介质的差异可能是导致^90Sr浓度双峰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黄土介质特有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发育性质,使黄土包气带水分入渗过程具有与其它均匀土壤的非饱和水分运动不同的特征.通过试验场黄土包气带水分入渗试验和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分析,说明非饱和条件下黄土介质中的垂直节理对水分入渗几乎不起作用,而大孔隙对水分入渗起着显著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土介质特有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发育性质,使黄土包气带水分入渗过程具有与其它均匀土壤的非饱和水分运动不的特征。通过试验黄土包气带水分入渗试验和土壤水这理论分析,说明非饱和条件下黄土介质中的垂直节理对水分入渗几乎不起作用,而大孔隙对水分入渗起着显著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土介质特有的垂直节理和大孔隙发育性质 ,使黄土包气带水分入渗过程具有与其它均匀土壤的非饱和水分运动不同的特征。通过试验场黄土包气带水分入渗试验和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分析 ,说明非饱和条件下黄土介质中的垂直节理对水分入渗几乎不起作用 ,而大孔隙对水分入渗起着显著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北处置场是中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场。研究表明,场址区无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场地内不含第四系浅层水,第三系承压水埋深较大。查明了地下水的补给、流量和排泄条件。通过地下水弥散实验研究获得了地下水实际流速、流向、纵横向弥散度和弥散系数。包气带研究获得了岩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场址区岩土具有较高的可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地下水环评结果更加真实,通过试验和拟三维方法数值模拟开展包气带-饱和带耦合模拟工作。为进一步说明包气带对核素迁移的迟滞(延迟和滞留)作用,开展了不考虑包气带的模拟并与耦合模拟结果对比。结果表明:(1)由于包气带对核素迁移的迟滞作用,吸附性较强的Se-79、Pd-107、Cs-135和Sn-126迁移至潜水面处的浓度远小于泄漏的放射性液体核素浓度,所致公众食入年待积有效剂量已小于剂量限值0.1 mSv,只有吸附性较弱的C-14所致公众食入年待积有效剂量大于0.1 mSv,需进行耦合模拟;(2)C-14在对流作用下不断向下游迁移,在弥散作用下污染范围逐渐增大,在地下水稀释及衰变、吸附作用下浓度逐渐降低。通过耦合模拟得到的地下水中放射性核素所致公众食入年待积有效剂量小于剂量限值0.1 mSv;(3)包气带对核素迁移的迟滞作用使地下水中C-14的浓度大大降低、迁移距离明显变小:地下水中C-14峰值浓度在考虑包气带时为2.15 Bq/L,不考虑包气带时为9.4×104 Bq/L;事故发生后第1、5和10年,考虑包气带时C-14迁移距离分别为1.5 m、4 m和4.2 m,不考虑包气带时分别为3 m、12 m和17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