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阐述古汉字“教”与“学”的形义关系,通过它们的历史演变,反映语言词汇的发展,词的分化,促使其书写形式的孳乳。由此探寻语言文字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闲适诗中有多篇关于池的诗,或是直接吟咏小池,或是写他在池边的日常生活,或是表达由小池感悟到的人生境界。诗人以小池之水见江湖之意,赋予这些“小池诗”丰富的思想蕴含,其中包括诗人的闲适思想,诗人的“中隐”生活理念以及诗人入狭而得境广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以人文本"的价值理念必然要体现在我国即将制订的民法典之中。人格权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民法典中体现人格权的重要性是当前民法界的热点问题。通过探究《论语》一书,会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已经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孔子的"人文精神"在《论语》中得到彰显。民法中的人格理论通过"仁"得以表现,而孔子的"仁"又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中庸之道"得到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现象学及弗洛依德、拉康理论的支持下,麦茨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集中阐释了两个核心命题,即电影是"想象的能指"、"在场的缺席"。以此二种极具现象学色彩的论点为基础,麦茨在电影理论史上第一次指出了电影的本性乃是一种既非真实又非虚幻、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现实印象"。"非真非幻、亦真亦幻"这一结论是对电影本性的独特洞见,为后世的电影研究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必须根据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对“历史”和“创造历史”,越来越醒目地凸显出来,唤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从而引发出哲学深层次的思考。本文就历史的自然过程、形式逻辑及方法、要素、界定、质疑、特征、规律和实践的检验,进行一些理论上的论证与探析,试图从中得出结论,请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6.
通过二幅作品的分析与介绍,对建筑表现中以建筑的平、立、剖等工程图为主要对象的建筑“图”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总结,具体探讨其艺术创作的规律、表现手法与技巧,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述“Ar-X”系一种新型有机合成物。它具有类似“芳纶”的分子结构,是一种芳香族酰胺。在用于“锦纶-6”的工厂增强试验中,发现有以下优点:1.所需添加量仅为切片量的1~3‰;2.不需改变原有生产工序,不需增添设备;3.对“锦-6”工程塑料及纤维均能起增强作用。如缺口冲击值,可以从3.7KJ/M2提高至8.6KJ/M2。丝样拉伸强度可上升5~6N(牛顿)。  相似文献   

8.
刑法学的研究与教学完全可以使用生动简洁的图形来表现刑法学的知识与理论。图形表现对揭示规律、激发授课热情、营造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等有重要的作用。刑法学知识中的"点"与"线"如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的分类犯罪、刑事责任、刑罚三者之间的关系犯罪构成理论的贯穿性等都可以尝试用直观的图形的方法来研究解释。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有”、“无”在中西方建筑空间设计中具有重要哲学内涵.以柯布西耶的萨夫伊别墅为例,分别从空间、功能、机械美、艺术美的角度诠释空间设计美学,旨在给当下的设计师以思考.  相似文献   

10.
11.
"外似平易而内藏机锋"的王梵志诗,不仅打破了传统诗词创作"诗赋欲丽"的惯例,也与初唐绮靡浮华的宫廷诗风大相径庭,彰显出与同时期文人诗迥异的平民风貌。通过对王梵志诗"不守典、皆陈俗语"、"直言时事、不浪虚谈"的语言特征的阐述,探讨其与寒山、拾得等诗作在语体风格上的无形冥契,从思想内容、写作背景、语词句式等方面,共同指向王梵志诗对唐代白话诗歌"俗"语言影响的分析与阐述,以为唐代白话诗歌语言研究提供进一步解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弗兰西斯·哈奇森的“内在感官”论拓展了经验主义的认识领域。他将“内在感官”视为感知美和享受美的基础,实际上是在通过对美的探讨而进行道德的探讨。人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与道德情感相关的是“仁爱”。哈奇森创立的“感官学”其实也是为了突出“道德感官”,让“美的感官”朝“道德感官”转向,试图使“道德”成为一种类似于“感官”的东西去直接反应善和恶。  相似文献   

13.
日语中对于"不"的表达,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明确使用,显得比较模糊和暧昧,由此给日本人在对外交流中带来障碍和误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与日语自身的语言结构有关,也与受到日本人的文化背景、语言心理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现代日语面临着是否应该改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人类对于方位的认知是通过"空间隐喻"实现的,哲学上把这种空间隐喻叫做"意象图式",这是"自然意象图式"。除了"自然意象图式"外,还有个"心理意象图式",这是客观方位认知在人类头脑中的"镜像"反映,它是人类在方位问题上的一个更高级、更深入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与一个民族的习俗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笔者经过分析可知,汉语心理方位词"上"和"下"除了表示具体方位以外,它们的指称意还有更丰富的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5.
韦应物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不乏关心民生疾苦的"兴讽"之作。结合韦应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主题、意境、风格等方面对其"兴讽"诗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有关文献,认为诗的音乐有风、雅、颂之分,而一诗可配多乐,人们以所配乐曲归属来论定其所属。"雅乐"是指符合雅、颂标准之乐,为"古乐",其音中正平和。孔子所谓"郑声淫"之"郑声",是指"王官失业"以后郑人用来演唱"诗三百"的"新乐"。用"新乐"为《郑风》伴奏,把原本可以用于庙堂的《郑风》变成了俚俗野曲。孔子因此"恶郑声",要"放郑声",而使"雅、颂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7.
习语有着丰富的化内涵,在学作品中应用广泛。本从语言学、艺学、化学三个角度来探讨翻译中语言学派的等值等效论、艺学派的“神似、化境”说,以及化学派的化“传真”说等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指出习语翻译应综合辩证地考虑多种因素,在源语与译语之间寻求最佳交融点,即“信”与“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以气论文,古已有之。李白的诗篇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李白的诗文气味十足,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析而论之,有气骨,有气象,有气势,这也深深影响着他的诗歌风格。因此,以气从审美的角度来观照李白诗歌,可更深层次地发掘李白诗歌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二语习得有许多因素,如学习者个人因素、学习过程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应学会运用两种策略: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好"学"的策略,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运用好"教"的策略,"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效果,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20.
“译介学”与“译文学”作为中国译学与比较文学领域密切关联的两种创新型理论,其间的学术论辩是近几年来颇值得关注的学术动向.在讨论中,有论文认为“译文学”对“译介学”的理论评价陷入了三个“误区”.本文尝试对此进行辨析,论证了“译文学”没有将“译介学”排斥在翻译学范畴之外,“创造性叛逆”与“破坏性叛逆”两个概念之间不存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别,“译文学”对“译介学”概念的辨析也无碍于对“译介学”总体的高度肯定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