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历程中,首先明确地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并加以论证、推行的,是列宁。对于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人们的认识长期以来不尽一致。我们不能以现今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去图解列宁当时所为,也不能把历史上贯彻民主集中制中的曲折归咎于列宁,我们只能按列宁的本来思想去认识其历史的本  相似文献   

2.
民族自决权在国际法上体现为民族自决原则。民族自决原则是各国普遍接受的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我国民族自决权的有力保障。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法治框架下运行,与民族自决权的法治要求具有和谐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关论述为指导,紧紧抓住中国工人阶级产生和壮大的历史条件。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破产、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关系变动的历史条件、救亡图存斗争迫切需要新的思想理论指导等历史事实,进行深入分析,发掘新意,阐述中国工人阶级登上社会政治舞台的历史必然性,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五四运动从多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推动它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历史的逻辑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论的逻辑表明,这个结合如同列宁指出的那样,“是历史上形成的”,“经过了独特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 ,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 ,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 ,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 ,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列宁科技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及实践举措,采取文献研究法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涉及列宁科技思想形成发展和落实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概括出列宁科技思想历史逻辑与实践举措:设管科技组织部门,落实尊重专家及人才政策,普及科技教育及合理吸收国内外优秀技术成果。对当代的启示为:坚持在科技组织部门领导下汲取列宁科技思想中有益成分,以科技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培育科技人才队伍来夯实国家战略需求,并坚持向科技强国学习态度不动摇,推进落实科技强国目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分析无产阶级的“真正革命”特性,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原则。列宁将这个原则作为判断政策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长期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原则。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源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原则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曲解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学校陆续办起了各种自然科学研究刊物。这是发展科学研究的需要。刊物一出,责任就很重。人们期望,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自然科学研究刊物要打破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老一套,办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新面貌。许多刊物朝着这个方向作了努力,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有进步、有成绩的,因而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广大工衣兵和革命知识分子的欢迎。但是,这个革命任务十分艰巨,还需要我们花极大的气力。当前,自然科学战线的同志们,同全国人民一道,正在认真学习毛主席最近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努力领会毛  相似文献   

9.
关于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绝对关系问题,是我国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争论是从理解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一段论述展开的。争论的焦点是统一性是否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斗争性是否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其实质就在于:列宁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原理,是否全面,是否正确的问题。在这里,究竟怎样理解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绝对关系才符合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则成了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工人阶级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的关系问题上,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列宁始终强调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必须结合成为统一的阶级斗争;在俄国的具体条件下,必须把政治斗争放在首位;同时列宁也充分肯定了工人阶级开展经济斗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简称“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评判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创新。文章论述了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的理论开放性,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12.
企业因经营消费是否属于消费者,是否应受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这是被人们普遍忽视但却又应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在消费法律关系中,企业不能作为消费者,其消费行为与经营者不构成消费法律关系,其因经营消费与经营者之间产生的纠纷不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消费纠纷中,正确认定消费者并正确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利于指导司法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列宁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特别强调集中制的原因。认为列宁集中制思想的形成,受到了俄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和革命民粹派理论的影响,同时是列宁亲自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思想结晶。列宁的集中制思想体现了列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解决俄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14.
企业因经营消费是否属于消费者,是否应受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这是被人们普遍忽视但却文应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在消费法律关系中,企业不能作为消费者,其消费行为与经营者不构成消费法律关系,其因经营消费与经营者之间产生的纠纷不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消费纠纷中,正确认定消费者并正确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利于指导司法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15.
物权请求权是由各种类型的具体请求权所组成的,分析物权请求权是否应适用诉讼时效,实际上是要讨论各种具体类型的物权请求权是否应适用诉讼时效。要讨论各种类型的物权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则必须首先分析物权请求权的类型和弄清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功能。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合理的、可资适用的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概论》新教材把“三大法宝”说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而毛泽东著作则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教材把“党指挥枪的原则”确立为“人民军队与以前新旧军阀的军队的根本区别”,有人却认为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说成是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面对此类问题,究竟采用哪一种说法,在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和科学界定。  相似文献   

17.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教育战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毛主席“五·七”和“七·二一”指示的光辉指引下,工人阶级开进了大学,领导了斗、批、改。广大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猛烈地冲击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独霸的一统天下,为无产阶级从根本上夺取并占领教育阵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化简逻辑代数的基本原理,针对代数法和卡诺图法化简逻辑代数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软件化简逻辑代数的编码方案;详细地介绍了形式变换模块、扩充模块和化简模块的设计过程。通过实验可表明,用软件化简逻辑代数可使化简结果准确、算法高效、适用面广。  相似文献   

19.
梳理请求确认无效合同是否适用诉讼时效的各种观点及理由,认为请求确认无效合同属诉讼法上确认之诉,不同于追诉时效,不应适用诉讼时效;无效合同确认后的赔偿损失请求权应适用诉讼时效,应从裁判确认合同无效的次日起算,返还财产请求权属于物上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逻辑教学软件在逻辑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逻辑教学软件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逻辑教学现代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逻辑的思想,更有效地掌握逻辑的方法。为此,介绍一些国际上流行的逻辑教学软件,以及国内逻辑教学中逻辑软件的使用情况,并讨论逻辑教学软件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