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2 0年代走上文坛的沈从文与20世纪80年代享誉文坛的莫言,他们在人生经历和创作立场上都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梳理他们的创作脉络却发现,他们基于民间创作视野下存在迥异的风格和个性:一是创造了两个不同的民间:"湘西"和"高密东北乡"。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精神家园,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王国是一个开放的乡土世界。二是表现出两种民间态度:建构和解构。沈从文是建构的、审美的,表现为对生命常态的维护;莫言是解构的、"审丑"的,表现为对生命变态的张扬。三是表现出两种民间视点:沈从文侧重于描写人性之善,并以此来求证理想人生形式;莫言侧重于描写人性之恶,并以此来思考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美丽而梦幻,浪漫而神圣,充满永恒的魅力.颇具原始风味的湘西风俗呈现了巫楚文化的独特面貌,湘西乡民在生活中表现了优美的人生风貌;但在美的背后却充斥着悲的色彩,血腥与杀戮,脆弱与隐痛,渗透着悲悯的情怀.面对民族的愚昧与狂妄,沈从文以强烈的悲怆与孤独之感,在小说创作中把人性的美与悲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汪曾祺的乡土小说在时态上具有鲜明的"永远现在时"特征。首先,它体现在沈、汪小说时间、空间的模糊性:一是整体的或大的模糊时空背景;二是沈从文笔下人物恒常的时间模糊感。其次,它体现为在文本具体时间的技术操作上,运用各种灵活多变的叙事时间策略来达到"永远现在时"效果:一是改变叙事时序、时距;二是运用反复叙事;三是在沈从文小说中,叙事者主动介入文本以实现时空的错综。沈从文、汪曾祺确立了他们所倾心的"常":人性的美好、民风的素朴。这正是湘西、苏北文化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以欲望叙事的策略构设了一个凄美纯洁又不乏野性的两性情欲世界,它是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理念与内在情感欲求的话语表达,显示了与商业、政治文学迥异的文学新格调,然而这种对男女情爱乌托邦世界的营造,毕竟是作者情感浸染的产物,其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开掘深度略显不够,对原始情欲的大胆裸露在现代伦理价值体系的评判标准中亦会丧失其现实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其主要作品也以描写"湘西"的乡村生活闻名于世.但其本人却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成为了"作家"、"教授",身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社会的复杂与污浊与"湘西"世界的单纯与质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沈从文身披"作家"、"教授"的外哀,内心却认同"乡下人"的世界,形成了他的尴尬的身份观念.  相似文献   

6.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7.
俄国作家果戈理和我国现代作家沈从文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构筑了两个相对立的文学空间:乡村与城市。一方面,乡村图景寄托了他们美好的记忆,也是他们对现实城市生活的反拨,只不过果戈理笔下的乡村世界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悲剧色彩较浓;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生活的观察者和描绘者,他们同样用讽刺的、嘲弄的文字展现了一幅幅卑微的、非人性的城市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8.
1934年,沈从文先生重返故土,扑面而来的湘西与他的"梦幻湘西"是迥异的,面对异化事实,沈从文沉思湘西社会陷入"异化"窘境的成因。目前,乡土文明又一次与城市文明碰撞交融,异化现象亦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的歌颂,极力创造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他构筑的那个"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补偿性调节的需要,因此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哥特式小说作为一个经典的小说类型正逐渐发展和衍变。加拿大"文学女王"阿特伍德承袭了哥特式小说的基本形式,但她不是简单的摹仿和继承,而是颠覆哥特式小说中不合理的因素,如"恶棍式英雄"形象和"古堡"意象。在祛除了哥特式小说中父权文化的偏颇后,阿特伍德成功承袭了哥特式小说的边缘性和颠覆性特征,对社会和人性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生活在水乡,以水为伴,于是水训练了他的想象力;水教他切近生活原态,浸入生活底层去亲近和认识各式各样奇异的人生;水给他的作品带来流动的乐感和宁静、孤独的格调.笔者将从"宁静"与"孤独"两方面来解读沈从文湘西作品的"水性".  相似文献   

12.
《边城》中,沈从文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水汽氤氲的世界。水在中国具有原型意味,沈从文从水与孤独、水与忧伤、水与生命三个方面借用了"水"意象的传统资源,来构筑他的艺术世界和传达他的审美理念。"水"成了作者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是其作品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终生追求平等宽容的人性、慈悲忍让的人格,在创作上借改写佛经故事来重新安排"人生",将一个野蛮边地度为人间桃源,发出了"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绝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看客"文化由来已久,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文人以此入手来探讨和剖析国民劣根性。这种倾向在当代作家中同样继承了下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莫言。笔者认为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执着于对于残酷的刑罚的描写,其意就是试图揭示出在此种残酷血腥背景之下所隐藏的中国传统的"看客"文化,并以此来解析复杂的人性。试图从这个视角入手来较为深入的探讨莫言创作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狂欢化的历史传奇小说——王小波《青铜时代》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时代》是王小波小说中一部以古代传奇故事为蓝本的历史传奇小说 ,也是最为荒诞、最难理解的一部小说。王小波以古今交融的对话式手法 ,以诙谐欢快的笔锋、丰富奇妙的想象 ,对人间的苦难和生存的荒诞性进行了犀利的反讽和深刻的揭示 ,并寄寓了对于理想、人性和历史的沉思。本文借鉴俄文艺理论家国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探讨和解读这部充满奇情异彩的历史传奇小说 ,从小说的内容、形式、人物、情节、语言诸方面说明其独树一帜的狂欢化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小说有大量的以"作坊"为题材的小说,生成了一种"作坊情结"。"作坊情结"是作家对以"作坊"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既爱又恨、既不舍又无奈的复杂感情。20世纪末,文坛热衷于写"作坊小说"的作家很多,其中"作坊情结"之深且达到痴迷地步的当推汪曾祺。他的"作坊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对技艺超群的劳动者的赞美与同情、对人性的阴暗面的揭露和批判、对"作坊"的怀恋与不舍三类。从传统文化影响、时代文学影响、精英文学影响和民间文化影响四个方面探究了汪曾祺小说"作坊情结"的深层原因,认为他的这类小说对当代文学和民俗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讲述了主人公布里奥妮利用一生的时间来为自己因少不更事所犯下的错误而忏悔的故事。本文从人性的罪恶、等级制度的罪恶和战争的罪恶三方面对小说的罪恶主题进行解读,以此来告诫世人只有从根本上弃恶向善,消灭一切不公平现象,人类才能真正做到自我救赎,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发展,世界也才能真正和平安宁。  相似文献   

18.
《边城》的空间结构及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域角度解读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的空间结构及文化意义:在人物身上体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营造了一个人间幻境,一个小小的、不分贫富,不讲地位,充满了爱的理想环境,表明作者对戕贼人性的现实的不满。  相似文献   

19.
作为60年代中期流行于美国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黑色幽默体现了二战后西方文学发展的一种倾向。《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最重要的作品,也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这部伟大的小说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没有丝毫感伤成分的战争画卷,充满血腥、官僚政治及其荒谬与疯狂的犹如梦魇般的喧嚣。作者借小说中典型人物的荒诞与无能来批判军中官僚主义的腐败无能。  相似文献   

20.
池莉“汉味小说”中的汉口形象是以江汉路一带为核心建构起来的,是由汉口市民的生活与命运,建筑、街道及里巷,饮食、方言及生活方式等元素融汇而成的文化形象。小说中有关汉口的人事、风物、历史文化虽然零散、斑驳却隐约地呈现出了汉口这座有历史感、商业化、世俗化、充满烟火气特征的城市形象。这是一幅汇聚着作者的知识、经验、趣味、思想、情感的文学景观,同时也使小说成为一个具有文学、文化学、历史学价值的独特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