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以"气"论文,古已有之。李白的诗篇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李白的诗文"气"味十足,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析而论之,有气骨,有气象,有气势,这也深深影响着他的诗歌风格。因此,以"气"从审美的角度来观照李白诗歌,可更深层次地发掘李白诗歌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以文为诗”至韩愈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创作倾向绝非偶然,这一创作倾向与其“气盛言宜”的文学主张相结合,又使其诗体现出一种宏伟磅礴的气势,使韩愈的高心劲气淋漓而出。他在李白、杜甫之后力图开辟新境界,树立自己的新诗风,开启了一代宋诗,其诗启后之功不可抹煞,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诗歌是唐诗成就达到最高峰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前七子"领袖何景明创作了大量诗歌,一般认为何景明受杜诗影响较深,其实除杜甫外,李白对何景明诗作的影响同样值得重视。正是因为对李、杜二人优秀诗歌传统的接受,何景明成就了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及在明代诗坛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4.
盛唐诗歌以"兴象玲珑"著称,唐代诗人所谈及的"兴"已经不同于《诗经》传统中"六义"之一的"兴","兴"意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从侧重于理性地借物托情(志),到侧重于感性地遇物兴情的过程。而李白就是这一转变过程典型的体现者。李白对"兴"的独特发扬在于:其诗歌天才与江山风物相互感召之下那种灵感迸发式的"遇物兴情",其"情"并非传统儒家家国情怀之典重敦厚,而是飘逸而坎壈的"谪仙人"之情。  相似文献   

5.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创作的大量绝句是在模仿李白、王昌龄等盛唐名家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试图从艺术手法方面考察盛唐时期绝句的风格与特点,探讨其对李梦阳绝句体裁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试图寻找李梦阳以盛唐诗歌作为模仿对象的动机。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诗歌是唐诗成就达到最高峰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前七子"领袖何景明创作了大量诗歌,一般认为何景明受杜诗影响较深,其实除杜甫外,李白对何景明诗作的影响同样值得重视。正是因为对李、杜二人优秀诗歌传统的接受,何景明成就了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及在明代诗坛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7.
运用Fauconni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解读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按照概念整合映射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分析了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的动态意义建构和解读过程。认为从概念整合角度解读诗歌意象,有利于读者准确而全面地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中国文化史中富有传奇色彩的“诗仙”和“酒神”的结合体。觞咏诗是其诗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李白觞咏诗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李白本体中包含的政客、侠士、仙人、狎客、酒神等多维趋向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9.
李白、杜甫诗歌中很多数词常不表示具体数目而表示虚指。"十"及以下整数用于虚指时意义很多,既可表示"多",也可表示"少",还可表示"全"。  相似文献   

10.
诗歌《将进酒》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近年来,《将进酒》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然而,系统性地对比研究《将进酒》的英译的尚不多。从关联论出发,对比分析和总结了《将进酒》的两个英译本,以期对中文诗歌的英译以及中英诗歌的对比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盛唐诗歌呈现出“吟咏性情”的诗学风尚和其鲜明的时代个性,展示了盛唐诗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体验,充分体现出盛唐时代的宏伟气势和盛大气象。从盛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诗歌的发展情况来探讨盛唐诗歌“吟咏性情”的成因及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列举实例分析了李白诗歌中散文句式的成功运用 ,明确指出这种手法对于其诗抒发感情、表达内容、创造意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选取李白的自然禀性的创作主体特点作为生发点,以为李白诗中的有关自然风物的内容是其自然性情的兴寄。明月和山水作为其诗作最典型的自然风物,是李白的重要创作客体。风物自然,自然禀性,天人合一,李白诗歌创作也因此达到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目前受李白文化影响较深的江油民俗活动有李白长寿会、青林口高抬戏、青莲桃花节、三月初三窦围山庙会等。这些民俗活动各具特色,成为传播李白文化的承载点和江油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之一。但这些民俗活动的品质尚待提升,以突出其李白文化特点,更好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5.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李白爱玉,并常写玉.在李白诗中,玉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是德行、信义、才华的象征.是幸福祥瑞的象征,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写玉,为李白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论文评述了道教在古代小说和李白诗歌中的渗透以及道经中的文学作品,从而展现出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从李白到辛弃疾再到马致远,诗歌这一古典文学形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时至今日,古典诗词的作者和读者却是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18.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的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以构思新颖别致、意象丰富著称.在她的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主要有"死亡"、"家园"、"自然",剖析这三种意象就能够理解狄金森的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19.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神味”为“行文之止境”,其下以“敛气蓄势”论“气势”,以“天下之最足动人者”论“声调”,以“最灵动、亦最绵远”论“筋脉”,着意于对古文形式因素的考究,这也是林纾意境理论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古文的审美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是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诗人,虽然他不甘以诗人自居,始终视诗为余事,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却在诗歌.诗评家对黄诗虽各有褒贬,但肯定其诗的"新"是一致的.黄遵宪诗歌精心熔铸的新意境、注重再现的新体式、俗化和欧化的新语言以及散文化的新笔法,充分体现了其诗"新变"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