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现有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状况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对农村社区投放的公共服务产品结构性失衡的原因,提出了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服务组织为主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逐步完善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张家港市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又面临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不平衡、财政对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当前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必须加强张家港市社区服务法规制度建设,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均衡化发展.围绕农民“安居乐业”的需求,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更好地体现城乡社区在建设、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衔接、融合、配套.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社区服务扶持政策,保障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城乡统筹下新农村的发展与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任务,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是我国当前及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社会的构造中,存在着多元公共空间。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动,多元的公共空间不断萎缩和消亡。在各地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怎样规划设计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促进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广大规划人员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提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重大举措。诸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者,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统筹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概述人口老龄化和城市社区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从政策法规、投资建设、规划设计和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社区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是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变革。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强化产业支撑,实现产城融合;推动城镇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县域城镇承载作用;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居住是城市的基本职能,社区建设水平直接体现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新加坡组屋历经5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成为高密度人居环境下城市化社区建设的典范。通过解析新加坡组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典型特征,针对我国城市化社区的发展现状和居民需求的发展趋势,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综合交通系统构建和无障碍设施设计三个方面总结新加坡社区公共服务规划设计的先进经验,以期为我国城市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成为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的社会背景,以"阳光—绿树—街巷院"为理念,按"一心、两轴、四片"的结构形式,从社区的空间布局、交通系统组织、绿化及景观规划、设施配套四个方面,对德州市齐河县刘桥乡洪州社区进行了规划设计,旨在规划并建设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新农村社区。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正处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乡村旅游既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又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社会管理和社会体制改革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城乡结合部社区由于城乡管理之间的差异、地域差异、经济情况差异,成为了社区管理中的重难点。湖北省宜城市窑湾社区在创新管理体制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成效的新举措:通过"归区"工程,明确社区管理新职责;构建"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社区管理搭建新平台;组建"帮扶对子",为社区管理提供新保障。以湖北省宜城市窑湾社区为例,在深入分析城乡结合部社区创新社会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指出社区工作面临着工作职责不清、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社区组织机构不健全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1.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其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左右成长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十二五时期重庆将逐渐在形成国家级的交通枢纽、城乡统筹、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区域经济合作、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取得战略突破.为此,在发挥现有优势的同时,应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区建设是激活农村社会机体的生命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社区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实施网络治理,构建有利于农村社区发展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对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资讯快递     
住建部将推动加装电梯、无障碍环境建设本刊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贯彻落实《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进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推动养老、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均衡配置、系统布局;二是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推动补足城市养老设施不足、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活动场地不足的短板;三是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宜居型社区建设是我国近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以新农村宜居型社区住宅设计为切入点,从社区选址、平面形式、绿色能源3个方面分析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社区选址上可以创造出一种现代"负阴抱阳"的模式;住宅的平面应完整、紧凑;正方形或长宽比接近的矩形平面是较有利的节能平面形式;在门窗、外墙上要充分利用绿色资源,并把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新农村宜居型社区住宅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我国协调城乡关系,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举措。省域城镇化率的提高会带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压力,导致城镇化进程面临严重的资金制约问题。首先分析了河南农村新型城镇化中金融现状,并分析了产生金融困境的原因,提出了改进金融运行的5条建议,以期为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源型小城镇作为特殊类型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存在诸多不足.为了促进资源型小城镇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资源型小城镇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特点,阐述了资源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加快转变社会公共服务意识,扩充社会公共服务空间,应主动配合地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统筹发展进程,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发展,以促进资源型小城镇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作为信息化发展和公共服务精细化供给的融合产物,有助于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切实满足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推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自《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我国多地进行了社区信息化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以哈尔滨市为例,首先阐述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其次对目前哈尔滨市的建设状况和问题进行梳理,最后提出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社区信息平台的建设,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增强“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普惠性和均等性,对弥合城乡公共服务间隙,提升城市更新品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广州20个“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调查发现:公共服务设施供需不平衡、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结构不清晰、公共服务覆盖人口严重倒挂、公共服务提质制约因素较多,成为“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表征。上述困境表征可以置于控制权理论视角加以分析,“村改居”社区在“镇村体制”向“街居体制”转制过程中,各方主体在事权和财权的权力转换中出现了“目标—激励”的模糊化处置。基于此,建议以普惠均等价值理念为牵引,将“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按照公共性程度构建多元主体权责统一的“目标—激励”供给体系,创新多元主体低成本供给运营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供给责任从模糊化向清晰化、精细化转变。  相似文献   

19.
社区文化建设一直作为基层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深受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学习科学的社区管理理念,建立建设完善的社区文化建设机制,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课题."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是指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所构成的新型社区复合管理体制,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交叉任职、条块结合、合署办公及资源整合的社区良性自治体制.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新农村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不公平严重影响和谐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在分析农村环境不公平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应该从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建设循环经济、确立和谐发展理念,完善法律保障、加大环保设施和技术保障等五个方面人手构建农村环境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