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全成形针织物管状编织工艺设计方法,旨在解决二针床电脑横机套口缝纫工序繁琐、工艺设计复杂等问题。对编织的管状针织、半筒针织和无连接管状针织物进行工艺分析。在产品开发方面,全成形针织物管状编织技术可以为高品质、高效率和多样化的纺织品制造提供支持。此外,全成形针织物管状编织可以用于开发各种不同类型的服装、家居用品等。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电脑横机三维成形技术不仅能够改善产品的三维结构,而且可以节约原材料的使用,实现提高编织效率与降低成本的双重效益,成为针织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文章总结电脑横机编织原理,阐述国内外三维成形技术的发展现状及产品的实际应用,指出三维成形技术及其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介绍其未来发展趋势,为针织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智能化全成形针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从衣片编织到全成形编织模式的变革,介绍智能化双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的现状,阐述双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技术特点,研究新型纤维石墨烯材料在该机型上的产品开发与应用,并对出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基于双针床电脑横机,将不同纱线配比和编织参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通过对比分析生产过程中产生疵点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给出关键部位领口平收针编织技巧。该研究为产品生产提供参考意见,为新型纤维材料产品开发提供新思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双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各机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双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与一般双针床电脑横机编织原理的差异,包括起头、罗纹的编织原理,以及全成形产品的成形分析。结果表明:双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虽然可以编织出无需裁剪缝制的全成形产品,但其在产品的款式、花型以及编织效率上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双针床电脑横机全成形工艺的探讨,为深入研究纬编全成形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真丝针织技术的迅速发展,开拓了针织成形工业的发展领域。横机具有编织花纹及图案的多功能性及高度的灵活和适应性,特别适合于全成形真丝服装类产品的开发。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新型针织横机的结构、性能和特点,以及横机的真丝针织编织工艺。还介绍了四种国际上最先进的电脑成形横机的结构特点和编织性能。  相似文献   

6.
电脑横机全成形技术生产效率高、节约原料,与普通成形技术相比具有显著优势。介绍电脑横机全成形技术的发展情况,总结电脑横机成形编织方法及分类,阐述全成形技术和产品发展现状及趋势,包括全成形鞋帽类产品、装饰和产业用产品、负泊松比织物等。指出目前全成形编织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机器与系统创新及优化改进方案,为今后横机全成形编织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电脑横机开发全成形针织产品的更多可能性,以针织运动护膝为研究对象,探究全成形局部结构变化原理,并进行工艺实践。首先通过三维扫描系统获取膝盖数据,确定护膝的二维纸样尺寸,将工艺参数代入二维纸样中的尺寸获得护膝整体的针织工艺模型;再对护膝局部变化组织进行开发设计,通过双针床电脑横机和SDS-ONE APEX3系统开发全成形局部多层结构,在护膝的髌骨部分和侧边设计不同的线圈结构来实现保护功能。结果表明:在膝盖髌骨部位用全成形方法编织的3层线圈结构来代替传统的防护材料,质量减少68.2%;同时,全成形编织方法省去了编织后裁剪与缝合等工序,减少原料损耗,节约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8.
采用16.7 tex(150 D)涤纶低弹纱线和16.7 tex涤纶全熔热熔丝,在国产必沃A252C型电脑横机上编织全成形针织提花鞋面。从电脑横机特点、编织原理、原料选择、织物密度设置、设备编织参数设置、编织工艺设计、制版设计、压烫定形等方面,详细介绍全成形针织提花鞋面的编织工艺和制版设计过程。开发的鞋面成形率高、透气、舒适、合脚,工艺制版设计方法简单易懂,为针织鞋面设计和相关产品的开发及生产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毛涤混纺纱、锦氨包覆纱和涤纶高弹丝,利用岛精公司SWG061N2型双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及SDS-ONE APEX3设计系统,研究全成形针织紧身裤的设计方法和编织工艺。全成形针织紧身裤分为普通打底裤、连脚裤和踩脚裤,针对这3类紧身裤不同部位的外观与性能需求,合理设计编织方式和工艺参数,分析紧身裤版型设计要点、编织原理以及重点部位编织方法,并通过上机试织验证其可行性。下机后处理得到的全成形针织紧身裤弹性好,对在电脑横机上开发全成形针织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介绍基于双针床电脑横机的全成形针织产品放针工艺的编织原理,包括明放针和暗放针编织工艺。针对织物成品放针处出现孔眼的问题,分析并提出全成形针织产品明放针和暗放针编织工艺的改进方法,并分析不同放针工艺之间的区别以及在实际编织过程中的注意要点。经实践研究表明,改进后的放针工艺能够较好地改善织物放针处的孔眼问题。该研究对全成形针织毛衫的设计与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全成形产品在多针距电脑横机上编织常规款式的可实现性,通过多针距技术的编织原理介绍,隔针技术的设计要点分析,线圈结构图和编织意匠图的绘制,设计了一款带有绞花组织的全成形自带领插肩款产品的工艺,并编织出成品。结果表明:不使用特殊的全成形四针板电脑横机,采用传统双针板电脑横机的多针距隔针技术也能够实现全成形产品的编织,且该工艺无需缝制、套合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双针板电脑横机编织全成形产品的一次创新,有助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2.
从七十年代开始,在所有的针织横机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牵拉卷取机构。Steiger公司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他们非常清楚针织横机的发展趋势是能进行规整的全成形的编织。公司早期领导者Robert Steiger研制出来的CM型领子机可以编织全成形领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抑菌、远红外发热、防紫外线等功能性纤维在全成形针织毛衫设计中的应用,文中基于太极石共混健康能量纤维的功能特性,以太极石共混聚酯纤维与长绒棉混纺纱(50∶50)为原料,进行太极石纤维系列化全成形针织毛衫设计。通过岛精MACH2X-173X L-15G 4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编织单件成衣,从技术和市场角度论证太极石纤维在全成形横机针织品范畴的应用可行性,为针织企业进行全成形功能性针织毛衫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二针床毛纺织品普遍存在编织效率低、物料浪费多等缺点,为此研究了全成形毛纺织品的关键编织工艺。基于四针床电脑横机,针对针织全成形工艺,对全成形针织机的基本针法进行研究,分析四针床针织机的基本编织工艺以及全成形编织变化针法,对全成形毛纺织品编织分析与产品开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针织成形技术集产品的整体性、时尚性和舒适性以及针织工艺与设备的先进性于一体,是针织工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文章在归纳纬编成形技术与设备分类的基础上,针对无缝内衣机和电脑横机两类设备,介绍针织成形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指出针织成形产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该研究为针织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引言自从V型横机可以编织成形衣片以来,许多针织者都在寻求是否也可用装置压脚成形机构的横机来替代全成形机连续地编织出衣袖、衣身,以便减少回丝浪费,使纱线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种连续编织技术,对于编织多色整片外衣,以及用贵重纱或特种纱编织整片外衣则更显重要。本文主要叙述连续编织各种衣片使其形  相似文献   

17.
李力 《纺织导报》2016,(5):67-69
针织技术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拓展及延伸。本文介绍了一些针织纬编新技术及产品的最新发展,包括横机和圆机的成形编织技术、三维间隔织物编织技术以及超细针距技术,内容涉及纬编编织机、织物结构、最新产品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L-ONE花型设计系统,进行两种规格全成形针织手套的设计与制版。选用腈纶黏胶混纺纱和锦氨包覆纱为原料,在国产龙星LXC-352SCV型电脑横机上进行编织,详细介绍全成形针织手套的设计、编织工艺及后处理。针对手套成形过程中的问题和断纱、破洞等织疵,通过不断调节与尝试,确定优化的张力、速度以及密度等编织工艺参数,并经过下机后处理制备得到弹性较好的全成形针织手套。该研究证明了国产电脑横机生产全成形针织手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局部编织技术在针织服装中应用广泛,能够与多种组织结合产生不同的花型效果。文章从局部编织技术与花型组织相结合以及与成形工艺相结合出发,介绍了局部编织技术在组织花型及成形工艺中的应用。并以Stoll CMS530HP电脑横机为依托,使用M1Plus花型设计软件,设计开发了新的花型效果,同时介绍了其在鞋面、口罩等新产品中的应用,为针织行业人员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促进针织新领域、新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讨针织运动内衣一体成形编织的原理与方法,从运动内衣的款式结构特征出发,设计了3款全成形针织运动内衣,对其中1款全成形运动内衣的成形工艺原理进行分析,并运用MACH2-153X型岛精四针床全成形电脑横机实现编织。研究表明:全成形运动内衣大身整体采用2×2罗纹结构,通过局部均匀收放针可以得到衣身的整体曲线;腋下改变编织度目,可使其获得更好的透气性;肩带及底围采用双层结构,为胸部提供更大的支撑的同时又能避免摩擦和重力对人体造成伤害。文章为今后全成形运动内衣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