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静  赵敏 《上海节能》2012,(12):8-14
本研究利用对数平均指数法(LMDI),定量分析了上海市近十年来能耗强度下降、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口增长及生活水平改善等影响因素对全市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变化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大幅上升,以及由此导致的能耗及碳排放快速增加的现状,提出了将全市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控制策略从主要依赖供应侧及过程控制逐步过渡到"需求管理为先、过程控制为重、源头及末端管理并举"的综合管控策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2005~2013年广东省能源平衡表为数据源,采用IPCC推荐方法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合LMDI方法,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得出了:1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稳定"转变的态势,碳排放强度呈现较稳定的线性下降态势;2经济发展是促使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的降低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此研究结果对掌握广东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制定碳减排政策和实现低碳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复杂的系统关联。为了认识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变化的关联因素。本研究基于脱钩系数,Kaya模型和因素分解模型,通过1995~201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发展趋势,划分阶段并归纳阶段脱钩特征,建立了碳排放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影响因素关系式,以LMDI模型进行加法无残差分解。结果显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2005年后经济发展与能源和碳排放关系出现弱脱钩。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对能源消费需求扩大和碳排放增加产生最主要驱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短期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然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峰值目标,依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开发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城市达峰值的规律以及峰值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研究广州市碳排放峰值时先对广州市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随后基于相关规划对广州市的碳排放峰值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是促进广州市碳排放的两个主要因素。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未来人口增长将不会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系数都是减缓广州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其中能源强度的减排贡献度最大。未来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将持续增加,在高经济增速的情况下,广州市至2030年仍未达到碳排放峰值;在较低经济增速的情况下,广州市在2020年左右便可实现碳排放峰值。要实现碳排放达峰,必须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需求,加大节能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天然气和新能源。
关键词:能源消费量;碳排放;峰值目标;广州市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IPCC碳排放技术指南提供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计算模式,估算了长三角区域1995~2007年间的人均碳排放量,并采用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对该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为人均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的下降和能源结构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首先调查了1980~201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长期均衡、短期动态调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具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但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均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能源消费的短期波动会受到GDP和碳排放短期波动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相伴随的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费规模和碳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选取1965~2014年我国碳排放与历年经济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揭示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构成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单向因果关系;反之,碳排放增长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即碳排放的增长或减少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增长或放缓。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据了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经济增长必然靠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来推动,相应带动了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仍将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的绝大部分。鉴于此,要加强政策扶持,促进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强结构调整,实现低碳生产和能源多元化发展;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相似文献   

8.
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是北京市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本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了2002—2016年由北京市居民消费引起的直接碳排放量,应用L M D I方法对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总量呈递增趋势,从2002年的1001.64万t增长到了2016年的2663.28万t,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绝对量分别从728.25万t和273.39万t增长到2301.09万t和362.19万t,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和2.03%;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人均消费水平变动效应、人口规模变动效应是北京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增长的"三大动力",单位支出能耗变动效应、城市化效应是直接碳排放量增长的"两大阻力"。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北京市节能减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Kava恒等式,分解分析了福建省2000~2009年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经济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于碳排放的减排影响程度有限且具有波动性,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抑制作用;能源效率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但是能源结构与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抵不上由经济增长拉动的碳排放,所以碳排放...  相似文献   

10.
协调好能源、经济和碳排放三者的关系意义重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为此,基于我国1990~2013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数据预处理以消除不平稳性,并进行相关性检验。将处理后所得数据进行稳定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测算三者之间的冲击效应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3年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三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碳排放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短期内受到碳排放的冲击影响较大,三者的主要贡献因子均为碳排放。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大科研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强化低碳意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北京市电力部门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2000—2012年北京市电力生产和消费数据,从电力生产和消费角度,建立电力部门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并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分析方法测算这些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从生产角度来看,正向驱动因素主要有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排放强度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040.47%、109.80%,负向驱动因素主要是产出规模效应,贡献率为-1228.16%,产出规模效应是使得电力碳排放减少的最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效应是增加碳排放的最大力量。从消费角度来看,正向驱动因素主要是配输电损失,贡献率为11.37%,负向驱动因素主要有火电份额和火力发电能耗,贡献率分别为-61.99%、-37.99%,火电份额是电力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1986—2013年京津冀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面板数据,使用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研究了京津冀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了京津冀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及双向因果关系。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如何制定和落实京津冀区域碳减排政策,以及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治理的目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闻君  吕模 《上海节能》2023,(7):909-920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疆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正致力于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从高排放向低碳化转变,研究能源、经济、环境三者关系对合理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GDP、能源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分别作为经济、能源、环境子系统指标,采用新疆2000-2020年数据构建新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VAR模型,运用Granger、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对3E系统进行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经济系统与能源系统、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均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系统与环境系统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新疆经济增长会促进能源消费、能源生产、碳排放量增加,能源消费量增加会抑制经济增长;新疆经济增长、能源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新疆应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制定合理碳减排政策,协调经济增长和碳减排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参考IPCC的方法,测算了2005—2015年北京市交通运输业化石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总量,并对其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探讨;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将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因素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增长、产业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5个因素,并对其贡献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研究期内其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速处于波动下降态势,但总量仍在增加;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量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经济增长、人口效应、能源结构,减量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产业规模和能源强度。本文基于分析结果,为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减排政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是有效制定减排政策的关键,合理划分碳排放部门有助深化对碳排放变化机制的理解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把能源消费碳排放划分为发电、产业和生活三个部门,基于LMDI方法将各部门碳排放变化效应分解为若干因素,研究广东省2000-2016年的碳排放驱动因素特征并和全国进行分阶段对比。结果表明:发电部门和产业部门的主要增碳因素分别是用电量增长和经济增长,增碳效应在进入新常态后明显减弱;生活部门主要增碳效应是人均能耗上升。火力发电占比下降和火电效率提升、产业能耗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变化分别是发电部门和产业部门的主要减碳因素,而生活部门没有显著的减碳因素。根据广东碳排放驱动因素特征,提出各部门碳排放控制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山西省1990—2013年终端能源消费数据估算了其碳排放总量,应用环境质量方程研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变化与碳排放演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能源密集型区域碳排放的演进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碳排放增长态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有放大作用,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增长存在双向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能源结构调整与碳排放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于山西省类似的能源密集型区域,在人口不激增、能源结构不优化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量的关键途径是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的技术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生活用能及其碳排放分析(2001-201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1~2008年中国农村生活用能的变化以及2001~2010年中国农村生活用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生活用能呈现了从非商品能源向商品能源转变的趋势,其中,传统生物质能源的消费比例从81.5%下降至70.9%,而商品能源则从17.1%上升至25.1%。此外,除传统生物质能源外的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为19.8%。与此相应,农村生活用能消费所导致的碳排放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由152.2百万t上升至366.89百万t,且农村人均CO2排放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城镇人口的1.87倍。分析认为,影响商品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则促进了农村除传统生物质能源外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航面临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亟需开展行业碳排放预测相关研究。从1990~2016年来看,总体上我国民航业的碳排放年增长率低于周转量年增长率,吨公里燃油消耗呈稳步下降趋势;但2010年后出现了碳排放增长率高于周转量增长率的情况,吨公里油耗略有上升。由于我国民航燃油效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提升空间不大,未来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减排潜力。利用kaya模型和LMDI分解法分析中国民航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和贡献率,并设定8种排放情景预测民航未来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影响民航碳排放的运输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运输结构效应、能源替代效应等因素中,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运输规模效应则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运输规模增长将继续推动我国民航碳排放的增长,而依靠能源强度下降实现行业减排的潜力将越来越小;替代能源尚未发挥作用且未来发展趋势不明朗。根据预测,中国民航碳排放量2020年将达到1.32×108~1.35×108t,2035年的碳排放量是2020年的1.9~2.6倍,2050年的碳排放量是2020年的1.6~3.9倍。  相似文献   

19.
陈琳 《中外能源》2013,18(1):17-22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出发,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给出了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1997年、2002年、2005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给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并进而计算了各部门的直接碳排放强度,然后依据结构分解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碳排放强度在1997 ~ 2002年和2005~2007年均有大幅度的降低,而在2002~2005年却有一个小幅上升.反映能源使用效率的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系数和反映生产技术的完全需求系数是我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两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建议各行业各部门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高耗能产业的扩张,逐步加大对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倾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1986—2014年京津冀地区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利用改进的Tapio脱钩理论模型,引入能源消费量、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等中间变量,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进行了脱钩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在1986—2014年基本呈逐年攀升趋势,其中北京市的碳排放量趋于平稳,而天津市与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呈现不同幅度的上升趋势。就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而言,北京市多为弱脱钩,天津市多为弱脱钩和增长连接,两地经济增长速度略大于碳排放增长速度;河北省多为弱脱钩、增长连接和扩张性负脱钩,其经济增长速度与碳排放增长速度基本持平;整个京津冀地区多为弱脱钩、增长连接。北京和天津脱钩效果较好,河北省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现状,为尽快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环境治理目标,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减排、平衡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