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五次CVC工作辊辊形与板形控制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连续变凸度(Continuously variable crown,CVC)轧机是宽带钢和超宽带钢轧机的主流机型,目前均采用三次CVC辊形,能较好地实现对辊缝二次凸度的连续调整,但不具备高次浪形控制能力,且对窄带钢凸度控制能力较弱。五次CVC辊形具有高次浪形控制能力,但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尚未成功地实现工业应用。在对五次CVC辊形参数与辊缝凸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五次CVC辊形的设计方法,并对其板形控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辊形的合理设计,五次CVC辊形能够有效均衡轧机对宽窄带钢的二次凸度控制能力,且四次凸度控制特性符合宽带钢轧机尤其是超宽带钢轧机的板形控制需求。进一步分析五次CVC辊形与现已开发的多种变凸度工作辊辊形之间的关系,认为五次CVC辊形能几乎替代目前常用变凸度工作辊辊形,具有极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神经网络在CVC六辊轧机板形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智  高诚辉  王伟 《机电技术》2004,(Z1):136-139
本文提出了基于板形机理的神经网络板形预报的思想,对CVC六辊轧机建立了神经网络板形预报模型,并结合神经网络板形预报以及在线PID神经网络控制器建立在线板形控制系统,对冷轧薄板的板形进行控制,以得到良好的板形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动态板形辊(DSR)平整机板形控制特性分析的理论模型。综合考虑了DSR技术独特的板形控制机理,以及其空心辊套和分段压块的特殊结构,基于分割模型的影响函数法,建立了DSR平整机辊系变形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平整轧制的特殊要求,将针对平整过程的金属模型和辊系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建立了板形控制分析的整体模型,并编写了模型的计算流程和程序,以此对DSR平整机的板形控制能力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十八辊轧机板形调控手段有限,对轧制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板形难以进行控制,制约了其应用范围的情况,提出一种对侧支撑摆臂进行分段设计,每段对应增加位移微调装置的改进方案。改进后的十八辊轧机,侧支撑可以分段独立调整,使工作辊沿轧制方向产生弯曲,进而控制带材的板形。改进后,十八辊轧机的板形调控手段得到扩展,调控复杂板形的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介绍CVC 6辊冷轧机板形控制中机械执行机构和热力学执行机构的作用,分析了6辊冷轧机的控制手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宽料、窄料不同的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6.
用流面条元法分析带材的三维塑性变形.用影响系数法分析辊系的弹性变形,将两者耦合,建立了四辊轧机板形和板凸度的分析计算模型。对四辊CVC热带钢轧机板形控制特性的仿真表明,随着CVC工作辊横移距离的增加,前张应力沿横向的差距增大;随着工作辊弯辊力的增加,前张应力沿横向的差距增大,且变化主要集中在板宽的边部;随着板宽的增加,前张应力沿横向的差距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7.
板带轧机板形控制倾辊弯辊神经模糊PID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板形是板带轧制的重要质量指标,倾辊和弯辊是板形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常规的PID控制算法被广泛应用到板带轧机倾辊和弯辊板形控制系统中,但由于实际系统随机干扰严重,具有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特征,难以建立较为准确的数学模型,常规的PID控制算法很难满足板形高精度控制的要求.为能提高倾辊和弯辊板形控制系统的性能,在常规PID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PID倾辊弯辊板形控制模型,通过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和模糊控制的"概念"抽象能力的有机结合寻找一个最佳的P、I、D非线性组合控制律,增强对控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自学习能力.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跟踪板形的目标设定值,响应快,超调小,鲁棒性强,可提高倾辊和弯辊对板形的控制精度,为板形高精度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介绍板形的基本概念,CVC、UC轧机板形控制特点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几种新型轧机的板形控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板形缺陷的常见类型及影响因素,并对HC轧机;CVC轧机、PC轧机;VC轧机这4种新型轧机的板形控制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五次CVC辊形曲线的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VC辊形曲线可以利用一套轧辊满足不同轧制规程的凸度控制要求,但常用的三次CVC辊形不具备高次凸度控制能力.为更好地控制复合浪形,进一步提出了五次CVC辊形曲线.通过对五次CVC辊形曲线的凸度控制原理与特点的分析,得出了五次CVC辊形的二次凸度与四次凸度随窜辊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基于初始凸度比的曲线设计思路与方法,实验证明,该设计方法合理有效,能够很好地对现有CVC辊形曲线进行分析和改进.  相似文献   

11.
VC轧机板形控制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白振华  连家创 《中国机械工程》2003,14(15):1287-1289
开发出VC辊的空载凸度曲线和负载塌陷位移曲线两项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模拟出VC轧机在不同情况下的板形情况,提出一套工作辊与支承辊优化设计方案,该方案已作为技术规程正式应用于1550CAL VC轧机,使该轧机板形控制在2~4I左右。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遗传算法的电液弯辊力伺服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遗传算法,对轧机弯辊力伺服系统控制器参数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系统的控制效果,该方法简单、抗干扰性好、实时性强,仿真试验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PID控制器比基于单纯形优化的PID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回转类复杂曲面加工过程的特点,提出二维自校正控制方法,以实现其缓变和突变特性的综合校正,针对曲型活塞中凸变椭圆裙面的车削加工实验,证明方法可有效提高复杂轮廓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车辆的行驶状态和稳定程度更为便捷的显现出来,以及对系统研发初期的效果进行评价,需要引入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价指标,使其可以判断并量化车辆的侧倾稳定性,因此将零力矩点(Zero-moment point,ZMP)的概念引入到车辆的侧倾评价体系之中,通过对车辆侧倾模型以及刚性车辆模型零力矩点的推导,从而来预测车辆的侧倾倾向,并得出车辆的侧倾指数yzmp,根据其侧倾指数yzmp算出侧倾指标s;再通过与其他现有侧倾评价指标的对比与转换,从而证明该指标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之后,再以某19座商用车为例,建立整车模型,并设计H鲁棒控制的算法对半主动横向稳定杆的侧倾刚度进行实时调节,最后通过Truck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来验证两种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以侧倾指标来对比判断鲁棒控制算法的半主动横向稳定杆与被动横向稳定杆、模糊PID控制的半主动横向稳定杆对于侧倾运动的改善效果。根据仿真结果显示,半主动横向稳定杆相对于被动横向稳定杆来说,其在各个侧倾参数上都有明显的降低,并且相较于模糊PID控制的半主动横向稳定杆,H  相似文献   

15.
基于预报误差补偿的液压弯辊预测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勇  郑德忠 《中国机械工程》2007,18(16):1904-1907
针对轧机液压弯辊板形控制系统滞后、非线性和时变等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预测控制的液压弯棍板形控制方案。利用时间序列预报策略,建立了弯辊控制系统未来输出误差预报模型。对预测控制算法进行了改进,将预测的输出误差作为预测控制的补偿校正量,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利用预测信息修正控制量来减小系统为实现快速性而产生的超调,从而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糊PID的车辆侧倾主动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ADAMS/Car下,建立了前后悬架都装有主动横向稳定杆的95自由度虚拟整车模型.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对车辆抗侧倾性能进行了联合仿真,实现了PID控制过程中参数的在线整定.仿真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具有较强的自适应和抗干扰能力,有效地减小了车身侧倾角,在保证乘坐舒适性的同时提高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不旋转工件连接螺纹的滚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晋  刘艳妍 《中国机械工程》2006,17(16):1683-1686
在分析研究现有螺纹滚压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无法实现旋转和轴向移动的特殊零件连接螺纹的滚压加工,提出了一种利用主轴的驱动来实现滚丝轮径向进给与旋转滚压同时进行的滚丝机设计方案。阐述了方案的设计原理、相关参数的确定和控制方式,分析了结构设计的难点和采取的相关措施,并试制样机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局增益调度控制的重型半挂车主动侧倾控制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型半挂车极易发生侧翻事故,提高其侧倾稳定性可以减少事故发生和人员财产损失。针对重型半挂车侧倾稳定性问题,建立车速可变的8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在回路传输恢复技术(Loop transfer recovery,LTR)的线性二次高斯(Linear quadratic guass,LQG)控制方法基础上,建立全局增度调度控制的全状态反馈控制器,使LQG/LTR局部状态反馈控制器在不同车速下均能对车辆实施最优主动侧倾控制,从而实现在噪声干扰下对重型半挂车的主动侧倾控制。进行变车速阶跃转向工况下的车辆仿真,对比分析主动控制前后的重型半挂车标准横向载荷转移等参数。车辆仿真结果表明,LQG/LTR方法具有良好的抑制干扰噪声的能力,可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稳定性。与被动式车辆相比,变车速的全局增益调度控制算法能有效提高重型半挂车的侧倾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半挂汽车列车的侧倾稳定性问题,建立了八自由度的半挂汽车列车动力学模型,并以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回路传输恢复技术(loop transfer recovery,LTR)的线性二次型高斯(linear quadratic guass,LQG)最优控制算法。设计了局部状态反馈控制器,实现某车速下的侧倾控制,并进行了该车速下阶跃转向工况的车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LQG/LTR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抑制干扰噪声的能力和较好的鲁棒性,有效提高了半挂汽车列车的侧倾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