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点以轻烃和生物标志物综合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葡萄花油层凝析油气、轻质油气的来源与成因。结果表明该区油气(葡萄花油层)主要与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高熟腐泥型烃源岩有关,而一些轻质油气还存在姚家组泥岩局部成烃的贡献。最后论述了该区葡萄花油层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受断层遮挡和断砂配置关系影响,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分析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正向构造识别、沉积微相解剖、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断—砂’匹配样式,认为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势—断—相"及其匹配关系控制,即断块边部正向断圈和内部微幅度构造高点控制剩余油富集部位;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剩余油富集程度;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及主体席状砂构成剩余油富集优质储层;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决定剩余油富集层位.建立4种剩余油类型,提出断块边部遮挡型剩余油钻大斜井,微幅度构造型剩余油钻高效加密直井,河道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钻水平井,席状砂非均质性型剩余油采用油井压裂等挖潜方法.该研究结果对高含水期断块油田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敖包塔油田西翼葡萄花油层资源潜力丰富,但油水分布复杂、成藏模式认识不清楚严重制约储量的有效动用.结合地震解释、测井、试油等资料,在构造特征及断裂系统划分、砂体类型及规模研究基础上,分析油水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总结油气成藏条件及模式,根据断裂与砂体组合关系划分有利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受局部断块、岩性双重控制,全区无统一油水界面,平面"低油高水"、垂向"上水下油"现象频繁;葡萄花油层属于"下生上储、断层沟通、断层—岩性遮挡"成藏模式,油气来自下覆青一段源岩,反转期活动断裂为主要油源断裂;根据该区断裂、砂体组合特点,可细分出"下倾油源断裂沟通—上倾岩性尖灭"、"上倾反向断裂遮挡—侧向岩性尖灭"和"局部正向构造—高断块控藏"3类有利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徐宏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3,(5):17-23,55,128
为研究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和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断裂输导、封闭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分析方法,研究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和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控藏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由于油运移方式不同,2个地区断裂输导油和聚集油作用存在差异性,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断裂对葡萄花油层油运移起垂向输导作用,杏北地区断裂对扶余油层油运移起侧向连接输导作用;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葡萄花油层油主要聚集在油源断裂上盘,即断裂密集带内,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的下盘,即断裂密集带两侧,且反向断裂断距越大,越有利于油聚集.该研究结果对认识松辽盆地凹陷区下生上储式和源外隆起区上生下储式油气成藏规律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青东凹陷北部地区的油气成藏规律、勘探潜力及下步重点勘探方向,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技术,利用区内录井、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等大量基础资料,对该区的油藏特征、分布规律及控藏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青东北部地区油藏类型多样,以构造类油藏为主。研究区具有近源成藏优势,油源供应充足,烃源岩控制油气纵向分布,断层附近的构造圈闭控制油气富集,储层物性条件控制油藏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和有效挖潜难等问题,以松辽盆地杏南油田北断块葡萄花油层为解剖对象,利用三维地震、测井曲线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断层边部断砂配置关系、储层砂体发育特征、油层沉积演化序列和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等,得出断层边部剩余油平面富集部位受控于断砂配置关系影响下的单砂体开发动用状况,以及垂向富集层位受控于油层沉积演化序列和储层砂体发育特征控制下的中厚层河道发育层位,建立油田高含水期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规律及定向井挖潜方法,为老油田增储稳产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研究环邵伯次凹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在划分邵伯次凹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剖析有利油气储集砂体,结合烃源岩、盖层、运移等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的分析,最终依据有效储集砂体发育特征及其构造位置,提出3种油气成藏模式:1)分流河道砂体型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以高邮凹陷北部斜坡带的联盟庄地区为代表,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条带状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储层类型,发育构造-岩性油气藏;2)浊积砂体型凹陷带油气成藏模式,以高邮凹陷中部深凹带的邵伯外围地区为代表,主要发育浊积扇沉积,透镜状浊积砂体为有利储层类型,形成隐蔽性的岩性油气藏;3)分流河道砂体型断阶带油气成藏模式,以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的真武、黄珏地区为代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扇状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储层类型,发育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研究结果表明:以成藏模式为指导,新落实联盟庄L11-1井地质储量27×104 t、邵伯外围S16-2,S16-3井地质储量60×104 t、黄珏H27-4井E2d2-21层日油8.3t/d,为有效地进行可持续勘探开发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研究碎屑岩成岩作用对石油形成和分布的影响与控制,本文以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为例,基于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的物质平衡原理、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与碎屑岩成岩演化规律,依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孢粉颜色、泥岩热解、色质、X-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薄片和铸体薄片镜下鉴定等资料,提出了碎屑岩中成岩阶段A期的细分方案,并进行了成岩作用数值模拟,预测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研究结果表明:以R_o等于0.6%,0.7%,1.0%为界,碎屑岩的中成岩阶段A期可进一步细分为A_1~1,A_1~2,A_2~1和A_2~2这4个成岩微期;成岩作用对齐家—古龙地区高台子油层(K_2qn~(2+3))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工业油气层(常规油气层和致密油气层)分布在中成岩阶段A_1~1-A_2~2微期,且在中成岩阶段A_2~1微期富集.高Ⅳ油组成岩阶段和成岩微期的预测结果表明,从研究区的边部到中央,成岩强度逐渐增强,A_1~1,A_1~2,A_2~1和A_2~2这4个成岩微期依次展布,但大部分地区处于A_2~1成岩微期.总之,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高台子油层(K_2qn~(2+3))的生、储油层发育良好,成藏条件优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高分辨率地震、测井和岩相资料以识别和划分层序界面。结果表明:沾化凹陷下第三系为1个构造层序(TS1),发育的三个构造幕及二级气候旋回对应于3个超层序(SS1-3),分别与盆地演化的阶段性相当,在其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Ⅱ级层序和46个Ⅳ层序。层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沉积基准面三级升降旋回;在过程的每一个演化阶段,其短期基准面旋回的结构和叠加样式不同,反映了由空间变化和物源供给决定的体系域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湖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凹陷区半深水—深水环境储层砂体沉积特征、模式以及岩性地层型油气藏新目标区勘探前景,以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为例,系统总结国内外砂质碎屑流研究成果和认识,以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剖析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砂体沉积背景、识别标志、沉积特征、沉积模式,认为半深湖—深湖区规模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供源型砂质碎屑流沉积,储层特征和质量与水下分流河道相当.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相带受两级坡折控制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外前缘及(砂质)碎屑流带.砂质碎屑流粒度较粗,具有(大套)块状砂岩、突变接触、漂浮泥砾和泥质撕裂屑等主要识别标志,正、反旋回均有发育,平面上呈舌状或似朵状.储层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2.5%和5.51 mD,为中—低孔、中—低渗有效储层.储盖组合和侧向遮挡条件有利,烃源条件好,油气充注足,易形成规模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好.  相似文献   

11.
致密油属于非常规油气领域,致密油的勘探开发是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和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为代表的致密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地质背景、烃源岩特征、储集空间、成藏动力等方面,将鄂尔多斯盆地长 7段与松辽盆地扶余油层致密油的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进行系统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烃源岩条件、储集空间、成藏动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成藏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长 7段烃源岩与储层是互层共生关系,属于源内成藏;而扶余油层的烃源岩位于储层之上,属于典型的上生下储,源下聚集。两者都具备致密油成藏的地质条件,可以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致密油藏,是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2.
致密油属于非常规油气领域,致密油的勘探开发是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和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为代表的致密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地质背景、烃源岩特征、储集空间、成藏动力等方面,将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与松辽盆地扶余油层致密油的成藏机理和富集规律进行系统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烃源岩条件、储集空间、成藏动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成藏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长7段烃源岩与储层是互层共生关系,属于源内成藏;而扶余油层的烃源岩位于储层之上,属于典型的上生下储,源下聚集。两者都具备致密油成藏的地质条件,可以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致密油藏,是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渤海海域东营组斜坡扇油气运移的认识,以辽中凹陷中洼西斜坡旅大X区斜坡扇为例,从油气运移路径分析出发,采用油气运聚物理模拟手段,开展油气运移模式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与应用,建立了东营组斜坡扇"汇聚脊—断层—扇体"运移模式,认为深层汇聚、垂向中转、侧向分流等三大关键油气运移阶段共同控制了高丰度油气藏的形成,在"脊-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中的固体沥青镜下观察及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其赋存特征与来源,分析了储层固体沥青发育的石油地质意义,认为百口泉组储层沥青主要来源于下伏风城组烃源岩,是早期生成的石油成藏后发生逸散,残留重质组分后期经历长时间埋藏热演化形成,玛湖凹陷内部百口泉组固体沥青的首次发现证明了风城组早期生烃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储层固体沥青在单偏光下呈黑色,分布在溶蚀孔隙、微裂缝和粒间孔等各种不同的孔缝中,总体与岩石颗粒呈镶嵌接触.扫描电镜下观察,固体沥青表面平滑,显示较强的均质性特征,有微裂缝分布,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由于固体沥青易吸附黏土矿物,降低储层孔渗条件,导致电阻率测井上表现为高阻电性(90Ω以上);其次,储层内原油生标特征与沥青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原油呈现混源特征;此外,固体沥青反射率较高(BR0可达1.2%)说明凹陷内百口泉组经历了较高的热成熟演化.研究固体沥青的成因及其影响对于解释百口泉组原油混源现象普遍及揭示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油气成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前人扇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成果,以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为例,探讨扇三角洲单期扇体的构型解剖方法及扇体组合样式。扇三角洲单期扇体的构型解剖需完成点、线、面3个层次的研究。首先,单井分析构建单期扇体与高分辨率层序构型单元的对应关系,厘定纵向研究尺度;然后,扇体连井对比搭建合适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识别沉积旋回的横向变化刻画扇体主体和扇体侧缘部位;最后,通过地震属性手段刻画扇体的具体边界位置。通过对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扇三角洲沉积进行单期扇体精细解剖,总结单期扇体的3类组合样式,即孤立扇型、叠置扇型、接触扇型。其中,孤立扇型组合可进一步划分为同供给水道型、异供给水道型两种亚类;叠置扇型组合根据叠置方向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垂向叠置扇、侧向叠置扇两种亚类;接触扇型组合根据扇体的级次关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主次接触扇、同级接触扇两种亚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富油凹陷洼槽区古压力演化特征,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研究对象,运用录测井、试油等资料,在现今地层压力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盆地模拟技术与流体包裹体测温技术相结合定量恢复了不同洼槽古压力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富油凹陷洼槽区古压力演化的影响因素,认为洼槽区古压力演化经历了原始积累—释放—再积累3个阶段,不同阶段不同洼槽古压力演化特征差异明显;源岩生排烃能力控制的生烃增压作用是大规模生排烃时期(12~0 Ma)古压力明显增强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洼槽区发育东营组—沙一段和沙三段2套压力系统,河间、马西与留西洼槽为上弱下强型,任西洼槽为下强上弱型,其中河间洼槽超压强度最大,压力系数可达1.58.古压力恢复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洼槽区成藏期普遍发育超压,最大压力系数可达1.51,相邻构造带发育弱超压,最大压力系数为1.29.洼槽区沉积充填特征决定了不同层系的岩性、厚度与沉积速率等特性,影响了欠压实增压机制对超压的贡献大小;大规模生排烃时期异常压力快速积累,洼槽区古压力变化率fVR随生排烃量差值增大而提高,马西洼槽fVR可达0.030 Ma-1.  相似文献   

17.
为弄清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选取构造特征典型、油源单一的王府凹陷为例,按断裂密集带平、剖面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将王府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密集带分为4种类型,即地堑-反向断阶组合、地堑-反向-顺向断阶组合、地堑-地垒反向断阶组合和地堑-地垒-顺向断阶组合.通过分析断裂密集带中油气显示情况,探讨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聚的制约作用.结果表明:断裂密集带对油气二次运移具有横向遮挡、侧向输导作用,并制约油气聚集.当断裂密集带走向与地层倾向近平行时,其两侧地垒、反向断阶是油气聚集优势部位;当其走向与地层倾向近垂直时,靠近生烃凹陷一侧的地垒、反向断阶优先捕捉油气,断裂密集带交汇处是油气富集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海上深层低渗-致密气藏"甜点"类型及成因,基于产能在"甜点"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初期资料稀缺的现实,采用R_(35)计算产能,对西湖凹陷X气田"甜点"进行分类评价,提出了以R_(35)为主要参数,以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类型和束缚水饱和度等为辅助参数,综合评价海上少井地区"甜点"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分为两类"甜点",I类"甜点"为高产气藏,主要分布在H3段,R_(35)大于2.7μm,I类孔隙结构占主导,束缚水饱和度小于45%;H4和H5层段主要发育致密储层,II类"甜点"作为H4和H5段后期开发的"潜力层",为低产气藏,1.5μmR_(35)≥0.6μm,以III类和IV类孔隙结构为主,束缚水饱和度处于52%~61%.沉积作用为"甜点"发育的内因,控制储层的原始物性,压实作用是I类"甜点"的主控因素;溶蚀作用改善I类"甜点"储层物性,并控制II类"甜点"的发育;胶结作用是影响"甜点"发育的重要因素,伊利石和伊蒙混层是分布最广的黏土矿物,与储层R_(35)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绿泥石与储层R_(35)无明显相关性,但对I类"甜点"储层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碳酸盐胶结只是在局部发育,对"甜点"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深对致密砂岩油的成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以松辽盆地大安地区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为例,通过物性测试、薄片显微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和地层水矿化度分析等手段,总结了致密砂岩储集层特征、源储组合方式、石油成藏时间、油水分异程度、石油富集特征等成藏特征,分析了源储组合方式、剩余压差、致密砂岩储集层的分布及其内部非均质性对致密砂岩油形成的控制作用,认为不同类型源储组合条件下石油发生差异性运聚,控制了致密砂岩油的分布特征和富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集层呈"平面多支、垂向多层"的分布特征;扶余油层上部与上覆青山口组烃源岩直接接触,形成了紧邻型源储组合,扶余油层中下部与青山口组烃源岩不能直接接触,形成了分离型源储组合;砂岩储集层致密化时间为姚家组沉积时期,早于石油充注时间,属于"先致密后成藏型"致密砂岩油藏;石油二次运移距离较短,油水分异程度差,整体呈准连续型分布,但富集程度差异大.源储组合方式、剩余压差、致密砂岩储集层分布及其内部非均质性是源下致密砂岩油的成藏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源储紧邻型致密砂岩油以短距离"面式运移"方式,通过源储界面附近的微裂缝和储集层中的孔隙直接向储集层中幕式充注,在致密砂岩储集层中运移距离可达40~300 m,受微裂缝发育特征和储集层非均质性影响,石油在储集层中发生差异性运聚,富集于优势运移通道附近;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油呈"点或线状横向推进式运移"方式在致密砂岩储集层中运移,横向运移距离可达30~850 m,储集层内部"甜点"为主要通道和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致密砂岩气藏类型差异对天然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徐家围子地区和古龙地区登娄库组储层为例,通过天然气成藏地质要素和地质过程分析与对比,系统研究了两个地区致密砂岩气成藏规律和气藏类型,提出了徐家围子地区与古龙地区登娄库组致密砂岩气藏类型具有本质差异,且气藏类型差异性控制两地区具有不同天然气分布规律的观点.结果表明:徐家围子地区登娄库组储层致密化时期(约87 Ma)晚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天然气充注(105~90 Ma),以储层后期致密的"后成型"致密常规气藏为主,天然气主要聚集于断陷期气源岩生气范围及其周边的断裂密集带和邻近气源断层的继承性古隆起、古圈闭;古龙地区登娄库组储层致密化过程(约108Ma)则发生在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天然气充注(108~70Ma)之前,登二段气源岩发育区易于形成储层先期致密的"先成型"深盆气藏,天然气分布主要受登二段气源岩与致密砂岩储层的叠合范围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