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跨入 2 1世纪后 ,制造业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环境 ?我国企业如何适应这一环境求得生存发展 ?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一、推动制造业变革的环境2 1世纪我国制造业企业将要面对 6方面的挑战 :信息时代的挑战。信息产业将成为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信息技术将给 2 1世纪经济和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2 1世纪的制造业将从以机器为特征的传统技术时代向着以信息为特征的系统集成技术时代迈进。有限资源与环保压力的挑战。有限的资源正威胁着我国的继续发展 ;环境污染正严重威胁着中国人民的生存 ,绿色制造是 2 1世纪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特…  相似文献   

2.
白杉 《机电信息》2003,(14):9-12
随着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来临,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装备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己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争夺的市场焦点。如何立足国内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尽快形成自己在先进制造产业竞争中的技术优势,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制造业面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我国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重视程度,在新的时期,需要正确引导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实现数字化装备。[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对世界制造业影响深远,制造业的产业形态、组织模式、分工方式等都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世界制造业的创新机制、投资模式等也都出现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新特征。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从生产手段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将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普及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势头。汽车工业的发展给装备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升了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机床制造业,而机床制造业的提升,在技术与工艺上又支撑和保障了汽车工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发达国家振兴和发展制造业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下降,但制造业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引擎”。在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知识化的双重背景下,各国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全球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和角逐,在传统制造模  相似文献   

7.
纵观“十五”期间.我国船舶行业抓住了国际造船市场发展的大好机遇,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取得了辉煌成就。“十一五”期间。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船舶制造业。从南、北两大造船集团到沿江、沿海的省份都在筹建新的造船基地.船舶工业正步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船舶制造业焊接技术的迅速提升,已成为推动我国造船总量快速增长的助推器,中国的船舶工业将朝更快,更优、更强的发展方向开始新的启航。[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自动化》2002,24(5):61-63
当今制造业正在面临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 减少资金投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订单处理事件等成为用户不断追求的目标,对于系统处理速度,开放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超过从前。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采用新的技术,不断改进软件和硬件系统,如采  相似文献   

9.
关于未来制造业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Lee  J 《中国机械工程》1999,10(4):361-368
“未来制造业”这个课题始于1995年,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其目的是为美国的制造业主提供一个大致的指导的框架,使之在不断发展的全球竞争的商务环境中走向成功。分析了未来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环境下的特征,指出在新的复杂商业环境中,未来制造企业将会因为具有对顾客与全球市场的反应力等6基物质而获成功,并就制造企业的创新,知识供应链,变革管理诸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正处于技术升级进步中,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从而使制造业迈向高技术化。信息化也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机床产品的制造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在Internet技术的支持下,网络制造技术、敏捷制造模式发展迅猛。产品开发在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PDM(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的支持下,实现CAD/CAPP/CAM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集成化和智能化成为数字化制造技术的重要支撑技术,适应敏捷制造和网络化分布式的制造系统不断得到新的发展。虚拟制造技术显示了未来制造的魅力。ERP贯穿自动化制造过程,机床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和管理的现代化。通过信息化促进机床行业的发展,是开辟“制造业信息化”栏目的宗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介绍了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企业信息化ERP项目的成功经验。本文论述了当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整体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制造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并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被誉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制造业的发展与制造技术的进步分不开,以高速、高效、智能、复合、柔性、环保为特征的新的制造技术为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切削技术和刀具作为制造技术主要的基础工艺和装备,成为制造业应  相似文献   

12.
当前,智能制造不仅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也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汽车产业的智能制造正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通上下游关键数据,来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以及营销服务的创新变革。此外,伴随着新基建的持续升温,也将为汽车制造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参观中国国际机床博览会,对我国数控刀具的发展有许多感想与思考,受中国《机械工人》杂志社主编王天谌先生之托,撰写此文,与读者商榷。 1.解决快速发展的制造业与落后的工具工业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工具企业应有的责任 随着数控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数控技术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仪式发展,正呈现出高速高精高效化、数控系统柔性化、工艺复合多轴化、实时控制智能化、用户界面图形化、科学计算可视化、插补和补偿方式多样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新世纪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做了分析,围绕网络制造、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等主要内容,探讨了支持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制造模式和制造技术,并结合近年来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先进切削技术与中国汽车制造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 目前,中国汽车制造业特别是新建工厂、新上项目越来越多地采用数控高速加工中心,推行柔性化生产线,中国汽车制造业正向着大量采用先进切削技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数控机床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历史时期,机床制造业在近年取得数控机床快速增长业绩下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对制造业发展动向的分析将有助于推进数控机床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业在步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努力降低传统制造业消耗和污染的同时,实现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附加值、资源节约掣制造业。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因而执行以资源利用率最高,环境副作用最小的绿色制造技术,是21世纪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推广应用为制造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由科技部等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经过两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就。总结和推广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重点城市的经验,扩大成果,提升整个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借此机会我就制造业信息化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9.
面向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彩电业为案例描述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制造业全球化的趋势及对我国传统发展模式的冲击;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和可能出发,提出在我国建立新的世界制造基地的战略构想,并对此进行了论证;指出制造业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调整,“国产化”、“民族产业”、“产业保护”等思路需要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历程,可以按照技术变革路线和管理变革路线来齐头并进,最终合而为一来描述,而事实证明这种说法也最为全面、最为科学,并且最为有说服力。第一阶段:制造业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所谓制造业,就是通过加工把原材料转化为产品的工业,产出物是产品,其增值主要在加工过程中得以体现;但随着市场环境急剧变化、产品质量管理和创新提高、客户关系管理增强、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增值显著提高,产出从单一产品转变为包含产品在内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应该说,今天的制造业已经成为同时对物质、信息和知识进行处理的产业。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