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以视觉艺术作为设计理念,不难发现建筑作品中注重对建筑视觉效果的表达,他能够为建筑带来风格各异、色彩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有鉴于此,笔者从建筑设计方法和视觉心理感受的角度出发,对现代建筑设计中视觉表达艺术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视觉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了视知觉的基本要素特征,界定了视觉感知、视觉思维、视觉抽象以及视觉心理四个概念。同时,以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为基准,解析了美国密歇根州市中心大湍城艺术博物馆的形态构成,其构成规律符合建筑形态构成理论中的八个基本点。希望人们从中获得某种启示,并能够以某种理性的态度来认识和掌握建筑形态的构成。  相似文献   

3.
建筑光环境视觉组构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新建筑》2003,(1):71-73
人是建筑光环境的主体,创造建筑光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视觉组构理论为基础,论述建筑光环境视觉元素,视觉中心,视觉平面和视觉空间的组构艺术。  相似文献   

4.
当代建筑中,视觉暗示的设计手法对纪念建筑的营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试图从建筑学的视角出发,以当代战争纪念建筑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对战争纪念建筑的设计方法展开讨论。首先着重分析视觉暗示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关系,其次阐述视觉暗示给参观者心理带来的微妙变化,之后探讨视觉暗示对空间纪念效果造成的影响,最终归纳为可操作的设计策略:图形暗示、内容暗示、秩序暗示,并明确其如何相互影响。立足于格式塔心理学及心理暗示的理论基础,是对纪念建筑设计方法的补充,亦可为今后的战争纪念馆设计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基于李格尔的"艺术意志"概念,本论文讨论了"艺术意志"的演化规律和具体显现,并阐述李格尔基于触觉-视觉基础之上的艺术发展规律.最后介绍了李格尔的艺术理论和森佩尔理论的互补性,以及两位理论家的理论对当代建筑理论和建筑史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储光 《山西建筑》2009,35(19):25-26
阐述了传媒的含义,深入探讨了建筑的视觉化和游戏化,指出在当代传媒的影响下,建筑成为视觉文化的物化形式,成为建筑师与大众之间的媒介,当代传媒影响着建筑师对建筑设计和建筑存在方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8)
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建筑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筑艺术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建筑空间不仅是人们居住的迫切需求,也是艺术发展的表现之一。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建筑空间加大了艺术表现力度,特别是在艺术形态与视觉语言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该文通过对建筑空间的艺术形态和视觉语言进行探析,分析其艺术表现形式并探索建筑空间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1)
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气息是区别各个时代绘画艺术的符号。当代都市水墨画以创新的姿态建构出不同于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语言,艺术家以一种自由的审美心理状态从事创作,用自由的、美的方式观照对象,以更真切地表达自身与对象内在情感的统一,表达对都市发展进程的体验与情感积淀,进而被人们的视觉感知。  相似文献   

9.
冯琳  宋昆  胡子楠 《建筑师》2013,(5):48-53
视觉文化作为一门新的研究领域。试图用全新视角来思考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危机。文章在视觉文化研究基础上,分析视觉因素的三种取向,即视觉规律、视觉行为和视觉机制。进而将其与建筑相关联,分别从“视知觉”的对象、“看与被看”的场所以及“视觉性”的载体三方面。探讨建筑视觉因素的作用、表达方式及深层内涵,借此回应建筑学中关于视觉因素的迷惘状态,并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初解建筑的视觉语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人的视觉生理特征的基础上,从视觉的调整、转化和组织三方面探讨了建筑中的视觉语言,提出了建筑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为人们从建筑造型中获得对建筑艺术的审美知觉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毛福荣  马剑 《华中建筑》2007,25(12):108-112
中国特有的院落中的园林建筑的室外光色和视觉分析,处于建筑史中的古建和园林以及视觉的交叉领域,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基于此,利用环境色彩、视觉流程等手法和概念,结合现代视觉、色彩学及心理学原理,对典型的颐和园排云殿进行了室外光色视觉分析.研究成果有利于古典园林建筑在旅游、夜景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诞生于中世纪的哥特建筑以哥特大教堂为主要载体,融合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以冷峻尖削、庄严神秘展现给普罗大众,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大众化的文化宣传阵地。哥特大教堂所呈现的视知觉语法对哥特建筑走向平民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在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美学,深深的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对于借鉴与学习哥特建筑的视知觉语法,能有效的帮助设计师更好的把握设计的完形体验。  相似文献   

13.
黄毅 《华中建筑》2008,26(2):103-109
以北京首创集团开发的A-ZtOWn项目的建筑立面创作为载体。记录了住宅立面设计从构思到完成的整个过程,结合实践探讨了视觉影像(建筑表皮)对于现代建筑与城市的意义,以及强化视觉影像及符号的办法,文中谈及建筑思潮与理论,但作者更愿意从设计的过程来引发建筑的思考,即理论如何与实践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偏倚视景是一种斜向或非正对的视觉设计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了西方近代的舞台布景、建筑、园林和城市设计。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对比分析中国造园实践,发现传统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以及路径在空间形态和位置经营上,表现出以形变为基础的、"偏倚"的视觉范式,从而创造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景象表述和观赏体验。这是先于偏倚视景理论的文化经验,说明中国园林艺术之审美情趣和设计操作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5.
伍端 《建筑师》2008,(6):43-49
自18世纪起.动态视觉就开始以多种形式存在和发展。人们开始通过运动来认知空间.换句话说.现代人的空间经验已经逐步从以往的静态转化为动态。近年来.无论是叙事理论、认知心理学,还是游戏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空间经验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那么.建筑学如何才能在空间经验的研究上从相关领域获益呢7数字媒体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地把对运动空间经验的关注应用在辅助设计和交流的过程中呢?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从解析空间的动态视觉文化发展入手,尝试从艺术、建筑、理论等几个相互独立有相互关联的层面展开论述.尝试勾画出空间动态视觉出现背后的话语逻辑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并尝试从叙事认知学的角度探索人的空间视觉感知以及一套如何运用数字媒体来生成沉浸和互动的空间经验的方法。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本文还会介绍一个笔者为由英国艺术人文研究机构资助而做的名为“散漫构成一场所、叙事和数字性在未来的博物馆”的研究项目,希望以此为例.尝试如何用电影实时三维虚拟现实生成博物馆中人的运动视觉经验。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代建筑内部空间按各种使用功能划分的复杂又自由时碰到的一系列空间定位、定向等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室内空间的组织分割与视觉导向,从而提高了室内空间的整体认知程度,协调了内部空间的组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章俊华 《中国园林》2007,23(11):26-32
为了明晰日本园林作品中的景观特征,抽取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的44个园林设计作品,调查中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于这些作品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运用SD(Semantic Differential)法,以因子分析得到的样本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运用层次分类分析(Cluster),将结果分成4组。而且通过分组考察的结果,能够明确诸如如何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满足五官感受和身体感受的需求,如何通过自然现象形态化来满足视觉表现,如何使几何学平面和植物的自然素材相融合,以及日本美的现代表现、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对话和自然同人类的共存、利用植物形成四季变化景观、创造的空间评价等一系列风景园林学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