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数码摄影技术的岩体裂隙测量方法初探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基于数码摄影技术的岩体裂隙测量法,是一种与传统测量完全不同的新方法,可以高效率地测量岩体裂隙。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理论,针对裂隙图像的特点,对这一新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地探索,提出了裂隙图像的现场采集方法及其解译路线,重点研究了智能识别方法,并研发了相应的处理软件。按照上述解译路线,应用自编裂隙图像处理软件,对从野外实拍的典型数字裂隙图像进行了试算、分析和总结,初步证明了此解译路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裂隙岩体优势结构面产状反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工程地质习惯,以自然方向为总体坐标系的轴向,给出了对应的结构面矢塞描述。研究了取样窗与结构面的相交关系,在取样窗上建立局部坐标架,推出结构面迹线矢量在局部坐标架中的分量和两类坐标架下的结构面矢量变换群;根据变换群的关系和性质,由结构面迹线与测试窗内勘探线的夹角反算出结构面的产状参数,并以最小二乘方法处理。本方法要求现场测试数据少,操作简单、迅速,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3.
裂隙岩体表征方法及岩体水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岩体中裂隙展布的多样性和随机性是裂隙岩体工程特性研究的关键问题。考虑岩体裂隙几何形态(走向、倾角、迹长、间距、隙宽等)的随机性,利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编制裂隙网络生成程序RFNM2D和RFNM3D。利用RFNM,不但能够生成可以描述和表征岩体及其裂隙结构信息的虚拟裂隙网络岩体,还能够将生成的裂隙网络岩体进行数值离散化,从而可以直接和多种数值计算方法(有限元法、离散元法等)相结合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RFNM生成的裂隙网络岩体实际上是一种数字随机裂隙岩体模型。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应用有限元方法编制软件GeoCAAS,研究裂隙岩体的水力学特性,探讨裂隙几何形态对渗流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码图像土石混合体结构建模及其力学结构效应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数码成像原理分析,利用土石混合体中块石与土体颜色属性的巨大差异,提出基于数码图像的土石混合体结构模型自动生成方法,并开发相应程序,以最直接、快捷、准确地反映土石混合体的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土石混合体的力学结构效应,也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土石混合体的高非均匀与非均质引起其应力场的结构效应非常显著,试样内应力的分布基本受块石的分布与形状控制。研究结果可为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岩体裂隙分布的分形规律为基础,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与岩体裂隙分维数D的关系.结果表明,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的对数值与岩体裂隙分维数D呈负线性关系.此结论对岩体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稳定性的评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规则岩体结构面的蠕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岩体结构面的蠕变特性研究对解决岩石力学实际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规则齿型结构面在剪切应力条件下的双轴蠕变试验,研究不同爬坡角的结构面在不同法向应力时的蠕变特性,并根据蠕变试验结果,得到结构面剪切蠕变、法向蠕变随法向应力、剪应力、爬坡角的变化规律和时效性,并选取Burgers模型来描述蠕变的剪切变形特性。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程序对具有锯齿状结构面的水泥砂浆块体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状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规则齿状结构面的应力分布规律。利用ANSYS计算结果,通过最大正应力理论对结构面的破坏进行判别,从而验证在剪切试验中,齿面以拉断形式破坏。 相似文献
7.
在理论上,利用O‘Connell的饱和水裂隙岩体等效弹性模量与岩石模量的关系式,并由式中的裂隙密度概念意义,建立了温度作用下的裂隙密度与Oda提出的裂隙张量之间的关系式;在试验的基础上,给出了温度、饱和水下的单裂隙岩体应力-应变、抗压强度回归拟合关系表达式。并通过试验与拟合结果对以加以验证,其裂隙岩体力学模型可为裂隙岩体THM耦合分析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裂隙岩体水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裂隙中的水流运动规律,通过现场压水试验,研究裂隙岩体的渗透特性及其高压渗透特性,重点分析其水力学特性的应力相关性。试验研究表明,裂隙岩体的渗透性与应力赋存环境密切相关,且对应力十分敏感;裂隙岩体的应力环境、水力劈裂压力及裂隙充填情况不同,其高压渗透特性有较大差异。同时,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数值试验分析,从裂隙岩体渗流的非连续性、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优势水力特性及尺寸效应等多方位描述裂隙岩体的水力学特性,对其水力学特性及其成因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9.
利用等效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分析裂隙岩体中工程稳定性时,选择合理的裂隙岩体等效强度参数是取得可靠分析结论的前提。依据建立的裂隙岩体网格,结合岩石统计损伤模型和结构面损伤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方法研究裂隙岩体加载中的渐进破坏过程,以及裂隙岩体等效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和各向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岩块到岩体,岩体等效抗压强度很快降低至稳定幅度,岩体抗压强度的各向异性也不显著。最后,对10 m尺寸的岩体进行不同围压下抗压强度的数值分析,得到裂隙岩体的强度参数,并和Hoek-Brown经验准则进行对比。文中的分析方法对于工程裂隙岩体的宏观参数取值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岩体裂隙化程度与岩体变形参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岩体的裂隙化程度是影响岩体结构类型、岩体质量优劣以及工程岩体综合评价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岩体裂隙化程度的定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在介绍岩体结构面分类情况的基础上,选用单位面积节理数即平硐内硐壁每5 m硐段的裂隙总条数作为岩体裂隙化程度的量化指标.然后,结合黄河上游某水电站的工程实例,运用单位面积节理数指标,通过数理统计方法统计分析岩体中的裂隙条数,探讨了该指标与岩体变形参数的关系,为可利用岩体的评价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以隧道衬砌渗漏水面积为检测目标,研究出包括去噪、锐化、分割、修正的一整套数字图像处理算法。依次通过预处理、灰度变换、阈值分割、形态修正等步骤,实现病害目标的识别。通过室内外试验建立数字图像像素与实际拍摄面积的换算关系,最后开发隧道衬砌表面病害数字图像识别系统,为隧道衬砌渗漏水病害检测提供一种便捷、低成本、直观、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DIC技术的桩-土-承台共同作用性状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编制适合岩土试验模型变形量测分析的位移场分析程序(DIC).结合室内模型试验,利用DIC程序对试验中获得的系列图像进行分析,得到群桩基础的承载变形特性、桩周土体的位移场,并对其破坏模式进行推断.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自行编制的DIC程序分析桩周土体位移场是可行的,并可以得到全场位移;随着桩距增大,群桩基础荷载沉降特性有更多的天然地基承载表现;3b(b为方桩边长)桩距群桩由于桩对桩间土体的遮拦作用明显,其侧向位移数值较6b桩距的要小;对于3b桩距群桩,土体的压缩主要集中在桩端以下土层,整个群桩基础呈实体深基础破坏模式,而对于6b桩距群桩,桩间土体的压缩量占主导地位,整个基础因桩间土体侧向挤出而破坏.分析结果验证复合桩基理论,6b桩距可视为常规桩基与复合桩基的桩距分界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编制适合岩土试验模型变形量测分析的位移场分析程序(DIC)。结合室内模型试验,利用DIC程序对试验中获得的系列图像进行分析,得到群桩基础的承载变形特性、桩周土体的位移场,并对其破坏模式进行推断。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自行编制的DIC程序分析桩周土体位移场是可行的,并可以得到全场位移;随着桩距增大,群桩基础荷载沉降特性有更多的天然地基承载表现;3b(b为方桩边长)桩距群桩由于桩对桩间土体的遮拦作用明显,其侧向位移数值较6b桩距的要小;对于3b桩距群桩,土体的压缩主要集中在桩端以下土层,整个群桩基础呈实体深基础破坏模式,而对于6b桩距群桩,桩间土体的压缩量占主导地位,整个基础因桩间土体侧向挤出而破坏。分析结果验证复合桩基理论,6b桩距可视为常规桩基与复合桩基的桩距分界点。 相似文献
15.
:卸荷状态下围岩的破坏机制比较复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传统的加载模式有本质区别。以锦屏地区板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力学性质试验和细观结构试验,研究卸荷后板岩力学性质变化和微裂纹细观结构参数的统计规律。通过采用Monte Carlo模拟,形象地再现了卸荷后板岩微裂隙的空间分布,最后得到不同围压、不同阶段卸荷破坏的岩石细观损伤的分形维数。将卸荷岩体的力学性质参数和细观损伤分形维数联系起来,为从传统力学方法研究岩石的损伤和破坏过程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围压增大,卸荷岩体分形维数增大,相同围压下的岩体,峰后卸围压的分形维数大于峰前卸围压的分形维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小波变换的数字图像技术在堆积体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小波变换与Gamma校正提出一种新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其应用于堆积体的离散元模拟,可实现数值模型快速、准确的建立。该技术先基于二维小波理论对数字图像进行消噪预处理,并采用自适应Gamma校正方法以消除不同光照和环境对图像的影响,最后进行色彩空间转换以实现二值化处理,针对整个数字图像处理过程自行开发Wavelet-Gamma-Conversion(WGC)自动建模程序,可实现对堆积体图像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并自动生成细观建模文件的全过程,为堆积体力学行为的模拟提供新的建模方法。以澜沧江古水水电站堆积体边坡为例,对实拍数码照片采用WGC建立其细观模型,运用双轴压缩数值模拟实验对其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堆积体中碎块石与土体相互压密形成共同受力体承担外力作用,由于碎块石的影响,出现明显的应变硬化阶段;随着土颗粒间黏结强度的提高,堆积体的初始弹性模量和峰值强度都有所提高。数值模拟反映出的规律与室内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对当前建筑业的信息化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概括,随后从建筑业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结构设计的特点,并专注分析了结构的设计流程与数据流分析,及大跨空间结构的设计特点,得出基于应用BIM技术的大跨空间结构数据流分析。通过分析现有大跨结构的设计及BIM软件,提出建立Midas与Revit进行数据交互,快速实现大跨空间结构的BIM建模,并以绍兴体育场为例实现该技术。并对实施BIM技术的关键途径进行了探讨,期望能对BIM技术的实际应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工程岩体断裂结构不均匀性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重分形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岩体断裂结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等复杂性特征,提出综合运用分维D0和多重分维Dmin/D0矢量可以定量表征复杂岩体断裂结构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字图像的土石混合体力学性质的颗粒流模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过程,根据其技术原理编写程序,实现由实拍数字图像直接生成颗粒流模型,为土石混合体力学行为的颗粒流模拟提供新的建模方法。利用该方法,采用PFC2D程序对土石混合体(SRM)进行双轴压缩试验的数值模拟,并与均质土体的试验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一定碎石含量的土石混合体试样其应力–应变关系呈现出台阶状分布的特征,第一平台段所对应的主应力差基本反映土颗粒的屈服强度;之后强度的提高则与碎块石存在形成的应变硬化现象相关。数值模拟反映出的规律与现场试验结果一致。通过分析土石混合体试样的破坏形态,发现其破坏过程与形态要比均质土体复杂的多,由于碎块石的存在,破裂面往往不规则,不像均质土体那样呈明显的条带状破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