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洛阳明堂仿古钢结构以内空直径50.9 m跨越既有遗址范围而建,后因外观设计和空间功能需求改变而对其上部结构进行了拆除、重建.在施工过程中结构受力体系产生了系列变迁与调整,作用荷载类型与分布形态也存在差异.为确保结构施工不影响既有遗址存在状态和结构整体安全,对其拆除和重建过程开展了监测和控制研究.结合大跨仿古钢结构受力特点,建立了结构应力、变形和沉降监测体系,明确了各施工阶段平面网架层、斜框架柱和内圈独立基础等关键部位或构件的受力变化规律,并适时调整和控制相应后续阶段的施工过程与方法.所开展的工作验证了该大跨钢结构采用拆除、重建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同类工程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重庆大剧院大悬挑结构卸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大悬挑结构卸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重庆大剧院大悬挑结构卸载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了拆除临时支撑的合理顺序;采用以变形控制为主、受力控制为辅的双重控制路线,通过与实际施工中的实测值进行对比,确定采用分次、分步的方法进行施工,确保卸载过程中结构的变形和受力始终处于安全范围之内。分析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大悬挑结构的实际状态。  相似文献   

3.
深圳某高层钢结构建筑采用斜交网格外筒+劲型钢柱+钢管柱+钢梁+核心筒结构的结构体系.由于结构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增加临时支撑导致该结构额外受力.基于钢结构规范的设计要求,利用Midas软件进行相关施工模拟分析来判断结构的应力和变形是否超过规范的限值,进而判断在施工过程中增加临时支撑是否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4.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路径和时间效应对其内力发展和变形变化影响较大,应加以考虑和控制。本文以某异形曲面空间网格管桁架结构为工程背景,对实际施工过程进行应力变形监测,并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主体钢结构进行施工全过程有限元模拟,通过对比分析实际监测值与模拟值,揭示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应力与应变变化规律,判断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安全与稳定性,为以后此类建筑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安庆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施工控制仿真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庆长江公路大桥主桥为钢箱梁斜拉桥,设计针对其结构特点,通过反复调整施工方案和结构分析参数,确定了理想的箱梁安装仿真计算过程.从理论上预测出结构在每个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和变形状态,为施工控制提供了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6.
混合结构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结构超高层建筑由于结构形式复杂,施工周期普遍较长,所以在施工安装过程中施工方案的不同以及实际施工荷载的施加顺序对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影响较大。结合科威特中央银行总部大楼(Central Bank of Kuwait New Headquarters Building,简称CBK)这一混合结构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安装工程实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按照实际的施工顺序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对比不同方案得出的分析结果,可以了解不同施工方案中结构构件的应力变形在施工全过程中的发展情况,进而通过比较选择较为合理的施工方案,以确保复杂超高层建筑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岛大剧院工程大跨度钢桁架综合施工技术的研究,对大跨度钢结构吊装涉及到的吊装机械选型、结构分段、吊点布置、临时支撑处理等难点进行分析,通过全过程仿真模拟、施工过程监测及分析,进行吊装方案的优化,很好地保证了安装施工过程中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对既有铁路线路改造,进行桥梁更换时,需要考虑旧梁的拆除及新梁的运输和架设.为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建设时间,提出了一套铁路换梁施工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原有轨道运输新梁,并通过自动横移系统对新梁和旧梁进行横向移位,同时结合自动化的液压落梁平台,快速完成新梁的就位,实现换梁施工.介绍了换梁施工过程和落梁平台系统,并对换梁施工过程中的梁结构和落梁平台的钢结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由此可确保换梁施工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钢板桩围堰结构受力情况以及支撑对受力的影响,基于实际工程项目,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对钢板桩围堰施工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并进行优化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挖掘深度的增加,第三层施工时钢板桩围堰将出现最大位移和应力,下层支撑尤为重要;钢板桩应力和变形对于横撑的位置参数较为敏感,通过对横撑的有效布置及利用,可以提高钢板桩围堰的稳定性,保证施工安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钢板桩围堰进行分析,为有效提高施工安全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一个三跨Y型刚架结构从现场布置,构件的制作到起吊,安装就位的过程,介绍了该工程的一系列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着重叙述构件吊装过程中保证刚架吊点受力控制和安装就位的具体作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控制钢结构焊接过程变形策略,通过钢板对接方法研究了焊接残余应力及焊接变形.以两块同料、同尺寸钢板对接解析焊接工艺过程,设定常态焊接工艺参数,在焊接钢板上进行焊接横向及纵向残余应力计算,并在焊接过程构建温度场,建立有限元模型,绘制其温度曲线图,探究残余应力变化趋势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对接焊接钢结构焊缝附近部分残余应力较大,结构残余应力在初始加热时期会呈现较快下降趋势,后逐渐趋于平缓,钢板对接焊接变形主要原因是纵向残余应力过大,可通过平行加热处理降低纵向残余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跨越特定障碍物时的无支架施工问题,提出了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悬吊拼接施工工法.该工法的关键技术问题是钢箱梁悬吊拼接过程中的拼接精度与安全控制问题,为此自行设计了钢箱梁拼接定位器装置,实现了箱梁拼接的初步定位与拼接安全性要求.根据钢箱梁拼接精度要求,经过系统的理论分析,推导出钢箱梁段拼接面转角控制值及轴向变形环境温度调节量的通用计算公式,为大跨变截面连续钢箱梁悬吊拼接精度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该工法在解决桥梁跨越特定障碍物无支架施工过程中,表现为快速、安全、实用的特点,具有普遍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的钢箱梁顶推施工中因箱体自重过大而导致局部屈曲的问题,提出了无顶板的开口钢箱梁顶推施工方案.基于ABAQUS软件分析了开口钢箱梁模型在顶推过程中的应力和应变,对跨中处梁段的弯曲失稳情况进行了后屈曲分析.结果表明,开口梁顶推过程中的应力和应变均在材料的允许范围以内,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得到保证;开口梁的顶推工法能够减小钢箱梁顶推过程中箱体的自重,通过调节支承的高度可以很好地解决最大悬臂段由于起拱现象导致的支承所受应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京基金融中心施工全过程跟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典型超高层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响应规律,以京基金融中心为背景,开发并建立完整的超高层施工监测系统,对结构施工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获取结构施工过程的响应数据,验证系统实用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所开发的超高层施工全过程模拟技术对结构施工全过程进行跟踪模拟,综合施工全过程仿真数据与监测数据对京基金融中心施工竖向变形累积及应力发展规律进行全过程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结构竖向压缩变形及关键竖向构件的应力随着施工进度稳定增长,无较大突变,总体构件应力水平较低,具有较高的应力冗余,证明了京基金融中心施工方案及进度的合理性.最终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良好吻合证明了全过程仿真和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及实用性,可用于同类超高层结构的全过程跟踪研究,并指导结构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横向分块施工造成的抗剪刚度减弱且分布不均对分块钢箱梁受力特性的影响,针对分块后不对称开口薄壁构件顶、底板之间部分抗剪的力学特性,引入考虑界面滑移的组合结构理论,建立变形和应力的解析分析方法. 基于典型等截面单箱多室钢箱梁截面设计参数的统计规律进一步归并结构尺寸参数,建立以桥梁跨度、分段长度和抗剪刚度等关键参数为基本变量的变形计算公式. 通过影响参数分析,提出能够应用于不同跨度钢箱梁的分块施工方法. 结果表明,当分段长度增大到40 m以上时,必须采用抗剪临时撑增大抗剪刚度,或采用临时支点加固,以减小变形、控制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6.
1目前对地基变形作用控制的现状 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中,地基对 建筑物的作用效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于岩土工程 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一般来讲,地基变形是永 远也不会结束的.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地壳运动、地 下水位变化、邻近区域地面或地下施工等的  相似文献   

17.
从介绍高层建筑钢结构安装施工工艺入手,对高层建筑钢结构安装过程中的地脚螺栓预埋、钢柱安装、钢梁安装、焊接及螺栓连接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通过各项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在莱钢大厦工程中的实际应用,高层钢结构安装实现了安装精度高,施工速度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The spiral assembly steel structure, a newly developed retaining wall for the rapid excavation of small-sized foundation pits in unsaturated soil, is presented. This new type of retaining structure is prefabricated in the factory and is assembled on site in the excavation of a pit. This retaining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 several prefabricated steel structural units, in which the adjacent steel structural units are joined with connectors. Each steel structural unit has one steel pipe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and is welded to a single piece of steel plate. After full installation in situ, the retaining structure becomes a cylindrical steel structure. With the protection afforded by this new type of retaining structure, excavation work can be completed within 24 h to a depth up to 5 m. In order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new retaining structure, field construc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Beijing, China. The test construction was monitored. The monitoring program included measuring stress in the structure, lateral earth pressure, and lateral deform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soil. The monitoring data from the field test were compared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new structure is reliable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