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流动单元和夹层的分布是某油田某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河流相多层砂岩油藏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针对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多层砂岩断块油藏特点,通过细分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和储层参数研究,应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和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和储层随机模型,对剩余油监测解释技术、剩余油挖潜的调堵和调驱配套技术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油藏剩余油定性和定量以及大规模油藏数值模拟综合研究,弄清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剩余油调整挖潜、降水稳油、增加可采储量措施,其矿场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胜坨油田二区沙234流动单元随机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流动单元是空间上连续分布的具有相似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渗流特征的储集体,流动单元是储层岩性、物性和渗流特征的综合反映,代表特定的沉积环境和渗流场。流动单元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能够准确反映储层非均质性、适用于油藏数值模拟的三维地质模型,每个流动单元可作为油藏数值模拟的网格块。此外,将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结合起来,揭示了油藏在空间的变化规律,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三角洲沉积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层次约束"与"模式拟合"的思路,对尕斯库勒油田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开展了储层构型研究。利用渗流主控参数"截断"法,优选出划分流动单元类型的参数标准,开展基于构型的流动单元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相控三维地质模型,获得储层物性空间分布特征,为预测剩余油分布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指导。  相似文献   

5.
FZ油田中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FZ油田中低渗、小断块油藏的特点 ,通过细分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和储层建筑结构的研究 ,应用RMS随机建模软件 ,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 ,预测了剩余油分布 ,在此基础上制定剩余油调整挖潜措施 ,矿场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对微构造、储层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FZ油田中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FZ油田中低渗、小断块油藏的特点,通过细分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和储层建筑结构的研究,应用RMS随机建模软件,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剩余油分布,在此基础上制定剩余油调整挖潜措施,矿场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油藏进人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砂体分布规律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借助岩心、测井资料,以地质研究为基础,优选了与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相关的宏观、微观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储集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符合实际开发规律,同时明确了剩余油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制定具体的调整方案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骅坳陷唐家河油田四维地质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唐家河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钻井、测井及各项生产动态资料,研究了油田注水开发前后各时期流动单元属性特征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三维流动单元模型, 实现了三维模型的时间轴加载,得到了该油田四维地质模型。所建模型对认识该油田剩余油的分布状况、调整开发方案及提高最终采收率等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桥口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莉  林燕 《断块油气田》2000,7(3):27-28,43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以桥口油田沙二下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储层流动单元细分、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储层动态解释的基础上,以数据库为支撑,应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建立本区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该项成果应用于桥口油田沙二下油藏的调整井位设计,实现了油藏精细描述、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结果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流动单元约束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藏数值模拟在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和确定、油田开采中生产措施的调整和优化、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以及提高油藏采收率方面,已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欠缺的研究手段。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主要受油藏地质模型的精细程度和模拟模型的求解精度的影响。从提高油藏地质模型精度入手,将流动单元与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通过利用流动单元细分模拟层系和针对不同的流动单元选取相应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模拟结果表明,流动单元约束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具有初始拟合程度高、模型修改程度低、能够更精确的反映层内和平面剩余油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复杂小断块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项目是由江苏油田分公司承担的。该项目开展以来主要完成以下工作:①建立了复杂小断块油田高含水油藏描述、剩余油研究及高效挖潜措施优化组合的配套技术。②通过流动单元划分、沉积微相、储层参数解释等研究,建立了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③对规模较大的真武油田,重点识别了主力区块低级序小断层;对含油带很窄、断块较小的周宋等油田,  相似文献   

14.
高集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和层间矛盾突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应从多方面考虑。通过主因子分析优选出符合工区实际的5个地层参数作为主控参数,采用综合聚类分析方法,对目的层阜宁组一段的流动单元进行研究,将阜宁组一段储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在流动单元划分及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总结流动单元分布规律。分析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指出Ⅱ、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区具有较好的剩余油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G油田的开发现状,以地震、测井和生产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沉积特征及成藏地质规律等方面的精细研究,对主要目的层进行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优化开发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6.
陈堡油田陈3断块开发中后期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陈堡油田的开发现状,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建立完善的三维地质模型,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稳产的关键。以陈堡油田陈3断块油藏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储层地质与沉积微相特征,认为该区白垩系泰一段第三砂层组属扇三角洲平原亚相、赤山组属风成沉积。在小层细分与对比、沉积相、储层物性等研究的基础上,以完善的储层地质知识库为支撑,采用Petrel建模软件,成功的建立了该区泰一段第三砂层组-赤山组的三维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江汉油区异常复杂断块油藏钟市油田油藏精细描述的主要技术,包括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预测、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模型及三维地质模型等研究方法及成果,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依据研究成果,部署12口调整井,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证实了该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体系预测的基础”,本深入研究了油藏系统不确定性的怀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的可靠性,进而讨论了三维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型定量研究,预测剩余油空间分布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三维地质模型在濮城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储层流动单元细分、微构造、沉积微相、测井曲线二次处理、储层非均质研究、储层动态解释等研究基础上,以数据库为支撑,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了研究区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其成果应用于油藏的调整井位设计,并且实现了油藏精细描述—油藏精细数值模拟一体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综合利用动静态资料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上油田开发成本高,油田高含水后期打高效调整井对油田稳产和提高油田采收率有重要意义。打高效调整井的关键取决于对剩余油的深入了解和再认识。首先对油藏进行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等研究,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对油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出数值模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其次应用碳氧比测井结果、油藏动态分析得到的水淹规律验证数值模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结果,设计调整井方案并实施。实施结果表明,综合利用动静态资料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合理可靠,得到的剩余油分布认识是正确的,揭示了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微构造及井网条件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该方法对高含水期同类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