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牛岭矿床属花岗岩外带型铀矿床,以往勘查成果表明铀矿化主要受上泥盆统三门滩组长石石英砂岩层间破碎带控制。在系统梳理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勘查成果,应用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进行了总结和研究。结果表明矿床铀矿化与中基性脉岩具时空关联,富铀的马岭岩体可以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成矿流体含有幔源流体组分,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促成了成矿流体演化,矿质卸载时成矿流体为酸性热液流体,降温作用及黄铁矿还原作用是矿质卸载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八卦庙金矿床是秦岭造山带的一种与深源热水喷流、岩浆热流体有关的中温热液矿床。本文系统总结了该矿床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矿石、钠长岩、钠长板岩、层间石英脉、节理石英脉和岩脉等能反映成矿流体作用痕迹的岩石进行微量元素测试,作相关分析。结合其它有关证据论证了八卦庙金矿成矿在物源上既继承了热水喷流的物质,又吸收了岩浆提供的物质。该矿床的富集成矿是岩浆热流和期后热流体动热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同位叠加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厂矿田各地质历史时期地质环境条件以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分析表明,100 号矿体是大厂矿田内层状、脉状两种基本矿化类型之外的独特类型,可称为块状矿化类型,属有机成矿成因。大厂矿田成矿元素多、品位富、规模特大的原因在于古老基底Sn 等成矿元素预富集作用、泥盆纪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有机成矿作用、燕山期花岗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等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多种成矿作用在特定空间部位叠加。  相似文献   

4.
辽宁青城子矿田为不同矿种重要成矿集中区。古元古代裂谷沉积建造是区域成矿的基础,此后经历了古元古代钾质花岗岩上侵- 地壳伸展、中元古代钠质花岗岩侵入、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和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等4 次主要构造热事件。在青城子矿田内4 次构造热事件的热点在空间上比较集中,后生构造活动的热点往往在前一次热点的边缘或附近地区,具有明显“同位”的特征,这是出现同位成矿作用致关重要的条件。只有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热点趋于同一空间部位产出,受这种多期构造热事件的驱动,成矿流体才能稳定、有序地向同一构造空间部位迁移、沉淀。这种同位成矿作用是形成青城子矿化集中区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5.
黄土嘴金矿床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江南新元古代造山带之湘东北断隆带,湖南重要金矿产地黄金洞金矿田的北东部。本文旨在研究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总结成矿规律,丰富区域金成矿规律认识。研究表明: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冷家溪群地层,成矿流体为中温、中低盐度还原性变质流体,矿床成因类型归为中低温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区内金成矿经历了2期成矿作用,始于加里东期,燕山期存在与区域成矿作用高峰相响应的成矿叠加作用;区内金矿床形成的主要控矿因素为地层和构造,金矿体对地层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次一级的近东西向、北西向的断裂则为含矿构造。研究成果可为该区金矿床找矿勘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海龙 《建材地质》1995,(3):15-19,33
根据主要非金属矿产成矿作用与华力西-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的关系,并结合该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划分了四期非金属成矿作用,对主要非金属矿的时空分布、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及成矿机理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八卦庙金矿床是秦岭泥盆系地层中发现的特大型金矿床。矿床分布于佛坪隆起西缘增生体向西侵入的前锋区。赋矿岩层为上泥盆统底部铁白云质粉砂千枚岩。矿床受区域NW向剪切断裂、NE向断裂与解理密集带交汇部控制。硅同位素组成有两组,分别与本地区泥盆系地层热水沉积物和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硅同位素相近,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地层源为主,晚期以岩浆源为主。成矿作用与动力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关系,显示了金矿与铅锌矿同属海西运动以来的一个大的岩浆-地下热水系统不同岩浆演化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层控矿床理论运用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综合方法普查与系统评价、普查与科研并举是发现厂坝—李家沟超大型铅锌矿床、李坝及金龙山超大型金矿集区、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的主要勘查方法技术。认为秦岭造山带中大型—超大型矿( 床) 集区的主要勘查标志有:三级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是聚矿的构造空间;同生断裂是成盆- 成矿的主控因素。热水沉积岩相发育齐全及分异良好是热水层流体系形成;不同成分、性状的热水混合体系中,多组分、多因素及多过程耦合是热水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动力学特征。提出超大型金属矿床的勘查方向及建议,倡导开展超大型矿床的非传统勘查方法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9.
老山式铜矿是东川中元古代裂谷喷流作用带来的成矿物质以机械、化学及生物(藻类)沉积方式形成的矿床。赋矿层位为落雪组底部,含矿岩石主要为具热水沉积特征的硅质条带白云岩、含藻白云岩和凝灰质砂质白云岩,其主要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在各类成因判别图上均落在热水沉积区范围内,Fe/Ti(31.5)、A1/(A1+Fe+Mn)(0.34)及(Fe+Mn)/Ti(31.71)比值也与热水沉积物的相同。成矿流体δD—118.7‰~—34.5‰、δ ̄(18)O—4.64‰~7.42‰,为喷流热水与海水的混合流体。成矿温度109~229℃。  相似文献   

10.
对独山锑矿床的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以及矿物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含矿层(中下泥盆统)中成矿元素含量很高,构成了重要的矿源层;硫来自含矿层;有机炭在成矿中起了重要作用;成矿流体中的水应主要为大气降水;铅主要来自泥盆系围岩。因此认为,成矿物质应主要来源于地层,矿床的形成是地下水环流热液强改造成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矿床成矿期次有4次,以第1和4期次为主。大量数据显示:第1期次成矿过程萤石形成温度为240~121℃,平均176℃,属中—低温、以低温为主的热液成矿作用;第2期次成矿全过程的温度为1 221~169℃,平均734℃,属高温气液蚀变成矿作用,萤石在中—低温阶段形成;第3期次成矿过程萤石形成温度为168~123℃,平均142℃,属低温热液成矿作用;第4期次成矿过程萤石形成温度为246~115℃,平均150℃,属中—低温、以低温为主的热液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西部某区块康村组地层泥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 X射线衍射实验、环境扫描电镜实验、阳离子交换实验、不同矿化度的KCl溶液和钻井液浸泡后的泥岩单轴压缩实验.得到康村组泥岩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特征、水化膨胀能力大小、不同矿化度的KCI溶液和钻井液浸泡后的泥岩强度参数;研究了钻井液矿化度对该地区泥岩强度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矿化度钻...  相似文献   

13.
用快速特性粘度法研究聚碳酸酯的热降解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快速特性粘度法研究聚碳酸酯(PC)在恒温条件下降解不同时间的粘均分子量,进而研究其降解机理和动力学方程.认为PC的整个降解过程可分为吸收氧气、酯交换和自由基反应3个阶段.对第1阶段——吸氧阶段和第2阶段——酯交换阶段的降解机理和动力学方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寒区隧道地源热泵型供热系统岩土热响应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解决寒区隧道冻害问题,将地源热泵型供热系统应用于内蒙古博牙高速林场隧道中。通过开展寒区隧道地源热泵供热系统岩土热响应试验,研究热交换管管内循环介质的入口温度、流量和管间距对换热量的影响以及热交换对隧道围岩和衬砌温度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管内循环介质的流量一定时,换热量随着入口温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管内循环介质的入口温度一定时,换热量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增加流量可以提高热交换管内循环介质的换热能力,但却增加管内循环介质与管壁之间的阻力,建议热交换管管内循环介质流量不宜超过0.75 m3/h。热交换管间距为100和50 cm时,围岩温度场的影响深度分别约为75和100 cm。热交换管间距越小,围岩温度场的影响范围则越大,温度增量也越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超临界CO2(Supercritical CO2,简称scCO2)额外的地质封存效益,将scCO2替代水,作为深部地热开采的工作流体的设想,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开展高温裂隙岩体中流体运动和热交换过程的模拟研究,对于理解深部地热开采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考虑scCO2热物理性质随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三维裂隙网络显式描述的复杂高温裂隙岩体scCO2热-流耦合模型。通过与热流耦合作用下的二维单裂隙模型的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然后对scCO2在复杂三维随机裂隙岩体的渗流和热交换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贯通的裂隙网络通道是scCO2的主要流动路径,在贯通的裂隙簇中会出现明显的优势流,突破现象最早在贯通裂隙簇中产生,scCO2流体对压力非常敏感,选择合适的注入压力能显著增加热交换效率和降低流动难度。模拟结果表明,本模型可以很好地展现裂隙岩体换热过程的非均质特性和结构面控制特性,可作为评价scCO2采热过程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troduces a test system for microwave-induced fracturing of hard rocks under true triaxial stress. The test system comprises a true triaxial stress loading system, an open-ended microwaveinduced fracturing system, a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an acoustic emission(AE) monitoring system, and an auxiliary specimen loading system. Microwave-induced surface and borehole fracturing tests under true triaxial stress were fulfilled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overcomes the problem of microwave leakage in the coupling loading of true triaxial stress and microwave. By developing the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the thermal response and fracture evolution were obtained during microwave irradiation. The monitoring system includes the infrared thermometry technique for monitoring rock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distributed optic fiber sensing technique for monitoring temperature in borehole in rock, the AE technique and two-dimensional digital speckle correlation technique for monito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rmal damage and the rock fracturing process. To validate the advantages of the test system and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wave-induced fracturing of hard rocks,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results for microwave-induced surface and borehole fracturing under true triaxial str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mal cracking presented intermittent characteristics(calm eactiveecalm) during microwave-induced surface and borehole fracturing of basalt. In addition, true triaxial stress can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rmal cracks during microwave-induced surface fracturing. When microwave-induced borehole fracturing occurs, it promot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rmal cracks in rock, but inhibits the width of cracks. The results also 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st system.  相似文献   

17.
孙雅琳  许虹  祝新友  刘新  蒋斌斌 《矿产勘查》2017,8(6):1044-1053
维拉斯托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有色金属成矿带,包括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锡钨矿、脉状铜锌矿,其形成与深部碱长花岗岩密切相关。通过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等手段对维拉斯托碱长花岗岩、云英岩、锡石闪锌矿石英脉3种地质体中熔融、熔流以及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研究。以上3种地质体中包裹体类型由以熔融包裹体为主—以熔流包裹体为主—以气液包裹体为主渐变;熔融包裹体的固相成分以钠长石为主,少量白云母和萤石,熔流包裹体的固相成分为黄玉;由云英岩到锡石闪锌矿石英脉,均一温度降低,盐度略有降低,变化具有继承性。维拉斯托成矿流体经历了岩浆到热液的连续演化过程,晚期形成浆液过渡态流体,成矿作用始于岩浆晚期,浆液过渡态流体与锡成矿作用具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黄永聪  刘华应  董金涛  徐强  任远征 《矿产勘查》2020,11(11):2347-2353
桂东大瑶山地区金矿床(点)具有规模小、分布广、构造背景等特征,结合新众矿区金矿矿体形态、矿化特征、物质来源、成矿演化等研究,本文阐述了中生代三江圩—大黎断裂及衍生构造与矿体的时空关系,以及深部变质热液(隐伏热能)形成的浅蚀变破碎型和浅部石英脉型金矿的成矿机制。此外,基于新众周边矿区花岗岩测年数据,对研究区成矿时代加以印证。提出了研究区金矿为构造接触型、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等多成因的成矿过程。为下一步深部热液斑岩型金矿勘查提供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综合分析陆相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银、铅锌矿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成矿地质体、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围岩蚀变类型、成矿期次与阶段、成矿压力与深度、流体包裹体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全面总结了我国陆相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银、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