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80年来青海境内黄河干流水沙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唐乃亥站实测年径流量1.997×1010m3,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5.80×1010m3的34.4%,占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年径流量的90.6%。唐乃亥以上是黄河流域水量的主要供给地和水源涵养区之一。自1919~1998年经统计分析唐乃亥站80年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径流枯水年和偏枯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20年代和90年代,丰水年和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4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境内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径流量的变化。90年代青海境内黄河干流水沙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年径流丰、平、枯的周期性变化和降水量减少引起的,是以自然因素为主的结果。境内年径流量的变化没有向减少趋势发展,水沙量的变化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2.
对黄河中游水功能区的入河排污口、支流口的废污水入黄量及污染物入河量进行分析评价,用黄河水功能区的接纳量与纳污能力对比,看其是否满足纳污能力的要求,从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为摸清黄河小浪底以下河段污染源及入河排污状况,采用实地调查监测的方法对该河段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对入河排污口及支流口水质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该河段入河排污口以明渠、常年排放方式为主,排放废水主要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为主的混合废水,入黄量主要分布在500万m3/a量级以上的排污口;纳污量以支流口输入为主,主要分布在黄河焦作饮用农业用水区;各水功能区COD和氨氮的纳污量均在纳污能力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5.
通过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分析,依据计算核定后的湟水干流纳污能力,明确湟水干流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可保障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促进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6.
刘扬扬  李斐  王孟 《人民长江》2020,51(5):34-40
基于2016年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数据、主要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估算和相关规划成果,从水资源分区、水功能区类型角度,系统分析了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类别、达标情况与超标特征、沿程水质变化,以及主要污染物COD、氨氮入河量与纳污限排的分布特点,据此探讨了影响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6年长江干流水功能区双指标达标率接近95%,而全指标达标率不足65%,超标水功能区主要分布于重庆、湖北、江苏和上海段,以保护区、保留区和饮用、工业用水区数量较多。长江干流以工业用水区、排污控制区单位长度污染物入河量最大、污染程度最高,纳污限排需综合考虑水体自然环境容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目前,COD、氨氮已不是影响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的关键因子,取而代之的是总磷,分析表明总磷沿江呈逐渐升高趋势。分步推进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总磷评估考核工作,倒逼总磷污染物减排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张挺 《人民黄河》1996,18(4):8-11
黄河干流河开发水力资源为2821.9万kW,主要集中在码曲至野狐峡、野狐峡至青铜峡、河口镇至龙门及潼关至花园口四个河段。截至1995年底止,黄河干流已建和在建水电站共11座,总装机容量892.1万kW,约为黄河可开发水力资源的31%;已建成的7座水电站累计发电2739亿kW·h,总产值178亿元,为电站总投资的4倍。据规划,黄河干流梯级电站共47座,总装机容量3209.2万kW,年发电量1154亿  相似文献   

8.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河槽平面摆动频繁,为典型的堆积游荡性河道。根据近年河势变化特点,分析小北干流河段河势变化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变化、河道整治工程控导、上下游水利枢纽运用3个方面影响。为有效改善小北干流河段河势,提出进一步加大小北干流河段治理力度,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工程控导河势能力;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加强调水调沙,减少小北干流河道淤积等措施,实现防洪减灾目的。  相似文献   

9.
10.
渭河干流纳污能力动态计算模型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纳污能力具有动态特征,在不同水文条件或不同水质目标下,应采用不同的模型计算水域的纳污能力。根据渭河干流陕西段水功能区划分和水质目标、排污口分布情况等,提出了国标模型、上游控制模型、下游控制模型,并开发了人机交互的纳污能力动态计算模型系统,当河流水文过程和其他自然条件发生变化时,可以在系统中重新设置实时参数,实现纳污量的实时动态计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进一步开发治理黄河小北干流的必要性出发 ,针对黄河小北干流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河道特性、水文泥沙、河床演变等资料的分析研究 ,提出了黄河小北干流段开发治理的新设想 ,为黄河小北干流段今后开发治理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河小产干流揭河底是游荡性河道剧烈造床的过程,易引起河道主槽迁徒,易引起河床比降变化,同时使削峰率降低,还在揭河底的同时,把粗泥沙搬到下游,造成本河段和下游同时受害,因此在治河、引水以及工农业生产中应考虑本河段的揭河底特性。  相似文献   

13.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宽深比太大(40~52),属不稳定河道,河势受天然节点和人工整治工程的控导和水沙大幅度变化的相互作用,具有汛期大幅度变迁和非汛期局部变动的特点。解决水源工程的途径是在河道整治基础上,对河势观测资料系统分析预测,选择吴王一浪店相对稳定河段为取水段,采取建简易泵站多口分散取水,集中输送的水源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上游重点河段特征有机污染物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的水污染重点研究河段为调查对象,开展了典型特征有毒有机污染物的专项筛选和重点识别工作。首次采用半透膜采样技术(SPMD)和其他先进测试手段对7个地表水和底质断面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河段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并确定了壬基酚类和多环芳烃类等作为典型特征有毒有机物。  相似文献   

15.
黄河小北干流为黄河禹门口-潼关段,自70年代至今,两岸现有河道整治工程32处,工程长度129.01km,对河势起到了一定的控导作用,但也存在有部分已建工程防洪标准低,堤身断面达不到设计标准,堤岸滑坡塌岸等问题。本文就现有工程状况提出了维护加固措施及施工注意事项,并对今后沿河护堤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高含沙洪水特有的一种泥沙运动方式.本文通过对历史“揭河底”水文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提出了历史“揭河底”发生的水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河床淤积物组成,总结了其发生的规律.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冲刷现象的运动机理,充分发挥冲刷塑造窄深河槽的积极作用,减小了冲刷造成的危害,对在治黄中如何利用“揭河底”规律,趋利避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黄河上游降水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降水量资料,在统计分析近50年降水时空分布和变化基本特征,以及各站降水量与兰州站天然年径流量关系的基础上,选取代表站,计算区域平均降水量,并建立天然年径流量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降水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70、80年代降水变化对天然年径流量的影响不甚明显,而90年代以来影响十分显,其影响幅度达10%-20%。  相似文献   

18.
甘肃黄河干流已建成刘家峡等4座水电站,其竣工时装机容量199.7万kW,总投资33.85亿元,至2003年底累计发电量2461亿kW·h,节约1亿t标准煤,扩大甘宁蒙灌溉面积51万hm2,每年增产粮食约330万t,社会经济效益巨大。通过刘家峡水库调节,避免了1981年特大洪水可能发生类似1904年的洪水灾害和黄河中游断流现象,减少了黄河宁蒙河段冰凌灾害80%,并缩短了黄河下游断流时间46%,保障了沿黄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黄河上游地表水资源偏枯形势严峻,严重影响了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利用黄河上游14个气象站点的逐月降水、气温和潜在蒸发资料以及唐乃亥水文站和上诠水文站的径流资料,采用线性相关法和Mann-Kendall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黄河上游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大致呈不显著递增趋势,气温、蒸发量呈显著递增趋势,径流量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径流量发生突变的时间与气象因素的一致性较差,因此,可以得出径流量不仅受气温、降水、蒸发等气候因子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例如土壤、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黄河兰州站1934年以来天然径流量资料,分析了天然径流量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变化规律,探讨了天然径流量计算方法和现有数据的可信情况。结果表明:(1)天然径流量的年、汛期和非汛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有前期和中期偏多,近期偏少特点。(2)近70年天然径流量的变化经历了各3个丰、枯水段,而且存在较明显的准3年周期,同时还显示出不同时段的主要周期存在一定差异的特点。(3)现有天然径流量量值较实际值偏小,其原因可能与还原计算值不够全面和尚未考虑气候影响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