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倾听的耳朵     
《Planning》2013,(5)
<正>跟一位学生聊天时,她突然打断我,说:"老师,你听我讲,你听我讲!"我没有丝毫不快,停下来,静静地听她讲述。之后她解释说:"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跟你聊天吗?因为你愿意听我说。别的老师可能听一分钟后就不耐烦了。"以色列作家奥兹的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中,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五千年血与火的洗礼留下了曾灿烂一时而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官式建筑,地域各异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稠密的人众又存活了顽强的、独特的传统地方建筑(以上都归为传统建筑文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又使我们看到了五光十色的西方现代建筑文化。那么,如何处理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的关系,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基点在哪里?这是一个颇具困惑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A:从时空上讲,这是一个纵与横的问题。先说“纵”——传统建筑文化。我觉得,传统建筑与  相似文献   

3.
中西传统建筑结构的宏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武生 《华中建筑》2002,20(2):88-91,103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代表,而西方传统建筑以石构力代表。中国传统的木构体系由于耐久性、防火性不好而使流传至今的传统建筑不多,而西方传统建筑则不同,建筑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传统建筑之不能持久深恶之,并为中国传统建筑不能砖石化深感遗憾。然而,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传统中国建筑与西方同期建筑相比是相当先进的,其优点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在对待传统建筑上面完全不必厚西薄中。而对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视角下的分析,亦有助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建筑。  相似文献   

4.
正去年我在美国做湘江亭(爱晚亭)的时候,李想(Kathleen)女士问我,成为建筑师(古建筑师)以后,与以前做结构工程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说最大的区别是,世界变得更有趣了。回想我2012年坐在湖大建筑学院的教室里时,最开始我觉得建筑学教的课程都很无用。陈飞虎老师讲《西方艺术赏析》,张卫老师廛《中西方文化比较》,肖艳阳老师讲《风水》,魏春雨老师讲《中西方建筑解析》.......但我后来慢慢发现,这些一个结构工程师看来无用的知识,打开了世界另一扇门,世界不  相似文献   

5.
景观敏感区是城市中极易由于人类不当开发活动而损毁的脆弱地区,同时又具有当地的景观特质,蕴涵了传统文化的历史街区就是一类重要的景观敏感区.如何在保持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历史建筑进行加固、修缮,是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工作的成败关键.本文以杭州清河坊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工程作为实践案例,从历史建筑外观的保护、结构体系的加固以及内部构件的修缮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保护与修缮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当接受参加本期《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编辑的邀请时,也收到评阅东南大学博士论文“六十~九十年代日本建筑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研究”.论文写得很好,评阅后感触很多.为什么日本建筑用三十余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路程?为什么它在闭关锁国的时期能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在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为什么九十年代的今天,虽然日本建筑中已看不见传统元件的痕迹,但是在追求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建筑文化中还有着深层次的文化传统要求?为什么当今  相似文献   

7.
建筑的悲哀     
《建筑》2001,(4)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无疑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建筑自不例外。而且各国都有代表自己文化的典型建筑。如英国的大本钟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 ,中国的天坛 ,日本的木屋等等。建筑是文化的符号 ,是凝固的音乐。东西方的文化需要互相比较、渗透和融合 ,正像西方音乐被中国所接受 ,而中国的民乐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一样。然而 ,翻开当今铺天盖地的楼市广告 ,看看那些蛊惑人心的广告语 :什么欧洲经典 ,什么加拿大风格 ,竟然还有什么“十分美国”。泱泱大国的首都霎时间变成了“万国园”。可“万国园”居然有“十分美国”却没有“…  相似文献   

8.
时间:2009年9月11日下午地点:《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采访:柳青第一部分:历史观后现代主义——虚无的文脉UED:我看过您的不少作品,很明显都具有您的风格,这些是不是与您的经历有关系呢?您为什么能造出这样的房子?王昀:我们上学的时候正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主要是欧美风格、后现代主义。我们当时的建筑史老师讲建筑史的时候评价现代建筑是没有人性、缺乏人情味的。我们要做的是温暖的建筑,一定要跟机械的、没有人情味的现代建筑决裂。所以当时我们认为现代主义已经过时了,真正流行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已经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了。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建筑是中国近现代建筑中极具特色的建筑类型,而砖木结构是民国时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文章对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进行研究,对于保护民国时期建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并以南京民国时期砖木结构建筑为例,对其构造做法和典型残损病害进行总结与分析,进而针对各个结构要素提出修缮保护方法,以期为这一类型的建筑修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9)
<正>谈到教学,我们许多教师都可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一堂课,不讲得酣畅淋漓不算真正投入,不讲得风风火火不算激情澎湃,满黑板写得密密麻麻,学生搞得也紧张兮兮地……静心独处,仔细琢磨,这样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所期望的吗?经常听到老师的抱怨,上完这节课还有两节呢!真是太疲劳了!学生怎么这么难带啊,一点都不像我们以前那样听老师的话……听到这些怨言,我百感交集:一个老师如果不喜欢进教室,那他怎么能上好一节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3)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大多数时候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么闷不做声,要么回答起来吞吞吐吐、没有条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学生不敢说,还是学生想说但又怕说不清楚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针对这样的情况,现结合教学实例,谈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建筑文化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先进特色和因糽,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融合以及发展史,阐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以及中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不但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直接影响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在世界建筑和文化史上与埃及、两和流域、印度并列为世界4个最古老的建筑艺术(和文明)的发源地。直到20世纪西方近代建筑的许多“先驱者”还从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吸取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概念和手段,突破了欧洲学院派的束缚。例如中国建筑的构架体系和由此形成的空间关系和艺术形式与西方  相似文献   

14.
唐克扬 《建筑创作》2016,(4):152-157
正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建筑图"。前几位是我的老师前辈,他们在领导的位置上,必须有把握中国建筑教育全局的观点。而我必须承认,我讲的题目貌似有点儿小,但是倒也反映了我的一种个人境遇。这里有两个必然,一个必然与我本人跨学科的教育背景有关,一方面是主动的"跨"越,另一方面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很多东西并不是学校能教授我们的,我只能在综合性的角度去理解建筑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此建筑图不是一项技能,而是一种从头脑到产品的贯穿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西方电影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使用由来已久,而西方拍摄的中国题材的动画电影更是与之密切相关,电影中的中国城市空间和建筑场景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古典城市和建筑的风貌。文章研究并分析了西方动画电影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艺术再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西方动画电影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也经历了从粗浅到细致的转变,凸显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慧能刚到五祖弘忍门下时,弘忍问慧能从何处来?来作什么?惠能答道:我从岭南来,来学作佛。弘忍笑道:岭南蛮夷之人也能学佛吗?慧能不卑不亢地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也有南北之分吗?这一刻顿悟,建筑本身也有"东西"之分吗?在古老的东方神韵中,也有一种别样的华丽的美。这一次我们仿佛偶入荒落而美丽的尼泊尔的旅人,来去匆匆却也从容,因为与佛同在的城市一定是安宁祥和的城市。但愿山西的那些建筑宝贝,我们也终究不会错过。还有欧洲那恬静深远精美的建筑留在我们心中的那一抹风情。东方也罢,西方也罢,建筑的形态终究会摆脱来自结构的,地域的和惯性思维的束缚,我们只要在这样的建筑里面能找到和自己心灵相沟通的元素,又何来"东西"之分呢?——编者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整理与研究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清代建筑修缮档案,初步探讨中国古代建筑修缮的技术措施与思想理念,尝试将中国"传统修缮保护话语"区别于当下西方"权威化遗产话语",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理论和技术,使中国的遗产保护获得相应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8.
十多年以前,有一位老建筑师给我讲了一段20世纪30年代他经历过的故事。那时,他从江南一所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工作了一两年,积攒了一些钱。于是,决心把这笔钱用在建筑旅游上,到北平看看中国传统的古代建筑,觉得光听老师讲建  相似文献   

19.
听了你们的汇报,总的印象是你们院这几年发展很快,当然这里也有市场比较好的关系,这方面志峰同志对你们院作了评价,我完全同意,我在这里不多说了。一我所关心的两个问题和一件事一个问题是建设部推进科技进步依靠院做什么?国家设计院为建筑方面科技进步做什么?我很关心建筑科技进步。一个问题是设计单位改革怎么进行。两个是一对问题。我听你们的介绍,讲的都是关心经营方面的,经济效益肯定要讲,但我觉得建筑科技进步和设计单位改革很重要,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两个具体问题。一是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我记得当时建设部组建住宅工程中…  相似文献   

20.
从形式上看,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西亚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系统。但是,自工业化革命以来,中国建筑和西亚建筑逐渐没落。相反,顺应了历史发展脉络的西方建筑大行其道。当西方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有先见之明的中国人就从来没有拒绝过引进,即使是人民大会堂也是西方古典风格和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结合。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借鉴并"聪明地利用"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西方建筑师们对中国的传统元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借助现代的制造工艺和建筑材料对中国元素进行了巧妙地叠加和升华,使其建筑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在北京众多的当代建筑当中,作为国家体育场的"鸟巢"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