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饰》2013,(2):82-82
世界越来越复杂.生活越来越多元化.有时候,我们面对大千世界反而迷茫了,忘了一开始最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模样.忘记我们生活里最原始的需要.最开始的目的。我们需要用简单一点的室内设计.那些经典的产品无一不是简约风格。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一个社会综合体。主要由人、自然、建筑组成的综合环境。我们的祖先在处理人、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有过许多杰出的成就。但是城市向现代化进展,城市的机体远比过去复杂,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去认真研究解决。世界近百年来的经验教训和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城市环境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问题。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倡导的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助力。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一直是一个困难点。单词数量逐渐增多,记忆上存在困难,极大程度的增加了小学生学习负担。在倡导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需要探求新的方式、方法,去为小学生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学生学好英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自然拼读法,从对英语字母以及字母组合的朗读来进行单词的记忆,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本文主要从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这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吴洁琳 《世界建筑》2012,(6):103-105
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面临的规模堪比工业革命的一次挑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学会与自然共存。我们力图提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不是代表权力与财富,而是代表人类与自然和谐互动的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建筑知识》2011,(1):100-105
光是拥有功能性、情感性、美感的元素,对于光的特性,每位照明设计师都有自己不同的出发点。其实照明的本意是使我们的生活机能向上,给我们带来光明,对于照明设计,无论是灯具或是发光装置并不代表其本身是吸引眼球的,自然地融入到环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回归照明设计最初的本意。自然、舒适也成为了当下照明设计中的关键词。这里的"自然"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不单指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还有一层回归本真、自然流露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世界建筑导报》2007,(3):92-96,F0003
我们希望使用一种植物建筑来填补城市中剩余的一处空地,使我们可以将一度占有过这里的自然归还给这片空间。但这并非是回归到原始状态,而是由城市的记忆来塑造,使之恢复到城市存在之前的形态。现在位于都市空间中的这些轻型植物结构,就像有疗效的小药片一样,创造了一个新的净化过的环境。这些氧气弹为市民提供了很多好处:减少污染、降低噪声、创造一个看上去更加吸引人的城市以及一处理解和欣赏自然进程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错误七、只见问题,不看目标 当我们被问题吸引住.忘了所欲达成的目标时.创造力也跟着背弃我们。它会丧失,或者逐渐枯竭.直到我们把注意力移回到目标上为止。  相似文献   

8.
家园     
应一友人之邀,去他家做客,行至门首,却不敢进。很浅色的地毯一尘不染,委实不忍践踏。所以寻常人家的屋前,也总要设置一个鞋拒,不论自家还是客人,到此总要自觉地换鞋,倘是忘了,主人会说不碍事,自己却尴尬。这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在乡村,一些“大户”人家也有这般讲究的。不过,村舍茅屋,妙法自然,颇多的农家,庭院也收拾得干净,涉足其间,就别有一种亲切。我是崇尚自然的,不喜欢无谓的布置与修饰,也不太喜欢刻意自然,如丰子恺的缘缘堂,名声很大,在我看来,却像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上许许多多大型工程、大型土木建设,至今回顾起来,大多是失败的劣作和“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教训,是违犯天道和人道的,而都江堰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例外利用自然的杰作。都江堰是2250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使  相似文献   

10.
住宅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来的空间。随着人类的进化,文明的发展,住宅由单纯防风、御寒、抵御自然的空间,发展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多功能生活空间。人们在长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住宅类型和居住形式,使住宅建设日益现代化。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衣、食、住、行中的“住”越来越关心。城市是这样,农村也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加,广大农民对居住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造一个什么样的住宅才能既适合现时的需要,又能适应将来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建设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用辩证发展的思想去考虑问题。下面仅就东北农村小康住宅建  相似文献   

11.
几何屋     
人类还原到本源的自我,其实是感性的产物——感觉和情感对于我们来说更为真实和深刻。回归和融入自然是我们无论何时都需要的。因为这种回归不仅意味着远离现有的喧闹世界,与自己所爱的人独处,也意味着在自然的面貌下最本质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2.
安滨: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在自然面前”--关于基础与创作研究的态度与方法,“自然”这个词里含有多层意义。自然即造化。通常我们讲的自然是指客观自在的对象。但还有一个是人化的自然,是人的力量或能力使自然发生改变,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类所特有的“对象世界”。
  事实上,当我们观察周围那些作画的人,会发现学习绘画的学生或专业绘画作者中他们很多人在自然面前没有“看到”太多的东西,他的眼睛和头脑里占据的是一些各种别人作品记忆的残片,是那些艺术史中被人们所崇拜和欣赏的作品残影。这些人用那些记忆中的残片套在自己所表现的自然对象上,以此完成自己的作品。我在英国近十年的学习和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众多艺术院校考察时几乎没有看见学生或艺术家在模仿艺术史上某个画家的样式或风格作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现象带来我长久的思考。就我个人观察所得到的答案是欧美的学生、艺术家及学人面对自然和人文历史的态度与研究方法与我们不同。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把我们存在于的这个世界看成是一层一层的,有着包裹关系的空间构成——从作为最内核的心、身体,到其外部的建筑的空间,再到或是人工建造的城市和乡村,或是自然山水,最后是天地、宇宙……那么,建筑实际上就是这一连串同心圆中的一层,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层。它把我们的心和身体和一个存在了很久的外部世界连接在了一起。一个好的建筑,会面向内部给我们的身心提供庇护的安全感,它同时又是面向外部的,像"皮肤"那样敏感,让我们可以通过它察觉、认知到那个宏大的时空。  相似文献   

14.
编者寄语     
读者朋友,转眼又是金秋了,我们大家在经过春夏的忙碌之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在您沉浸于丰收的幸福时,别忘了到邮局订一份明年的《建筑知识》杂志。如果您真的忘了也没有关系,可以汇款到本刊编辑部补订。 1997年,对我们国家来说,是收获的一年,对我们编辑部来说,也是收获的一年。香港在经历了百年屈  相似文献   

15.
设计融合自然是建筑创作中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宝钢(常熟)领导力发展中心的建筑设计,对风景区内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作了一次建筑设计的探讨。从规划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到建筑单体上在自然中寻找自我,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结合自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家具仿生学     
正郝贝尔说:"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都是些植物,我们这些植物必须扎根于大地,以便向上生长,在天空中开花结果",这可以能是人对自然最诗意的解释,反映了人对自然最深切的向往与依恋。事实上,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就从未停止过,从原始的象形文字、石窟中的花鸟鱼纹到今天的飞机、潜水艇,人类智慧围绕着自然发散与汇聚,却始终未脱离对自然的探索与敬畏。  相似文献   

17.
赵元超  徐嵘  吕航 《建筑创作》2010,(10):52-61
<正>博物馆建筑往往是建筑师尽情表现的舞台,自然会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也往往会被过度设计。最近我们设计的两个博物馆均远离城市的喧嚣,一个是位于宁夏固原荒郊僻壤的须弥山博物馆,另一个是位于西安沪灞之上的灞河乡土博物馆。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水边;一个位于文物遗址旁,一个位于生态保护区内。尽管两个博物馆的功能设置、展示内容、建筑规模均大相径庭,但我们的设计始终都遵循了中国山水的画境。这两个位于自然旷野之中的博物馆建筑,应像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那样,它是自然中的一个点缀,不是主题,建筑均应尽可能"隐"和"藏",不与遗址争胜,不与自然争辉,以谦卑的态度与自然、与遗址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8.
王越  胡玎 《园林》2014,(2):43-45
彰显城市的自然禀赋 我们常常谈到一个城市的母亲河,比如天津的海河、上海的黄浦江(图1)、广州的珠江。那么,当你来过这座城市以后,你能记住我们的母亲河吗?我们的自然特征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相似文献   

19.
点评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迄今为止仍然是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不断有各种配合比设计方法、理论提出。但是许多人或许不知,或者忘了前人的工作,不断地重复犯一些错误,或不断地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还  相似文献   

20.
竹建筑·IBUKU     
IBUKU  张帆 《建筑创作》2022,(6):22-31
<正>关于IBUKU“人类需要自然,或者更确切地说,需要感受并铭记自身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可以设计一幢建筑如同一座美丽的森林,或者一间卧室如同一个蚕茧,那么我们就会感觉自己成功地与一种至关重要的东西再次相连。”——ELora Hardy IBUKU由Elora Hardy于2010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创立。IBUKU一直使用竹子建造房屋是因为其强韧、美观且具有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