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以叠石胜的扬州选取个园作为代表,结合《园冶》、《闲情偶寄》等明清造园相关论著,从选石到掇山多方面研究个园中包括四季假山及小型石景、小品在内的叠石技艺。 相似文献
3.
在以叠石胜的扬州选取个园作为代表,结合《园冶》、《闲情偶寄》等明清造园相关论著,从选石到掇山多方面研究个园中包括四季假山及小型石景、小品在内的叠石技艺。 相似文献
4.
试析个园的分景叠石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画舫录》载:“扬州以庭园胜,庭园以叠石胜。“现存名园中的叠石又以个园中的分景叠石艺术(俗称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最为有名。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所建的个园,是扬州市区继清康熙、乾隆之后出现的又一座以竹石为主的名园。据清人刘凤浩《个园记》云“个园者,本寿芝园旧址。”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精于丹青之术的徽籍贾商黄至筠购得寿芝园址,按照“堂篁翼翼,曲廊邃宇,周以虚栏,敞以层楼,叠石为小山,通泉为平池,绿萝袅烟而依回,嘉树翳睛蓊匒,罔爽深靓,各极其致。”的目的,辟而新之,成为黄氏宅园的北花园。园中筑有楼厅廊亭,广栽修竹名花,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用栽、点、围、贴、掇、叠等手法(见彩页),划分个园空间,并叠成了体现春夏秋冬四季变幻的分景假山,使人游园得以“不出户而壶天自春”的享受。融四季变化于一园并以分景假山来表现,这在我国园林造园艺术中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5.
6.
对中国传统园林假山营造技艺的深入认识需要从整体性和过程性2个视角来进行研究。明末清初江南造园大师张南垣所开创、当代扬州叠山匠师方惠所进一步归纳的“以少胜多”为核心的造园叠山技艺,是传统叠山技艺的重要成就。以在小型庭园中的运用为例,从总体布境、具体造景、叠造技法3个层面详细探讨假山叠石技艺。在布境上,技艺重点在于确定“主山”定位以及主观赏点与大面主景,并布置出生长势、环抱势与延伸势;在造景上,以山洞与山峰、山脚与岩面、水景与山径为关注对象探讨其中技艺要点;在技法上,识石与选石、拼叠与造型、层次与呼应为叠山匠师从基础到高阶的能力要求,贯穿于整个构思与叠造的过程之中。这一技艺研究可为当代叠山提供理论指引,并可继续发展延伸,为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实践传承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通过对漳州寒江雪文化创意园的建筑方案设计的分析,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创意园的功能和定位出发,从建筑环境的角度,探讨了文化创意园及文化产业新发展趋势的问题。研究了该方案以时间到空间的转换为基轴,将创意和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文化产业园在传统空间处理手法里与新型文化特质相互融合,探索建筑形态与创意产业发展关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工业建筑改造型创意园有其独有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外部公共空间作为园中交流、交通的载体,提供了展示场所、互动空间、文化传导媒介,塑造了园区的性格特征。文章以福州大学怡山创意园为例,对园区的交通流线、空间节点进行分析,探讨福州大学怡山创意园外部空间的组成形式、功能与要素,进而探求外部空间的营造方法,为我国外部公共空间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个性化城市形象设计——以扬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个性化城市形象的表现特征,展示作用及形象动力。并对扬州古今城市形象展开剖析,依据其建设园林城,文化名城,江淮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提出个性化城市形象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6)
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延续区域历史文脉和城市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深入分析其建设现状,并对其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进行思考,应用工业遗产设计与再利用思维可以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正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焦作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为焦作带来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和长久的社会繁荣。然而,经过不断地开采,焦作的煤炭资源几近枯竭,环境也遭受了极大的污染。曾经辉煌的大小煤窑和矿山,成为焦作土地上难以愈合的疤痕。转型,成为焦作城市形象更新的重要课题。2017年9月,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郑州召开。焦作作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9)
文章简述了旧工业建筑的特点及对其进行保护再利用的意义,总结了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过程中的操作要点,指出旧工业建筑的开发利用是给予建筑新的生命,从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清代文人刘大观曾评论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则称刘大观之言"洵至论也"。本文暂不谈杭州园林如何,旨于浅谈同位于江苏省的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差异,尝试分析其差异的内部原因。苏州、扬州位于江苏省,隶属于江南一带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两地在地域、历史、文化上都有其相似点,两地的古典园林风格同属于江南古典园林系统,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极高成就,造园风格相近却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