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位于南中国海已停止活动的扩张中心轴部的斯卡伯勒海山链正沿马尼拉海沟向俯冲。该聚敛带详细的海底多波束探测揭示出,轴部海脊(以下简称轴脊)以走向为 N60°E 的正断层和走向为 N130°E 的转换断层为特征,而且可以追踪到弧前区。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增生于上覆板块的轴脊碎块的底贴作用(underplating)所致。1.导言作为碰撞的效应,沿活动聚敛边缘俯冲的无震海脊发生的是部分增生还是完全俯冲,是  相似文献   

2.
索凡科断裂带宽15千米,为一将东北太平洋中的胡安·德富卡洋脊和埃克斯普洛洋脊连接起来的右行滑移断层。SEABEAM 测深表明,索凡科断裂带由几个以走向北东和北西的线形构造作边界的菱形隆起大洋壳块构成。我们假定,北东走向的线性构造都是平行于洋脊的正断层活化而形成的左旋走向滑移断层。左行壳块边界断裂和壳块本身均响应索凡科断裂带内的右行剪切顺时针旋转了30°左右。  相似文献   

3.
<正>北太平洋最显著的构造特征之一为夏威夷-皇帝海山和岛链(图1)。线性岛链及沿岛链的均匀时代演进,都使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其是在太平洋板块下的热点的火山记录造成的。还有一个附加的假设,即热点随时间推移在地幔状态方面保持不变,因而热点轨迹变成绝对板块运动的一种简便测量。海山链由两部分组成:走向为N10°W的较老的皇帝海山和N110°E的夏威夷海山。在固定的热点模式中,两部分之间走向上的60°变化被解释为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有60°变化。古生物学和放射测量数据确定此变化时期在43Ma前的中始新世。太平洋板块运动的这一有很大意义的变化被称作“43Ma弯曲”,并被用于预测沿太平洋周缘大陆边缘和甚至全球性的大始新世构造事件(43Ma事件)。尽管已经表明热点之间有可以觉察的运动,但“43Ma事件”已立足于地质文献中。  相似文献   

4.
最近采用“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和由“安格斯”深拖曳照相系统进行调查所取得的成果大大加深了人们对大西洋中脊轴部地区海底扩张的各种变化的认识。扩张中心的5条横断面位于北纬24°凯恩断裂带以南,各自的间距为10—20千米。这些剖面均表明,构造延伸规模和类型、新火山带的发育、热液喷口的形态、中央裂谷的地貌和岩石出露型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1 前言西巽他弧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大陆东南部之间的会聚边界。对板块内地震滑动矢量的研究表明,两个板块呈北—南向会聚。因此,俯冲是正向沿爪哇、斜向沿苏门答腊海沟发生的,其走向为N140°E。在倾斜的会聚带里有一条与苏门答腊海沟平行的大走滑断层,即苏门答腊断裂带或塞芒卡断层(Fitch,1972;等)。这一断裂带由一些右旋走滑断层构成,沿着线状火山带分布(图1)。它把南面的巽他海峡与北面的安达曼海增生带连接起来。位于苏门答腊海沟和苏门答腊断裂带之间的区域是缅甸板块的一部分(Curray等,1979),也被称为苏门答腊弧前碎块(Jarrard,1986b)。其向北运动说明了巽他海峡的张开和拉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中段活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简称顺北5断裂)是一条贯穿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以及塔中隆起的断裂带,可识别长度长达270 km,是目前顺北及邻区已知最长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带。基于顺北5号断裂走向总体变化特征,可将其分为三段:北段(走向约NW20°)、中段(走向为近南北向-NE10°)和南段(走向约NE20°)。顺北5号断裂中段(NE10°部分)主活动阶段为加里东中期Ⅲ幕与加里东晚期,形成的深层压脊构造与中层地堑构造分别指示斜压(压扭)应力环境与伸展应力环境。顺北5号断裂中段浅层雁列正断层控制了志留系碎屑岩(砂岩段、泥岩段)裂缝-洞穴型储集空间的发育,雁列正断层破碎带在断层上、下盘发育具有不对称性。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与中段滑移距分布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同时北段与中段也具有显著不同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说明在构造演化初期形成于不同体系的断层在后期逐段拼接,形成了顺北5号断裂现今贯穿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以及塔中隆起的展布格局。  相似文献   

7.
Bjφrnφya西部盆地位于北纬73°N至74°,东经16°E至18°E。该盆地内晚侏罗纪沉积层厚度超过8千米,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带。从地震资料上的正断层及快速沉降曲线可以观察到Genozoic拉伸构造。根据热冷却原理,晚古新世的主动性拉伸持续了600万年。研究区的构造沉降可分为三个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8.
1引言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东北缘(图1小插图),处于以拉穆-马尔哈断裂带(RMF)、新不列颠海沟和特罗布里恩海槽为标志的一个复杂碰撞带的西端(图1)。处于7°17’S。148°35'E的所罗门海三联点(SSTJ,图1)标志着沿新几内亚碰撞带的重要变化。此三联点以西,在新几内亚活动带和休恩-菲尼斯特雷块体(HFB,图1)之间发生着弧-陆碰撞,并沿RMF伴有缝合作用。这条西碰撞带包括北面(HFB)抬升的渐新世火山弧和南面的沉降大陆边缘(由巴布亚半岛和新几内亚活动带组成,图1)。所罗门海三联点以东,大洋里所罗门海…  相似文献   

9.
1 引论南太平洋以南美洲、西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图1)为界。由于受东面的主洋脊(太平洋-南极海岭及其延伸部分东太平洋海隆)和西面的新西兰陆块分隔,因此大约5000m水深的洋底地形呈现为三个主要洋盆,它们从西向东分别是塔斯曼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和东南太平洋海盆。新西兰南部的复杂地形圈定了小规模的埃默拉尔德海盆、西坎贝尔海台和东巴勒尼海盆和北罗斯海。主断裂带(如埃尔唐尼断裂带)水平错断了主要海隆。位于沿南美洲和南极半岛北面的太平洋边缘和沿新西兰南面的部份  相似文献   

10.
论鱼山-久米断裂带性质及其对东海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断裂位于鱼山列岛到久米岛一线,它横贯东海中部,长400km 以上,宽约100km;由三条左旋平推正断层组成,其最大平移距离达50km,深切地壳。它从白垩纪开始形成,至今仍在强烈活动。断裂带本身为具有重、磁力高值的地垒,其南北海区的地球物理场、新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岩浆和地震活动以及莫霍面深度等均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1.
前言双船多道地震调查区位于北大西洋西部(图1),调查区内的地质年龄超过138~155Ma,其扩张速率在该区东侧为15mm/年,而到西侧则变为26mm/年(Klitgord等1986)。该区早期的地震剖面已表明结晶地壳内的反射层可以影象(Mutter等,1984)。火成岩基底埋藏在约1km厚的沉积物之下。布莱克斯珀断裂带在调查区南部穿过,它的水平断错只有11km。我们调查的目的是绘出正常地壳和在断裂带下面地壳的反射面图,进行速度-深度的同步  相似文献   

12.
<正> 1 前言通过挖掘样品和在远离断裂带的洋中脊上和外侧的许多井位进行浅基底钻井采集了辉长岩和蛇纹石化橄榄岩。通过这些岩样对洋壳浅层位深成岩的侵位机制展开了热烈讨论,一个最难以捉摸的机制是,在拉张构造环境中沿犁式断层出现露头。正如Varga和Moores(1990)和Karson(1990)所提出的,倘若岩浆供给不能与拉张作用同步,那么,下地壳和上地幔可能蚀顶,并出露于“核心杂岩体”,这与Wernicke(1981)针对盆地和山脉所提出的情况一样。数条测线剖面证明,这一机制沿古代和现代扩张脊都在起作用:(1) 在洋脊顶部观察到的深层岩一般地出露于沿中央峡谷岩墙出现的正断层下盘。这一现象在中大西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东太平洋洋隆北纬8°—18°之间部分进行海束测深详查(detailed seabeaminvestigation)时,发现了一种与快速扩张中心伴生的新型火山-构造形态(图1和图2)。在洋隆轴部几处,这种新火山带不相连续,並在横向错开了一小段距离(1—15公里)。但与典型的洋脊-转换断层-洋脊板块边界不同的是,这些横向错开的洋脊终段以大致等于或大于横向错移距的距离相互重复。重复的两段洋脊明显地相向弯曲並沿走向相互归并。分隔重复扩张中心的是与它们的走向大致平行的一深达数百米的封闭形凹陷。重复扩张中心之间的地区是一兼具剪切和旋转变形而无明显转换平行构造的复杂地带。作者根据对扩张中心的蜡模研究认为,转换断层未能在横向错开很小的(<15公里)快速扩张中心处发育,是因为这里的岩石圈太薄太弱,不能维持典型刚性板块的扩张中心—转换断层型式。重复扩张中心的形态很不稳定,而且演变很快。演变的结果是两个重复扩张中心中的一个居于优势,另一个则被废弃。在高扩张速率下形成的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海底区,可能带有新近观察到的这种过程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加里福尼亚湾瓜伊马斯(Guaymas)盆地高温热液中的轻烃气体(甲烷到戊烷)主要来源于由洋中脊火山岩侵入的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热催化作用。瓜伊马斯盆地热液中C1—C5气体系列以烷烃为主,基本不含烯烃。相比之下,北纬21°东太平洋隆起的高温流体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它明显缺乏热成因的气体;甲烷来源于非生物成因的玄武岩,这说明北纬21°的烃气体是以烯烃的显著特征为标志的。瓜伊马斯盆地甲烷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不同于北纬21°的气体;瓜伊马斯盆地的δ13C值与PDB标准相比,为-43——51‰,相比之下北纬21°热流气体的δ13C值约为-15‰。这些差别反映了两套系统中轻烃气体的不同成因;即瓜伊马斯甲烷以有机热成因的产物为主,并未表明象北纬21°那样的来自玄武岩气体的证据。瓜伊马斯盆地水热流体中可溶无机碳的碳同位素分析表明,高温烃氧化作用和高温热催化烃的产生,可能是一重要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如何知道海底之下大洋扩张中心的情况呢?这里可提供几种方法。扩张轴的地貌必定能反映沿洋脊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因此,通过编制详细的海底水深图,就有可能推测下伏洋壳结构的某些情况。扩张中心处的重力和磁场变化也可用来测定洋壳和上地幔的特性,喷发到海底上的熔岩的化学特性,以及从陡峭的海底断崖上挖掘到的岩石成分,为研究扩张中心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窗口,但是,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间接的,都不能使我们看到扩张脊的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16.
苏联卡拉达格凝析气田,位于阿塞拜疆的阿普歇伦半岛的最西南端,在巴库城西南约20km,东南部分已伸入里海水域。气田于1940年发现,当年投入开发。气田地质气田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大小高加索复背斜之间的库拉山间盆地内。含气构造较复杂,属大型短轴背斜褶皱(图1)。北部走向近南北,南部走向近东西,南部面积较大,为气藏主要部分所在地区。南部的南翼35~60°,北翼30~35°。沿构造顶部分布有一条断距为200~300m的纵断层。沿断层分布有大量泥火山,巨厚的泥火山碎屑覆盖在气田大部分面积上。此外,还分布有一些较小的横断层。构  相似文献   

17.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是控制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形成和演化的主体构造体系,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根据地质资料分析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在新生代经历了早期的拉张应力和后期右行剪应力的复合作用。拉张构造运动发生在古新世房身泡组沉积期至始新世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期(距今约37.0~63.0Ma),在大陆裂谷演化阶段因地幔上涌而派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发生在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期(距今约24.5~36.9Ma),后期右行剪应力作用使早期断裂再活动并形成新的断裂。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对地质资料的分析,渐新世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的辽河坳陷水平位移约为4~8km。图5参12  相似文献   

18.
金湖凹陷石港断层构造演化及油气聚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港断层位于金湖凹陷中部,是凹陷内的主要断裂带,具有复杂的结构及演化过程.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及断层的定量解析,分析了石港断层带在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的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并讨论了断层伸展与走滑性质的转变及其分段特征.研究表明:自晚白垩世-新生代石港断层经历了凹陷内次级正断层、控制次凹的边界正断层到右旋走滑正断层的演化过程;平面上石港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由北向南断层性质发生走滑-扭张-张扭-正断层的转变;断层的分段特征受基底先存断层的影响,断层性质的转化则反映了区域应力场方向的改变.在伸展与走滑作用的共同影响下,石港断裂带内聚集了丰富的油气.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剥蚀脊与沟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位于稳定克拉通中央古隆起东部,是与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有关的风化壳型气田。由于古岩溶作用明显,风化壳顶面具有显著的岩溶地貌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沟台并存格局。前人对这一地区地貌研究中,在气田东部和西部划分出多条树枝状沟槽,并认为它们成因相同。通过最新资料研究,认为二者特征差异明显:西部为剥蚀脊,是古中央隆起带向古海盆由面状剥蚀到脊状延伸部分,其奥陶系上部地层缺失是风力作用和化学溶蚀、淋滤作用造成的;东部为沟槽,奥陶系上部地层因线状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缺失。图2表1参6  相似文献   

20.
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新生代右旋走滑变形及其模拟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区域性深断裂带,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表明郯庐深断裂主位移带在辽东湾坳陷大致沿坳陷东部边缘通过.辽东湾坳陷东部沿辽东凸起两侧发育有若干陡倾或近直立的断层.这些断层自盆地基底一直切割到新近系中,部分断层甚至切割到更新统及全新统.在辽东凸起南段,断层表现为向南西撒开、向北收敛的帚状断层组合,所有断层在剖面上均显示正断层位移特征;在辽东凸起北段,断层表现为向北北西发散、向南收敛的羽状断层组合,西侧的部分断层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逆冲断层位移特征.辽东凸起附近盆地盖层中的断层组合表明,北北东向断层在新生代有明显的右旋走滑运动.沙箱模拟实验表明,沿辽东凸起南、北两段的断层组合可能与郯庐深断裂新生代右旋走滑位移有关,断层组合形式、运动性质的差异可能与郯庐深断裂主位移带走向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