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公众生活重要位置,其中老旧住区占城市社区一半,老旧住区存在环境差,邻里关系淡漠,公共场所品质低等问题。在集约式发展背景下,社区营造是改善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的有效策略。文章以西安市苍松机械厂社区的老旧住区作为研究对象,在社区营造理念下,运用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从老旧住区的优化空间环境、重建邻里关系、后期维护管理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探讨提出社区营造理念下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景观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住区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居住外部空间再构我国以往住区基本模式多为小区(公共空间)———组团(半公共空间)———院落(半私密空间)三级空间层次,与住区的二级化管理相适应,现在住区物业管理逐步形成了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的一级管理。同时为了满足居住多元化需求,院落空间的塑造尤为重要,淡化组团空间,强化住区公共空间和院落空间成为可能。住区公共空间作为住区的空间主体,应具有明显的特征与风格,成为住区形象的代表。在构筑此特征空间时应结合基地自然条件、地方特色,适当地把城市空间引入其中,如结合步行道路系统形成“街道空间”,或借用城市休闲广场的…  相似文献   

3.
城市高层住区宠物犬数量日益增多,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高频冲突成为当下大城市居住环境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空间的关联性议题已进入城市社区更新的研究视野。将同一健康”理念从更大区域的宏观尺度运用于日常居住环境的微观尺度,以重庆市沙坪坝金沙片区的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借助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聚焦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分析,包括养犬群体时空间行为特征、使用差异性需求、空间冲突与适应等,进而提出“人—犬—空间”健康友好的住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对山地城市高密度住区更新的认知与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刊首语     
住区园林作为与居民居住行为密切相关的空间,对居民的日常居住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的影响日趋重要,本期"住区园林"专题关注当代居住区园林设计的类型学方法研究,并以"滟澜山"、泪珠公园项目为例,阐述不同的设计理念及不一样的城市住区景观,探索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新方法。同时,住区环境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创作,区别于传统雕塑的社会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5.
李广杰  胡英 《华中建筑》2007,25(10):118-120
住区环境设计的目的,不只是塑造美观的环境,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精神层次的需求,塑造人性化的住区环境.该文以居民对住区环境的需求为切入点,从住区的基本生活设施和活动场所的微气候、空间领域感的塑造、交往空间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可参与性探讨了住区环境人性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本主义 城市文脉与城市公共空间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公共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它为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笔者的创作体会,本文探讨了“人本主义”及“城市文脉”对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指导意义,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7.
交往作为居民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在城市住区空间构建适宜交往的空间环境、鼓励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秩序的安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令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频率大大降低。而这种面对面的交往活动,对于促进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中的住区环境,是居民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空间。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的飞速发展,旧住宅区经过居民长时间的使用,物质空间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老化都给旧住区公共交往空间造成了很大的缺失。以促进人群交往为目标的旧住宅区整治与更新满足了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需要,适应当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要求。文章依托"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村片区综合整治工程方案设计"项目研究,通过剖析公共空间、基础设施以及绿化景观等方面,浅析城市旧住区更新中公共交往空间的重塑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升,城市更新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规划手段,而住区作为城市更新的基础,渐进式的微更新方式已成为住区更新改造的关键趋势。同时,以住区公共空间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正成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一、概念界定(一)城市微更新城市微更新,本质上是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革新,是指通过微小的改造与调整,使更新对象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焕新,通过对既有空间小规模地修复和重塑,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薛峰 《住宅产业》2010,(2):70-73
(上接第1期)2.3、住区公共空间规划住区不是把个体住宅简单集合在一起,而是把居住者集中起来,创造更多能够相互接触的公共活动和交往的场所。住区公共空间应分层级设置,以满足居住生活的各种活动需求。住区公共空间层级应分为:公共环境空间、公共活动交往场所、住区道路交往场所、楼栋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0.
赵东 《城市住宅》2021,28(2):96-99
住区公共空间是营造社区生活场景的核心载体,随着人们生活需求不断提高,高品质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成为炙手可热的稀缺产品.通过对阳光水城和煤建新村2个新旧住区的对比研究,以道路交通和公共空间为切入点,为新住区的设计实施和老旧住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的城市价值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猛 《室内设计》2009,(4):55-60
本文以古罗马城市的公共生活为研究对象,指出繁荣的公共生活是古罗马文明的核心,城市通过公共生活的供给凝聚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城邦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古罗马城市大规模的公共生活所产生的城邦意识甚至比今日发达的商品社会中对城市的爱或认同感更为强烈。古罗马的城市发展留给人们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城市繁荣的本质到底是空间的繁荣还是公共生活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地域性主导下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彤宇 《城市建筑》2009,(8):107-109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岳华 《华中建筑》2014,(11):109-114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重要的公共领域以及城市人居环境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自20世纪中期美国城市更新运动以来,伴随着当代美国市民社会的发展,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的空间载体,其市民性日益得到广泛关注。该文以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为样本,探讨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之市民性及其空间表述,以期对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成武 《山西建筑》2007,33(4):36-37
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从消费水平与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层次、消费水平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处理好消费水平与城市空间两者的关系对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邓頔 《中外建筑》2014,(4):45-47
随着都市化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都市公共生活正在产生,并对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能够良好地承载当代都市多元化公共生活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称为“城市容器”,并对其主要特点、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力求为其在我国的研究与实践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debate on whether introducing too much order into urban regeneration processes hinders social life and interaction in the public space. It engages with Sennett’s call for introducing certain kinds of disorder into city life. While this debate has been addressed in urban literature, many urban regeneration processes in social housing neighbourhoods have attempted to remove all kinds of disorder from the city, thus removing urban life from the streets. This paper proposes ‘infrastructures for disorder’: strategies for intervention that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unplanned use of the public realm in social housing estates.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when most urban dwellers build private social networks they still fail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life. This has led to increased urban political paralysis and more socially isolated individuals. The authors test this hypothesis in a survey of middle class condominium residents in the Tel Aviv metropolitan area. The survey area is a low-moderate rise, high-density urban system with a majority of residents living in owner occupied apartments and with 38% of the working population getting to their jobs by public transportation. Data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hypothesis fails to hold. Central city and suburban residents still make considerable use of the downtown area. These middle class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public life on the neighborhood level and on the broader metropolitan level. They also have rich private social networks which support a public network.  相似文献   

19.
与现代主义盛行时期对城市公共空间有所忽视的大不相同,从70年代起,与城市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引起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通过整合城市街区、广场及外部空间,可以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分析,和对城市形态与功能的特征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地下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实现让城市公共生活回归城市新空间,新公共空间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20.
沈莉芳  陈乃志 《规划师》2006,22(11):27-30
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规划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应从综合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达到消除隐患,降低风险,有效减灾避灾,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成都市中心城公共安全规划将城市公共环境、公共安全保障设施的布局及建设标准作为规划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