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多孔介质中油气体系相平衡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气体系和储层多孔介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储层中同时存在气、液、固(指岩石)三相,在多孔介质中,由于孔隙半径小,因而毛细管压力应予以考虑,在建立了考虑毛细管压力的相平衡计算模型之后,针对二个凝析气藏,一个黑油油藏和一个挥发油藏,分别对其油气体系的毛细管压力,饱和压力和恒组成膨胀过程中液相含量进行了相态模拟模拟计算,总结出毛细管压力对油气体系相平衡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
毛细管的计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制冷剂在毛细管中的流动及影响毛细管尺寸匹配的因素,建立了毛细管计算的数学模型,通过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相比较,证明该计算模型既简明实用,又有一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建立起来的实验装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等离子体箍缩效应的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等离子体平衡箍缩的理论模型。计算出了在毛细管中充入80Pa氩气时的箍缩电流,这一放电参数对指导毛细管放电装置的调试实验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毛细管中充入同样气压的氩气并进行了毛细管放电实验,放电实验的结果为:当Marx发生器所加直流高压为190kV时,通过两次分压测得最大放电峰值电流为30.4kA。由此估算,Marx发生器输出电压最大为300kV时,放电电流可达40kA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装置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4.
详细总结了毛细管辐射采暖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的优缺点,对毛细管地面和吊顶铺设的具体做法、毛细管施工工艺,以及毛细管辐射采暖热源方案进行了分析.针对毛细管辐射采暖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如何提高毛细管末端换热性能、毛细管管道结垢和堵塞等技术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滴体积法测液-液界面张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一套简易的界面张力测试装置,研究了用滴体积法测液一液界面张力时,对毛细管滴头内径和外径选取的原则。实验表明,当毛细管内液相不能润湿滴头端面时,在Tate公式中应采用毛细管内径进行计算,实际悬滴半径等于滴头内半径。当毛细管内液相能润湿滴头端面时,对任何待测体系均存在一个适用的滴头外径范围,应采用毛细管外径进行计算。只有所选滴头外径在此范围内,才能保证水、有机液体与玻璃间三相线稳定在滴头的外周线上。否则会使滴头外半径与实际悬滴半径不等,给测量结果造成严重偏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种毛细管电分离模式,包括毛细管区带电泳(CZE)、胶束电动力学色谱(MEKC)、凝胶毛细管电泳(CGE)、填充柱电色谱(CEC)发展迅猛,引人注目。MEKC模式中添加胶束来增加对样品分子的选择性,并同时实现对中性和带电分子的分离,但遗憾的是胶...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分析了在毛细管入口区由于熔体弹性形变能贮存所导致的压力损失或流率减少,阐明了用零长毛细管测熔体凝胶度的原理,并采用恒压式毛细管流变仅具体测量了几种硬聚氯乙烯制品的凝胶度,研究了不同加工助剂,加工条件对制品凝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含油制冷剂在毛细管中的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参考文献[3]实验值差别较小.分析了制冷剂含油对毛细管长度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油浓度下,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制冷剂质量流量对含油制冷系统中毛细管长度变化率的影响;对比了不同冷冻油对毛细管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凝温度冷冻油的质量分数和粘度对含油制冷剂系统中毛细管长度变化率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面粉中苯甲酸含量的方法,选取益酸-乙醇-乙醚提取剂并采用旋涡混合器提取,使提取率达95%以上。采取了毛细管色谱柱分离了基体对苯甲酸的干扰,其精度达3.4%,最小检知量达4.2×10 ̄(-9)g,回收率达96%,均较高,完全满足面粉中苯甲酸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0.
对非共沸混合工质HFC-32/HFC-134a在毛细管内的流动状态进行了分析,从毛细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出发,结合非共沸二元工质的特性,应用混合法则分析了非沸混合工质的节流过程,建立数字模型并求得在不同压差条件下的毛细管最佳长度。  相似文献   

11.
计算分析铁电液晶C1和C2排列态的自由能.在取向膜预倾角较低的条件下,当取向膜表面方位锚定强度大于临界值2.1×10^-6J/m2时,C2排列态的自由能低于C1排列态,可实现均匀的C2排列态,并进行实验证明.采用摩擦取向方法,制作出了均匀取向的表面稳定模式器件.  相似文献   

12.
重力选矿中的分选过程多在近壁面进行,由于近壁面的湍流边界层存在着很大的速度梯度和浓度梯度;固粒在穿过湍流边界层时的运动和穿过主流区域,在运动机理上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应该分别加以考虑此外,固粒在液体湍流边界层中的受力分析与在气体边界层中也大不同,须另加研究本文讨论液体湍流边界层的速度分布,对固粒穿过液体湍流边界层的受力进行分析,最后计算固粒穿过液体湍流边界层的轨迹分析中略去固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及固粒对湍流边界层的影响,即只考虑稀相的液固两相湍流边界层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带电颗粒双电层之间相互作用力和能的表达式在很多工业过程的模拟和优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给出了两个平行平板颗粒处在恒电位条件时,相互作用力和相互作用能的简单计算方法。虽然这是对Poisson-Boltzmann方程在高电位情况下进行非线性简化的一个结果,然而由于它和低电位时的电位变化特点是相似的,所以适用于低电位条件下相互作用力和相互作用能的计算。由于保持了Poisson-Boltzmann方程非线性的原型,所以当颗粒之间的距离小的时候,它对高、低电位的等同平行平板型颗粒都是适用的,和精确的计算机数值解的比较表明,它的近似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对新型垂直筛板(NewVST)的研究发现,该类喷射工况下工作的塔板,板上液体运动的推动力包括板上液面梯度及塔内气体动能.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适用于NewVST的传质效率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5.
对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比表面自由能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比较,探讨了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比表面自由能两个概念的各自内涵和在分子水平上的产生机理,分析了在两者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液体的表面张力是从力的角度来分析液体表面现象,是微观分子作用力的宏观表现;比表面自由能是从能量的角度来研究液体表面现象。从微观结构分析可以得出液体的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空穴作用的结果,比表面自由能量液体分子作用力作功的结果,两者都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深圳龙岗中心花园填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及承载力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代表性强夯处理填土基实例强夯前后地基加固效果的对比分析,发现低能量区填土层的加固效果稍优于高能量区填土层的加固效果,一定的深度内,在相同的夯击能力作用下,厚度较小的填土层的加固效果稍优于厚度较大的填土层加固效果。对于这一与通常人们认知有所不同的现象,运用波的反射透射理论进行了解释;填土层下伏硬层的存在及埋深的大小,是引起强夯加固效果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强夯地基各种测试方法确定的承载力与载荷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用于确定一般自然沉积土的承载力的常规方法不适用于夯夯地基土,根据标贯试验击数与载荷试验结果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提出了根据标贯试验击数确定强夯地基土承载力的经验公式,fk=0.4N^2 6.0N。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低温地热水资源夏季供冷能效,结合地热冬季用水源热泵,提出了地热能液体除湿、热泵供冷的联合运行空调系统。通过编制水—水热泵模拟程序,计算得出了热泵在制取高温冷冻水工况下的运行参数,同时对地热能液体除湿的可行性方案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整个系统能效及运行经济性做出了判定,指出地热能液体除湿与热泵空调联合系统将是目前低温地热供冷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8.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Proton Exchanges Membrane Fuel Cell)水管理是其可靠高效运行的关键,利用多孔介质毛细压力理论建立了PEMFC梯度扩散层液态水传输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催化层/扩散层和扩散层/流道界面上相饱和度差值为一定值时不同结构扩散层的液态水通过能力,就扩散层孔隙率对液态水传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扩散层的过水流量随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又随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加。即如果扩散层具有较大孔隙率和较大孔隙率梯度,PEMFC可以发出更大的电流密度,而膜电极可能不会产生水淹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外环流气提式气液反应器内,分别以空气和质量分数5%羧甲基纤维素(CMC)水溶液为气相和液相,对液相局部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应用电极示踪测试技术(ETM)测定了下降段液体速度;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0对上升段的液体湍动能和湍动能耗散率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气体分布器对液体湍动能和湍动能耗散率有较大影响,液体湍动能和湍动能耗散率随表观气速的增大均增大,且液体湍动能呈现出较对称的波动模式。在低气速下,局部液体速率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有限元方法,通过数值模拟来研究用于液体光纤传感器的全反射型光子晶体光纤中的光传输特性.针对灌输液体后,光子晶体光纤过渡区呈现的双层环形结构进行分析,在所提出理论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不同结构下的模场分布,讨论各参量对模场面积和能量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输液体后,光场要经历一个扩散后再集中的过程;在浸润凹液面处,模场面积和能量分布是随着凹面处内环半径的递增而逐渐集中的,而非浸润凸液面处模场面积则集中的更快;光纤中的光传输特性也受灌输液体的性质影响.这些都为光子晶体光纤液体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