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次氯酸钠对城市污水厂二级生物处理出水进行消毒试验,从氨氮浓度、pH、消毒时间、水温这4个方面,分析其对次氯酸钠消毒效果的影响。当氨氮浓度≤0.2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15 mg/L;氨氮浓度为0.2~0.4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8 mg/L;氨氮浓度约0.6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6 mg/L;氨氮浓度为0.8~1.2 mg/L时,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为5 mg/L。当pH值为5. 0~6.0时,10 mg/L的次氯酸钠投加量即可使出水达标,若pH值为8.0~9.0时,必须加大次氯酸钠的投加量至15 mg/L。冬季气温较低时,尾水消毒要考虑延长消毒接触时间。夏季水温较高,可以相应减少加氯量。一般消毒接触时间为15~30 min时消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太湖流域某水厂常规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臭氧活性炭,O_3-BAC)出水为研究对象,以可同化有机碳(AOC)为生物稳定性评判指标,对比研究了常规工艺与深度处理工艺出水在氯胺消毒过程中生物稳定性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尽管臭氧活性炭工艺提高了出水的浊度和耗氧量等常规水质指标的去除率,但出水在氯胺消毒后水质的生物安全性降低。当接触时间为120 min时,氯氮比为5:1和3:1的氯胺消毒后,水中细菌灭活率分别为3.26 lg和2.90 lg,AOC分别为94.87μg/L和107.31μg/L,表明采用高氯氮比(5:1)的氯胺消毒后水质生物稳定性优于使用低氯氮比的氯胺(3:1)。氯胺(5:1)消毒时当氯胺投加量为0.50 mg/L、CT值为90 mg·min·L~(-1)时,出水生物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3.
影响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前言 从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现经氯化消毒的水中存在致癌物——氯仿以来,人们对  相似文献   

4.
氯消毒副产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消毒因其效果可靠、操作简便、价格便宜等优点而成为污水消毒中广泛采用的方法,但氯消毒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副产物可能带来的化学安全问题则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是研究氯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为污水氯消毒实践中消毒条件的选择、水质控制及相关水质安全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辜家斌 《净水技术》2004,23(2):48-48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兰开斯特盆地和安特路普谷地的地下水位已经降到最低控制水位以下,所以当地水务部门决定在这两个地区试行实施一项名为“含水层的储量与恢复”的示范性工程,并已于1995年启动实施。  相似文献   

6.
液氯消毒和紫外线消毒在实践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俊熙 《广东化工》2009,36(6):152-153,264,265
为了有效保护水体,防止传染性病原菌对人们的危害,降低水源的总大肠菌群数和粪大肠菌群数,对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消毒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通过介绍液氯消毒和紫外线消毒,并针对这两种消毒方式在广州污水厂的应用实践的比较,提出对于污水处理厂出水消毒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常育 《新疆化工》2003,(2):28-29
分析饮用水加氯消毒后副产物产生的条件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高效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对河北邢台某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进行了回用中试研究.研究表明:二级出水经组合工艺处理后,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63.4%-69.2%,浊度的平均去除率为91.8%-95.4%,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90.5%-95.9%,处理出水可以满足电厂循环冷却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某制膜企业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出水的可生化性极低,难以达标排放。以其为原水,采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多相催化臭氧氧化试验,分别考察了吸附及催化性能、臭氧投加量、进气臭氧浓度、水力停留时间、床层高度对二级生化出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多相催化臭氧氧化具有明显的处理效果,在臭氧质量浓度为30 g/m3、水力停留时间2 h、催化床层高度1 m的条件下,出水COD_(Cr)500 mg/L,可以达到北京市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标准要求。试验发现采用中间及底部分段进气时,可有效提高臭氧催化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
扈庆  李显芳 《广东化工》2012,39(3):135+124-135,124
针对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消毒的现状,分别介绍了紫外线消毒、液氯消毒和二氧化氯消毒工艺的原理、优点和缺点,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以指导相关人员合理选择消毒工艺,提高污水消毒效率。  相似文献   

12.
微电解灭活大肠杆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肠杆菌为对象进行了微电解杀菌效果的实验研究。采用钛和石墨电极材料进行了微电解杀菌性能的比较。结果表明,微电解对于大肠杆菌有明显的灭活效应。杀菌效果根据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杀菌率随着处理时间、外部电压、氯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证明微电解方法应用于中水消毒的可能性及其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3.
饮用水处理中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成  张晓明  高乃云 《净水技术》2006,25(6):3-5,59
对当前饮用水处理中消毒工艺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文中首先介绍了顺次消毒工艺和氧化剂机械混合消毒剂消毒技术两种较新的消毒工艺,并对各消毒剂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对消毒工艺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污水厂出水排放标准日益提高,对排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现场电解制次氯酸钠发生系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环境友好型氯消毒技术,能够有效杀灭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粪大肠杆菌。因原水水质不同,次氯酸钠的杀菌效果会有差异。次氯酸钠对原水中的氨氮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是有可能氧化原水中残留的有机氮,从而使得氨氮含量重新升高。现场连续投加试验中,反应池次氯酸钠浓度为1.2mg/L,出水中的粪大肠菌群始终稳定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的要求,且其他水质指标(如氨氮、COD等)良好。  相似文献   

15.
TCCA控释片剂的制备及其水消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氯异氰尿酸(TCCA)和微晶蜡为原料制备了新型的水处理消毒剂——TCCA控释片剂,并考察了它在水中的释放特性和消毒效果,结果表明:TCCA控释片剂作为水处理消毒剂在水中具有药剂释放速度缓慢、长效消毒的特点,是一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水处理消毒剂。  相似文献   

16.
饮用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飞  舒海民 《净水技术》2006,25(1):34-38
自Rook首次报道饮用水中存在三氯甲烷,有关氯化消毒副产物(CDBPs)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介绍了CDBPs的研究进展,包括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浓度水平、健康风险及控制技术。指出除天然有机化合物外.应关注水源水中的有毒有害有机物在氯化消毒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以大肠杆菌为实验菌种,研究了壳聚糖的浓度、脱乙酰化度、分子量不同因素条件下在水处理中的杀菌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壳聚糖的杀菌机理。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随着浓度和脱乙酰化度的提高,杀菌作用增强;随分子量的增加,杀菌作用出现先增强而后略有减弱的趋势。在同一脱乙酰化度下,当浓度为1.5mg/mL,分子量为10000,壳聚糖的杀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8.
饮用水的消毒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晓莉 《广东化工》2003,30(5):53-54,35
本文论述了目前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技术及它们的特点,并讨论了消毒技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该文叙述了水环境中病原体的分布和危害,介绍了水体消毒中所采用的物理与化学消毒方法,通过优势和缺点的对比,分析微波紫外消毒技术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微波紫外消毒技术由于具有灯管寿命长、不投加化学药剂、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将成为未来水体消毒中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