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 按旧俗以清明前一天(也有说在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由于这一节庆与历史上发生的几个事件有关,使它受到历代官府和民间的普遍重视,并成为我国古代较为有影响的月令节庆之一。 关于寒食的起源说法不一,最早可以上溯至西周时期。《周  相似文献   

2.
寒食节曾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寒食断火也曾是非常普遍的习俗,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寒食节来源于远古的玄鸟降生神话与禁火习俗,人们在寒食节时吃的鸡蛋、蒸燕等食品就是玄鸟降生神话的遗留。随着社会的变迁,寒食的食俗也融入了其他的传说。寒食吃青团、青饼、青精饭及乌米饭则是缘于五行说的青色崇拜;介子推的传说在食俗中也有反应。  相似文献   

3.
凯特·米莱特在其颇有影响的<性政治>一书中专论了大卫·劳伦斯,把其定位为一个患有厌女症的作家.<儿子与情人>、<卖票>等著作确实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可信度.劳伦斯其人是否真是厌女症患者,不仅是关乎他个人的事情,更是关乎人们对他的艺术和思想的理解的重要议题.文章从他的生平记录出发,试图运用新批评的批评方法,借助对<儿子与情人>和<卖票>中的人物性格的分析,并运用叙事学原理澄清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4.
汉长安"斗城"之说由来已久,体现了中国古代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挖掘中国古代"斗为帝车"观念之内涵,分析未央宫与长乐宫的空间关联,推测汉长安斗城说可能与萧何营建未央宫时附会"斗为帝车"的社会文化有关,揭示出汉长安象天法地的一种可能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说文·金部>为材料,从文字学、训诂学的角度,分析"金"部字与中国古代冶金、农业、军事以及其它古代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并揭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雕 卵"考     
出于<管子>一书的"雕卵"一直被饮食文化界的许多人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雕刻食品,但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结论.无论是从工具、用途、操作的可能性,还是从前人的记述来看,"雕卵"更可能是画卵.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的水患母题神话故事表现了原始人类在自然灾害中的生存抗争愿望和精神,反映了原始先民对自身及万物起源的思索.以东北满足民间故事<女真定水><白云格格>为例,分析了水患母题神话故事相通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文如其人",但究竟是"文如其人"还是"文不如其人",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元好问以潘岳<闲居赋>举例,指出其文品与人品相悖,诗人之高情不容伪饰.人品构成有其多面性和变动性.分析了潘岳"拜路尘"的原因和创作<闲居赋>的背景,认为元好问的说法有片面性,指出应该全面而客观地看待这个人物.  相似文献   

9.
本次的采访嘉宾是博士生导师郑岩教授,现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汉唐美术.个人著作有<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中国表情>,与人合著有<山东佛教史迹>、<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庵上坊>,并主持翻译<礼仪中的美术>,合译<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本刊记者徐胭胭就美术考古的学科建构、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与郑岩教授展开讨论,试图分享一个学者的成长经验,带给大家一些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葛兰西等代表人物开始,到法兰克福学派,一直非常重视实践的主体性,他们大都倾向对实践的主体性作本体论解释.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一书中,强调"实践优先性".葛兰西的<狱中札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一元论",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哲学.这种实践本体论思想对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部"博极群书,独创新见"的诗话作品,<扪虱新话>自问世之后就很少得到主流社会的普遍认同,最终不得不消失于当时诸如<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等主流类书当中,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因而探究<扪虱新话>不为当时社会所容的原因,将有助于认识陈善的为人以及<扪虱新话>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文中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尝试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古代奥运会的起源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大多围绕两种起源说展开。透过这些神话,我们发现古代奥运会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已经存在,而且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最初的奥运会是纪念死去的英雄的一种方式,也是伴随献祭、宴饮、唱颂歌等活动的一种敬神仪式,同时又与周期性王位更迭有关。  相似文献   

14.
试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主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主要内容.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晓勤在<永州方言研究>一书中遇到"有音无字"的古语词时按惯例用方框"□"代替.经过考证,补释了其中能够写出本字的古语词,并补充和考释了另一些古语词的本字.  相似文献   

16.
郑岩 《饰》2008,(2)
本次讲座简要介绍了郑岩和王悦进合作的<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一书的主要内容.该书以山东安丘庵上清道光九年(1829年)石牌坊为例,阐述了作者对于艺术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新思考.在牌坊建成以来的170多年间,围绕着这座牌坊,产生了口述、文字和图像等不同形式的"话语",这些不同的"话语"互为因果,其形式彼此转换,使得原来的艺术作品不断获得新的解读和新的意义,从而构成了一种围绕着作品展开的复杂历史.  相似文献   

17.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在明清时期<西游记>评点传播中处于独特的位置.它秉承了明末和清初<西游记>评点本的评点思维模式,以时代通行的哲学观点来评点<西游记>.但<新说西游记>不是以明代盛行的心学来评点,而是以朱注<大学>诠释<西游记>.这也是清代王学衰落、朱学占据上风在小说评点中的一个表现.它的出现既昭示着清代<西游记>批评传播的另一走向,也强化了清代<西游记>非文学化评点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认为元曲的特点在于"自然",孔子认为<诗经>的特点在于"无邪".元曲与<诗经>相距将近两千年,但是从元曲"自然"这一属性中可以透视其对"无邪"的契合,这是元代作家对<诗经>作家那种真情的回归的结果.文章以现代心理学中主动遗忘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元代作家真情回归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并以此说明元代作家对<诗经>作家之真情回归的心理学因素.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高职高专学习者的需求现状,提出职业英语应该有若干套符合该层次学习者的教材.<实用交际英语>是以国外 ELT语言课程大纲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与需求分析为依据编写的新教材,借鉴了现代语言学权威理论和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对语言认知和课堂教学规律作了进一步探索.<实用交际英语>教材编写体现了新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在教材的设计和编排上打破传统的先学课文后训练语言的模式,以"说听"导入,强调学生输入与输出能力均衡发展,重点体现产出技能的培养,突出了实用性和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统计与对比发现,<桃源图>题材画作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地区曾广泛盛行.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主要探讨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地区,以文微明为核心的江南文人圈对<桃源图>题材绘画的创作、欣赏等活动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原因.这一题材的绘画具备三个核心视觉要素:山洞、渔人、水泽田地.这三个视觉要素在文本上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呼应,在思想上带有隐居避世的含义,在实景上又与江南水乡的风物景致相一致.以文微明为代表的屡试不中、仕途坎坷的江南失意文人屡屡欣赏、题咏、创作<桃源图>题材绘画.失意文人借由对<桃源图>这一带有隐居色彩的绘画题材的创作与欣赏,发自身科举受挫、抱负难展的内心情绪,将其所处的江南水乡视为隐居避世的"桃花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