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建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主要围绕着对弗兰姆普顿《建构文化研究》一书的内容和观点的介绍。自2009年第2期开始,《时代建筑》杂志"建筑历史与理论"栏目持续三年系统翻译、介绍了多篇重要的"建构"文献。在此基础上,《时代建筑》于2011年11月初组织了题为"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的国际研讨会,邀请美国、澳大利亚、瑞士和日本的建筑理论家以及相  相似文献   

2.
王凯  王颖 《建筑师》2009,(1):92-95
本文借鉴后殖民批评的相关理论.以20世纪中国建筑界对”现代建筑”和“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引入为例,探讨了在跨文化研究中翻译的非透明性,指出学术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语际的实践活动,希望能够对跨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角度和认识视野。  相似文献   

3.
导读 阿尔伯托·佩雷兹-戈麦兹(Alberto Perez Gomez)教授及其夫人耗近10年的精力于1997年完成了巨著,建筑再现与透视铰链(Architecturo/Repmsenta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Hinge)》,话题深入于建筑图像与再现(representation),特别是从建筑内部讨论关于17~20世纪的透视图的历史和理论,终极目的在于探索建筑再现作为诗意的翻译而非平凡的抄写。  相似文献   

4.
网上热点     
刘士兴 《时代建筑》2002,(4):111-111
从“T+A”找寻“网络上建筑精英”而引申出“网络与媒体”的讨论,到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对建筑与城市话题的日益关注,再到建筑杂志编辑会议的召开与报道,论坛上对网络、媒体与建筑相关系的讨论逐渐增多。在上期杂志的本栏目里,我们推荐了“2002年纯粹话题之三:建筑与媒体”。介绍了该话题所涉及到的“问题的界定、理解和注释”;而近期来,论坛上一系列相关热点话题的推出,使得“网络、建筑与媒体”这一命题更加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究竟由谁来进行这样的研究?对这个话题的哪些方面选择怎么样的视角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最终会取得多大的进展和影响?尽管短期内还很难就上述诸多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这些话题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可喜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一封信     
《世界建筑》2014,(8):16-17
《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 本期《世界建筑》暂时离开建筑作品,聚焦于对建筑作品的考量、检讨和诠释——建筑评论。 系统化的文艺评论(或按多数学者所认为的更准确译法:文艺批评)可以认为是一种西方的建构。在整个西方文明史中,它一直伴随文艺的发展而存在,从古希膳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现当代,未曾间断。其中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线索是批评与理论之间的持续纠葛以及批评者与理论建构者之间不停的角色变幻。  相似文献   

6.
布正伟 《建筑创作》2006,(7):i0023-i0024
每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话语,都会有一个中心词:20世纪50年代是“形式与内容”,60年代是“建筑美学与建筑风格”.70年代是“设计革命化”,80、90年代是“个性、创新”,90年代末至今是“特色、标志性”,在设计舞台上跌跌撞撞地走过了40多年后,我确实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大变迁,但同时也悟出了一个基本道理:绕来绕去,我们并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回到人类建筑活动的“出发点”上来。尽管当今要考虑的因素(问题)要广泛、深远得多,也尽管当今我们的价值取向因历史和现状的千差万别而各有不同,但是终归还是需要我们在一定的“规则”下,去“玩”各种建筑因素(即影响建筑的各类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最佳组合”与“系统整合”的这类“游戏”。  相似文献   

7.
作为"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会议的开场发言,文章从建筑史学的角度阐述了建构的话语与建造的诗学的关系,并呼吁建立一种面向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遗产和当代实践的中国建筑的建构话语。  相似文献   

8.
自维特鲁威(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的《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以来,与建筑理论一样.建筑批评经历了从历史批评、艺术批评到智性批评.又进入哲学和文化批评的阶段。建筑批评与建筑的历史演变十分密切.建筑批评反映了建筑的这种演变,尤其是反映重大的历史变化。20世纪的建筑经历了十分重大的转型.尤其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和变化。随着建筑的发展,这个时期以来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  相似文献   

9.
承陆元鼎先生盛情相邀,1993年,我参加了“中国传统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华中建筑》1993年第4期发表了以陆先生和本刊记者署名的《深化民居研究,推进我国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ICCTH’93)纪略》一文,文章的主旨重在“我国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可见我现在所要表述的观点是当年陆先生所同意的观点的继续。历史的追溯我想先追溯一下民居研究的历史,就我手头的资料,作了一点民居研究专著(或专论集)成果的粗略统计(见附1)。根据这个统计,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看法。1、近现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设信息》2014,(18):65-65
(本刊记者 陈桂龙)在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支持下,“国际绿色建筑大会”组委会与能源世界一中国建筑节能网精心策划的“中国绿色建筑影响力企业榜”栏目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11.
焦洋 《建筑师》2014,(5):32-43
本文着力于对爱德华·塞克勒的《结构,建造,建构》一文进行详细地分析解读,在此基础上,尝试就"结构"、"建造"、"建构"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做出新的阐发,进而通过对该文中与中国古代建筑相关的内容展开讨论,将中国古而有之的对于"营造"的认识引入到上述三个概念组成的关系链条中,以期实现"建构"概念与中国本土观念"营造"之间的有效对接与互动。  相似文献   

12.
Garage + Workshop explores issues of tectonics and transparency through the inventive juxtaposition of common building materials. Translucent polycarbonate panels reveal the physicality of light, construction, and imagery in what appears to be an otherwise straightforward utilitaria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Garage + Workshop explores issues of tectonics and transparency through the inventive juxtaposition of common building materials. Translucent polycarbonate panels reveal the physicality of light, construction, and imagery in what appears to be an otherwise straightforward utilitaria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4.
体验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果单从一般意义来看,建构即是在建筑中将各种材料以符合某种建造逻辑的方式进行组合,而我们所理解的建构则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对营造逻辑适宜的表现。本文首先通过辨析建构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差异,提出建构的基本含义,明确地方文化在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学校宿舍楼设计中实践应用的阐述,进一步加深对建构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何海鹰  韦慧 《山西建筑》2012,38(13):188-190
阐述了施工可靠度和结构可靠度的基本概念,确定了JC法用于桥梁施工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方法。以装配式简支梁桥可靠性评估为例,给出了具体方法和过程,通过Matlab软件计算施工可靠指标,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对施工控制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顾大庆 《新建筑》2011,(4):10-14
以笔者个人经验为线索,分三个阶段来梳理设计教学中的建造概念,即从绘图到制作,从制作到搭建,从搭建到建构,这种描述大致能够反映我国建筑教育在1980年代以后建造教学研究和探索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回顾在本科教学中利用非课堂教学传授“建构”理念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建构”设计知识传授的新方法和有效途径;该方法不仅可以迅速建立起“建构”的认识模型,而且对于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材料、结构、形式营造、操作能力——的综合运用有直接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邹青 《华中建筑》2012,(12):176-181
在木材施作、构造系统、节点和营造工艺等方面,新型木建筑均已突破了传统木建筑的技术和审美局限,蕴含着设计美学、结构功能和材料复合的巨大潜力。该文以建造表现为切入点,探讨木材料构造与形式表现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从构造表现角度对木构建筑涉及的技术与美学观念进行分析,提出对基于木材料特定属性的构造形式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朱美军  杨文晋 《山西建筑》2011,37(4):244-245
针对局限性场地桩基施工在城市中越来越突出的现象,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阐述运用全局性思想、建立健全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并通过技术创新的管理理念来保证桩基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李梅  朱建达 《华中建筑》2010,28(9):49-52
网络产业园的理念核心是"创新",包括自然"网络",人文"网络",创意"网络"和和谐"网络"。规划设计以道路网络做载体,通过建筑实体围合呈螺旋格局来营造结构网络;以水的流动和张力形态表达各个功能组团围绕核心旋转的动态的空间网络特征;结合生态理念构建景观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