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DIL805A淬火变形膨胀仪对新型Cr3型热作模具钢4Cr3Mo2V进行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和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试验,研究了冷却速度对相变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绘制了Cr3钢的CCT曲线和TTT曲线,并与Cr5型4Cr5Mo2V钢的CCT曲线和TTT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r3钢的Ms=320℃,Ac1=795℃,Accm=895℃。当Cr3钢以不同速度连续冷却时,分别出现了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与Cr5钢相比,Cr3钢的CCT曲线左移,淬透性降低。Cr3钢的TTT曲线呈“双C型”,贝氏体转变区的温度范围在320~410℃,珠光体转变区的温度范围在650~750℃,“鼻尖”温度出现在715℃左右,珠光体转变结束所需时间为17 882 s。  相似文献   

2.
石油化工主轴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承受较大冲击和交变载荷的作用,要求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4Cr16Mo材料具有较高硬度、耐磨性及耐冲击性,能够满足使用中的性能要求;但塑性较差,变形抗力大,锻造温度范围较窄,锻造工艺存在较大难度。本文通过生产跟踪,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确定锻造温度范围为800~1150℃,低温段缓慢加热;锻造时采用上平、下V砧,严格控制压下量,高温时采用分散小变形,并严格执行锻后退火及性能热处理,大大减少了主轴开裂,在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显微组织表征和硬度测试研究了0Cr16Ni5Mo1马氏体不锈钢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和显微组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0Cr16Ni5Mo1马氏体不锈钢在1100 ℃×60 min奥氏体化条件下,以0.5~100 ℃/s的速度冷却时仅发生马氏体转变,马氏体相变的开始温度(Ms)约为212 ℃,结束温度(Mf)约为25.3 ℃,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硬度约为371 HV。冷却速率的变化对相变温度、室温组织和硬度无显著影响。采用K-M方程描述马氏体相变过程,其相变动力学参数α约为0.0317。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膨胀相变仪测定了新型热作模具钢4Cr3Mo2Si1V的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研究了其在不同淬火、回火工艺下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4Cr3Mo2Si1V钢的珠光体与贝氏体的临界冷速分别为0.03 ℃·s-1和0.8 ℃·s-1。经淬火试验,发现该钢种在1030 ℃和1060 ℃油淬后具有较高的硬度,且晶粒未发生明显长大。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其硬度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在500 ℃回火时由于第二相粒子大量析出,析出强化作用增强,促使二次硬化现象产生,硬度达到峰值,约57 HRC。经过多组工艺对比后,发现1030 ℃淬火和600 ℃回火后的平均冲击吸收能量达到最大值,为265 J,且硬度值仍保持在52 HRC,故最终选定1030 ℃×30 min油淬+600 ℃×2 h回火两次作为4Cr3Mo2Si1V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5.
通过车削试验、浸泡试验和极化曲线,以及高温热模拟试验研究了铜对4Cr16Mo不锈模具钢切削性能、耐腐蚀性能以及锻造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铜元素显著提高了4Cr16Mo钢的切削性能,同时其耐腐蚀性能也有所提高,但会降低钢的锻造性能.通过热模拟试验确定了含铜4Cr16Mo不锈钢的合理锻造参数.  相似文献   

6.
通过车削试验、浸泡试验和极化曲线,以及高温热模拟试验研究了铜对4Cr16Mo不锈模具钢切削性能、耐腐蚀性能以及锻造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铜元素显著提高了4Cr16Mo钢的切削性能,同时其耐腐蚀性能也有所提高,但会降低钢的锻造性能。通过热模拟试验确定了含铜4Cr16Mo不锈钢的合理锻造参数。  相似文献   

7.
采用静态CCT(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曲线结合温度场有限元数值计算的方法,对12Cr2Mo1R特厚板正火加速冷却后贝氏体组织形成进行控制。由静态CCT曲线和显微组织确定形成贝氏体组织最小冷却速率(临界冷却速度),冷却速度大于临界冷却速率时,获得贝氏体组织。由于特厚板心部是获得贝氏体最为困难的部位,因此对心部贝氏体组织形成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研究特厚板表面冷却强度对心部冷却速率的影响,进而控制中心冷却速率并获得贝氏体组织。结果表明,贝氏体组织形成的临界冷却速度约为1℃/s;冷却速率与钢板表面冷却强度呈指数关系;板厚超过180 mm时临界冷却强度急剧增加,心部很难获得贝氏体组织,且组织均匀性变差。  相似文献   

8.
在Gleeble-3800热模拟机上测定了20Cr1Mo1V钢以不同冷却速度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动态CCT曲线)。根据测得的CCT曲线,分析以不同冷却速度连续转变时的组织转变;阐明冷却速度与组织的演变以及硬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为10~25℃/s时,获得贝氏体;动态CCT曲线的测定为生产实践和新工艺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950~1150℃、应变速率为0.1~10 s-1,最大变形量为50%的条件下对15Cr16Ni2MoN钢进行了单道次热压缩试验。根据应变硬化速率θ-应力σ曲线的拐点以及-dθ/dσ-σ曲线计算得到临界动态再结晶(DRX)的临界应力σc与温度T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应变速率(1和10 s-1)下观察到较为稳定的流动行为,在低应变速率0.1 s-1时,DRX程度更充分并显著改变了真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趋势。DRX发生需要的临界应力σc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应变速率的增加逐渐提升。基于Arrhenius模型预测了合金钢的组织演化规律,绘制了在不同应变量下的热加工图,确定最佳热加工区间为变形温度为1030~1070℃,应变速率为0.10~0.22 s-1,并通过金相显微组织观察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炉→LF→VOD工艺,并采用合适的浇注速度,严格控制出钢温度,氩气保护浇注等措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0Cr13Ni4Mo不锈钢。  相似文献   

11.
用模拟热机械加工(TMP)和在线加速冷却过程(OLAC),以及热膨胀测量和观察金相组织的方法,研究了一种超低碳微合金化钢形变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特征,测出了该钢在810℃形变奥氏体的CCT曲线。  相似文献   

12.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及DT-1000膨胀仪测定SPHC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观察了不同变形及冷却工艺条件下的金相组织。结果表明,SPHC钢的金相组织由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组成,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其晶粒细化,强度提高。变形条件下的相变开始温度和终了温度大于未变形条件下的,并且其晶粒直径比未变形条件下的小1μm左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硅含量和少量钼对中碳Mn-B贝氏体钢连续转变动力学(CCT曲线)的影响,发现随钢中硅含量的增加,C曲线的高温转变部分向左移动,并使转变温度升高,而中温贝氏体转变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推迟了贝氏体转变,少量钼能有效地推迟珠光体转变,使获得贝氏体组织的冷速范围增大  相似文献   

14.
检测了两种成分的9-12% Cr马氏体耐热钢的升温曲线、不同冷却速度下的冷却曲线、金相组织和维氏硬度,得出了两种钢的CCT曲线,并分析了二者的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5.
在Gleeble-1500热/力模拟机上采用热分析法和热膨胀法测试内磁屏蔽钢在不同试验工艺参数下的相变点,分析不同试验工艺参数对其影响并建立3种试验工艺下的CCT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形变促进铁索体转变,使得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左移;同一冷却速率下动态Ar3f比静态Ar3f高,通过降低终轧温度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Mo对09CuPCrNi耐候钢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测定了09CuPCrNi耐候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图(CCT曲线),并对不同冷速下的组织进行了观察。与传统09CuPCrNi耐候钢的CCT曲线相比,加入0.33%(质量分数,下同)的Mo后,贝氏体转变区与铁素体转变区部分分离;加入0.41%的Mo后,贝氏体转变区与铁素体转变区完全分离,同时珠光体转变区与铁素体转变区也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17.
采用热膨胀仪测定了C-Mn-Al系TRIP钢在不同冷速下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并运用Thermo-Calc软件,进行了C-Mn-Al系TRIP钢相变的理论计算。结合金相组织观察,研究了其连续冷却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结果表明,当冷速0.5℃/s时,组织由许多多边形先共析铁素体、少量珠光体和无碳化物贝氏体组成;冷速5℃/s时,组织为铁素体和贝氏体;冷速10℃/s时,开始出现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