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东露天矿二采区采区合理宽度及过渡转向方式,通过对剥采比、高差运距及未来生产能力等多方面论证,提出了首采区北部划分2个采区的结论,通过对直角、扇形转向方案的技术对比,对传统扇形转向方式进行了优化研究,最终提出了"L"型扇形转向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二、三采区之间合理开采过渡,伊敏露天矿采取西帮转向动轴的采区转向扇形推进方式进行生产接续。针对伊敏采区、半连续胶带系统、排土场实践过程中的扇形转向优化布置进行经验总结,以对日后转向工作存在难题进行总结与预判。  相似文献   

3.
基于胜利一号露天矿采区扇形转向,对采区转向位置进行了优化;结合扇形转向过程中工作线长度的变化和各部分的推进强度,确定有效工作线长度;根据采区转向期工作线变化规律,将转向过程分为4个阶段,工作线长度主要由扇形转向过渡位置确定,且分别涉及首采区和二采区;通过核算维持年产量28.00 Mt条件下,首采区和二采区不同工作线长度...  相似文献   

4.
《露天采矿技术》2016,(4):26-28
结合伊敏露天矿生产实际,将露天矿采区扇形转向分成3个节点和2个过程,阐述了采区扇形转向对采掘、排土和生产接续的影响,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煤炭工程》2021,53(9)
为探索胜利一号露天煤矿最优的采区过渡方式,以胜利一号露天煤矿生产现状为前提,结合经典模型公式确定了各采区合理的工作线长度,并依据露天矿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提出了3种采区过渡方案。方案研究过程中,通过模拟转向过渡开采过程的4个典型时期工程位置,从内排时间、外排量、二次剥离量等因素导致的生产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综合分析确定扇形转向为最优,能够在保证产量接续的同时最大化释放内排空间,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吊斗铲无运输倒堆工艺在条件适宜的矿区优势十分明显,但也存在吊斗铲采区转向问题。探讨了吊斗铲扇形转向时技术参数的确定方法,利用模型确定特定露天矿合适的转向初始位置及其相关参数,在给定某一转向初始位置时能够实现扇形转向。  相似文献   

7.
以河曲露天煤矿首采区转向二采区开采现状为基础,基于扇形转向过渡方式并分6阶段分别研究了各阶段可排弃量、剥离量、原煤量、剥采比、平均水平剥离运距,分析得出扇形转向有开采工艺适应性高、转向期间的外排量少、剥离物料平均水平剥离运距较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露天矿采区转向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露天矿采区转向方式的选择关系到转向期间和转向后采区开拓运输系统布置、生产剥采比等指标,直接影响到露天矿的经济效益。研究了影响采区转向的主要指标,建立了采区转向的层次分析模型,并以安太堡露天矿采区转向为实例,验证了此方法的的正确性和实用性,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结论对类似矿山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霍林河北露天煤矿开采条件和开发现状,针对露天煤矿实际生产中相邻采区转向过渡、采区间煤柱回采、内排土场空间紧张等难题;分析了采场-内排土场复合边坡稳定性,采用内排压脚、随采随排、及时压帮的方式解决内排土场滑坡区域带来的边坡安全隐患问题,确定了采区间煤柱区域最终开采形态和开采方式,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详细规划了采区转向过渡时期的采剥工程计划,优化内排土场排弃空间,避免发生外排占地,为露天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针对胜利一号露天矿首采区向二采区过渡的问题,提出了“L”缓帮过渡、扇形过渡及重新拉沟3种采区过渡方案,将此3种过渡方式又划分为“连续式”和“间断式”2种过渡类型,并对“连续式”过渡类型中“L”型转向和扇形转向2种采区转向方案的演化过程和经性济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胜利一号露天煤矿采用采区扇形转向方案为最优采区过渡方案,此方案无需增加额外排土空间,生产过渡顺畅,生产规模稳定,可为矿山生产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伊敏露天矿自2010年起开始组织实行采区扇形转向,经过4年的变更转向,宏观布局总体形势成熟,期间在理论技术指导与现场实践经验总结下,扇形转向在现场工作面推进度与理论设计高度吻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排土场生产现场宏观角度探析转向期间各项技术参数的成功衍化。  相似文献   

12.
倾斜煤层露天矿在开采境界确定的前提下,采区划分与内排时间存在着约束关系。露天矿是否提前内排,直接影响到露天煤矿剥离运距、外排土场的占地面积、外排运距、运量及环保要求,进而影响露天煤矿的经济效益。以某倾斜煤层露天矿为例,分析采区划分与内排之间的约束因素,对优化倾斜煤层露天矿采区划分的求解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伊敏露天矿正处于二采区向三采区扇形转向过渡期间的关键时期,对转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性、前瞻性的分析与研究,提出通过改变转向方式、改变半连续采煤系统推进角度、调整采矿分层关系等措施,充分增加半连续采煤工艺系统有效工作线长度,形成合理可行的采区转向工程实施方案,保证半连续采煤工艺系统扇形转向期间年度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4.
《煤矿安全》2013,(12):172-175
根据黑岱沟露天矿采区转向期间生产要求,通过对现有生产能力进行核算,提出了保证产能接续和设备效率发挥的建议。通过黑岱沟露天矿各环节能力核算,确定矿自营采煤能力32.73 Mt/a,满足生产要求;剥离能力133.00 Mm3/a,可满足转向期间首采区靠帮和二采区配剥要求。进入二采区开采后剥采比显著增大,建议充分利用设备更新阶段的生产能力叠加效应和增加外委工程量,满足初期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安家岭露天矿特殊地质条件下的转向问题,归纳了露天矿采区转向方式的基本类型,分析了各种转向方式的特点,并结合实际分析了影响露天矿转向方式选取的因素。针对安家岭露天矿具体情况,选取了7个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理想解法对转向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结论采用L型转向方案最合理,为现场工程设计与生产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东露天矿的排土场主要是西露天矿坑,其深度达480 m,排土作业需要自下而上逐渐形成排土台阶,这样就需要将东露天矿的剥离物从东露天矿坑内运输到地表,再从地表将剥离物反向运输至西露天矿坑下部进行排土。通过对西露天矿内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研究,合理的对排土场进行排土,保证排土场边坡的稳定,为我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摘 要:分析了平坦地形、近水平、缓倾斜赋存的大型露天煤矿分区开采时相邻条区间的直角缓帮、扇形、重新拉沟三种转向方式及其特点,推荐优先采用扇形转向方式进行条区间的过渡。当采用重新拉沟方式转向时,反向重新拉沟方式优于同向重新拉沟,并对一定工作帮坡角、采深、工作线长度条件下两种不同的拉沟位置产生的重复剥离量、内排空间、基建工程量等进行了计算。关键词:露天煤矿,相邻条区,转向方式。  相似文献   

18.
安太堡露天煤矿采区转向过渡若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安太堡露天矿三个采区两次转向过渡期间开拓运输系统优化的若干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分区开采转向过渡期间,应根据内排土场可利用排弃空间的容量和位置,为不同区段的剥离物寻找最佳的运输通路;为减小运距,可适当加快采区局部工作帮的推进,使其提前靠帮,并在该处建立新的排土区域。按照这些原则,安太堡露天矿实施的搭桥方案、反向高段内排方案及“树枝形”运输系统等措施,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介绍了高段排土在快速形成内排土场的重要作用,从高段排土场形成、运输系统优化和安全保障措施几个方面介绍了东露天矿内排土场形成的方法和措施,分析了内排土场的形成在增加内排空间及节能降耗方面的作用。通过东露天矿快速形成内排土场方案的实施,直接节约生产成本约3 000万元,证明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黑岱沟露天煤矿已进入了采区转向的关键时期,在抛掷爆破-拉斗铲倒堆这种新工艺以及煤炭生产不间断的情况下,通过对连续留沟缓帮和连续扇形推进2种转向方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露天矿更加高效、合理地完成转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