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混相气水交替注入已在世界上很多油田实施,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数值模拟来研究速度、重力、段塞尺寸、非均质性对气水交替的影响。但是关于气水交替驱油效率的实验室研究还没有见到文献报道。本文报道了在玻璃珠人造岩心的模型上进行了一系列气水交替驱替试验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1)研究一次接触混相气水交替注入法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2)阐明驱替过程的驱油机理;(3)为有效开展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基准数据系列。研究中使用玻璃珠人造岩心而不用岩心是为了使我们首次直观地观察每个气水交替试验过程中流体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的间接混相气水交替驱油试验是按气水比分别为1:1、4:1、1:4进行的。在一定的流速范围内完成这些试验以研究毛管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并把它们的驱替动态与水驱和简单的混相驱试验相比较。结果表明:驱油效率是速度和气水比的函数,还发现模拟用油-水和溶剂-水相对渗透率是不同的,尽管事实上油和溶剂是一次接触混相。如果这一结论对油藏流体成立的话,则清楚地表明一次接触混相将影响气水交替驱油效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弱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驱替机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室内微观驱替实验装置,采用透明的单层油砂充填模型研究了弱凝胶驱和后续水驱过程中不同时刻各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微观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弱凝胶沿原先被水占据的大孔道流动,并且可以通过变形被挤入窄小孔喉,在弱凝胶的前沿存在稳定的水胶界面。在后续注水过程中,存在于大孔道的弱凝胶迫使后续注入水改向进入未被注入水波及的小孔隙,驱替的残余油滴聚集并形成油墙。弱凝胶的流体改向作用是提高微观波及效率和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弱凝胶的粘弹作用有利于在油藏深部进行深度调剖。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油藏中存在大量的盲端孔隙,其中赋存的原油通常难以被水驱启动,成为水驱残余油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立玻璃刻蚀微观盲端孔隙模型,饱和油后开展室内实验模拟水驱、CO2非混相驱和CO2混相驱等开发过程,利用微观可视系统观测盲端孔隙中残余油在各种驱替方式下的启动特征。实验结果显示,水驱仅可以进入盲端孔隙较浅的区域,难以启动残余油;CO2非混相驱可深入盲端孔隙,部分残余油被启动,并沿内壁流出,进入主通道;CO2混相驱则可以驱替盲端孔隙深部的残余油,且随着CO2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增大,基本可以将盲端孔隙中的原油驱替干净。分析认为,水驱仅依靠压力变化及流体弹性启动极少量的盲端孔隙残余油,而超临界CO2则可以不停地与残余油发生组分交换,通过流体间的传质作用进入盲端孔隙,从而启动大量残余油。因此,超临界CO2不仅对常规驱替介质波及的可流动孔隙具有较高的驱油效率,还可以启动盲端孔隙中的残余油,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水气交替注入(WAG)方法的兴趣与日俱增。水气交替注入最初的目的是提高注气过程中的波及体积。在最近的一些应用中,产出的烃气已经被回注到注水井中,目的是提高原油采收率和保持压力。用水气交替注入开采原油属于未波及面的接触,尤其是通过把气分离到顶部或把水聚集到底部来开采“阁楼”油或“地窖”油。由于气驱后的残余油通常少于水驱后的残余油,且“三相”区域可获得较低的残余油饱和度,因此水气交替注入具有增加微观驱替效率的潜力。这样,水气交替注入就可以通过结合更好的流度控制、接触未波及层并通过改善微观驱替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本项研究是对水气交替注入油田经验的一;欠回顾,文献包括了从1957年在加拿大第一;欠报道水气交替注入到今天来自北海的新经验。共评论了60个油田。既包括了陆上项目也包括了海上项目,既有烃气也有非烃气水气交替注入。井距差异很大,陆上项目通常使用密井网,海上项目的井距大约为1000米。这次油田回顾得出了一个共同的趋势,即成功的注入可增加原油采收率5.10%。极少有油田试验不成功的报道,但经常发生操作问题。尽管注入和生产问题一般不会对水气交替注入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但特别需要注意注入相(水或气)的突破。对水气交替注入法提高原油采收率受岩石类型、注入方案、混相/非混相气和井距的景;响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部分油组采出程度已经接近或超过已有探井实测驱油效率,在现有驱油效率认识下,油藏可挖潜潜力较小,需进一步开展涠洲组油藏高倍水驱下驱油效率研究。针对上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注入量为200 PV下的岩心水驱油实验;设计制作了微观可视化水驱油模型,直观描述高倍水驱油过程及残余油的分布规律;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开展岩心在线驱替实验,量化大、中、小等不同尺度孔隙中的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长岩心驱油效率可达73.2%,远超原有认识下的驱油效率;当并联长岩心渗透率级差较大时,首次提出在高、低渗透岩心进口端存在伯努利效应;微观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沿着中、高渗透通道快速突破,模型无水采出程度仅为18.6%,200 PV水驱后,低渗透区原油得到有效启动;核磁共振在线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中孔隙对驱油效率的贡献最大,达45.63%。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溶液在驱油过程中对盲端类残余油的弹性作用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从微观驱油实验出发,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定量分析了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在驱油过程中对残余油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油湿盲端,随着聚合物溶液弹性的增加,盲端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提高.对于水湿“盲端”,聚合物溶液不能提高不可动残余油的驱替效率.如果“盲端”处的残余油为可动油,或有其他油滴流入“盲端”与残余油聚并,即可形成较大的可动油滴,用粘弹性流体驱替,可使“盲端”处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对仿真类孔隙介质,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均可提高微观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7.
气驱起泡剂综合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2种起泡剂的发泡性、稳定性、抗盐性、抗温性、抗油性等静态性能进行了测试评价,并优选了起泡剂的最佳使用浓度。然后,针对氮气/水交替注入和氮气/起泡剂水溶液交替注入2种方式,在岩心中对起泡剂的发泡能力及封堵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最后,从改善驱油效率的角度对起泡剂进行了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认为,B号起泡剂溶液在岩心中的封堵能力大于A号起泡剂溶液。B号起泡剂溶液与氮气交替注入的方式在岩心产生的阻力因子呈波浪增加这一特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气水交替过程中注入能力降低的问题,对改善油藏的注入能力是有利的。从驱油效率看,B号起泡剂比A号起泡剂提高原油采收率幅度更大,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幅度更大,更适合该油藏的气驱过程。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藏残余水形成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砂岩微观孔隙模型并模拟实际储层流体条件进行油驱水试验,观察研究了油驱水过程和残余水形成机理,测定了模型渗透率及油驱水入口压力,统计了模型残余水饱和度.并进一步分析了残余水饱和度、油驱水入口压力与渗透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齐40块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可行性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别用人造岩心和人造均质平面模型,在实际油层条件下研究了辽河油田齐40稠油油藏实施水驱及聚合物驱的室内驱油效率及驱替特征。在驱油实验中用核磁共振成象技术研究了稠油油藏水驱和聚合物驱的驱油机理。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稠油油藏在蒸汽吞吐后实施聚合物驱是可行的;聚合物驱主要通过扩大波及范围和增加坟差来提高驱油效率,聚合物驱后仍有大量的残余油滞留在孔隙介质中。  相似文献   

10.
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2储集层属低渗透储集层.采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包括单模型和组合模型)对研究区的水驱油机理及影响水驱油效率的因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逼真、直观地模拟了水驱油过程中流体的渗流特征及残余油分布规律,为该井区及同类型油藏制定合理的注水开发方案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侯吉瑞  陈宇光  吴璇  方舟 《油田化学》2020,37(2):292-296
为从微观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果,采用微观刻蚀仿真模型进行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并与岩心驱替实验驱油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微观驱油实验中,水驱后微观模型中产生6种类型残余油,而聚表剂驱后对盲端残余油的驱替效果不明显;聚表剂的驱油机理主要是通过其增黏作用、黏弹性作用和乳化作用来扩大波及体积,降低渗流阻力",拉""、拽"残余油,将大油滴乳化分散成小油滴,从而将残余油有效驱出;不同浓度的聚表剂在微观模型和岩心驱替实验中的驱油效果基本相符,聚表剂浓度越大,残余油启动能力越高,驱油效果越好。聚表剂质量浓度为2000 mg/L时的驱油效果最好,采收率增幅为19.69%。图27表1参15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长7储层水驱过程中单井产量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复杂等问题,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高温、高压微观模型加持器,对研究区长7储层的真实取样岩心开展微观水驱油渗流实验,通过辅以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了不同孔隙结构类型下的微观水驱油渗流特征,探讨了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参数、黏土矿物、驱替压力和注水体积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储层微观注水驱替特征以网状驱替和树枝状驱替为主,均匀驱替次之,少见蛇状驱替。不同类型驱替特征的驱油效率、残余油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均匀驱替驱油效率最高为48.84%,蛇状驱替驱油效率最低为31.73%;75%的残余油以簇状和油膜状赋存于孔喉内。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动流体参数是比其它物性参数更能准确反映与驱油效率之间关系的参数。研究结果为该区不同类型储层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微观模型研究乳状液驱油机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研究和分析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驱油机理及其特性,结果表明,经过乳状液驱替后,水驱油形成的各类残余油均有减少.乳状液的驱油机理主要有两种:①利用乳状液堵塞大孔喉带产生的分流作用,减少绕流形成残余油的数量;②借助乳状液进入孔隙喉道中产生的挤压、拉、拽作用,有效驱赶分布在边缘及角隅部位的残余油.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乳状液驱替后,驱油效率可提高6%左右.图3表1参13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核磁共振T2谱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岩心的孔喉大小、分布及岩心中流体的分布状态、可动流体含量等信息,是研究孔隙结构及流体分布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而渗流实验是研究储层渗流能力、残余油分布、驱油效率等重要的开发实验。结合油–水两相渗流实验和核磁共振T2谱,用MnCl2溶液(锰水)对岩心进行驱替,发现用锰水驱替后可以较好地屏蔽岩心中水的核磁信号,且锰水驱替相比于锰水浸泡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锰水驱替实验还可以反映出饱和油和残余油的核磁信号,为研究残余油的分布提供一种较为直观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油水相渗曲线测量实验中普遍采用脱气原油作为实验用油,无法模拟实际储层中原油含气,设计实验使用含气高凝油,通过在恒温箱中利用高压活油瓶进行转样来保持原油高温高压条件和原始含气量,利用非稳态法测量得到含气活油高凝油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对曲线的特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气活油相渗曲线与脱气原油相比,油相相对渗透率较高,水相相对渗透率较低,残余油饱和度降低,水驱油效率增加,含水上升变慢;随着实验温度降低,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提高,残余油饱和度显著升高,含水上升快,驱油效率降低;储层渗透率在高温条件下对相渗曲线特征影响较小,但在析蜡温度以下时,低渗储层的残余油饱和度与束缚水饱和度都要明显高于高渗储层,水驱油效果较差,该研究实现了对高凝油油藏相渗曲线的精准刻画。  相似文献   

16.
HH油田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油藏,部分地层伴有裂缝发育,现面临衰竭式开采后注水开采压力高的难题。通过基质单管岩心驱替实验,探究目标地层进行注气开发的可能性,明确何种注入气体及驱替方式具有较好提高采收率效果。通过基质+裂缝双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确定目标地层中微裂缝对提高采收率效果影响。结果表明,CO2较减氧空气是更好的注入气体,CO2/水交替驱替是提高采收率优秀的驱替方式;裂缝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采收率,裂缝+基质双管并联岩心CO2/水交替驱采收率较单管基质岩心降低27.09%。建议选择CO2为注入气体,对基质储层或采取改善非均质性措施的裂缝区域采用CO2/水交替开发,对裂缝性低渗油藏注气开采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油层受水敏伤害时水驱油渗流特征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利用真实的砂岩模型进行了单、双及组合模型3种类型的水驱油实验,比较了有水敏、无水敏伤害时水驱油特征的差别,并对两种条件下的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有水敏伤害的注入水驱油与无水敏伤害的地层水驱油相比,水驱油的入口压力增高,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加强,水驱油绕流加重,驱油效率及波及系数降低;两种条件下的水驱油方式均为活塞式,残余油类型主要为绕流形成的簇状残余油.影响木钵区块延10油层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储集岩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水敏伤害、注水压力及加压方式.在对木钵区块延10油层注水开发中,应加强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并注意采取有效的储层保护措施,提高油层采收率.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应逐渐提高注水压力,以最大限度地开采木钵延10油层的石油资源.  相似文献   

18.
根据正交设计实验优选出最佳微乳液体系,宏观上通过天然岩心微乳液驱油实验,验证微乳液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微观上利用光刻玻璃模型进行微乳液驱可视化微观驱油实验,研究微观剩余油的类型和运移过程,通过分析各类剩余油的动用比例研究剩余油的驱油机理。微乳液驱油实验结果表明:与水驱相比,当岩心渗透率从1.78×10-3 μm2增大到29.11×10-3 μm2,微乳液驱采收率增幅从5.45百分点增大到12.14百分点,与微观实验结果相一致,证明了微乳液可以显著提高采收率。微观剩余油类型分为簇状、柱状、盲端状、油滴状、膜状,其中簇状剩余油和油滴状剩余油的动用比例最高,驱替效果较好,而膜状剩余油的动用比例最低,驱替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9.
宝浪油田低渗透油藏水驱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方法根据宝浪油田地质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实验研究了宝浪油田低孔、低渗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目的验证宝浪油田水驱油的渗流特征,据此提出其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宝浪油田低孔、低渗油藏渗流特征具有低速非达西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和临界压力梯度较高、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残余油饱和度较低、残余油状态的相对渗透率较高、两相流动区间较宽的特点;相渗曲线类型多,其中水相相渗曲线形态以直线为主;水驱压力梯度、注入水水质、孔隙结构对油水渗流及水驱油效率有重要影响。结论宝浪油田无水期驱油效率和最终驱油效率高。为了获得较理想的水驱油效果,必须对油层进行改造;在注水开发时要严把注水水质关,在开发部署上应尽量延长无水采油期  相似文献   

20.
在微观水驱油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微观孔隙模型;引入Level Set数学方法,结合N-S方程,建立了微观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借助有限元方法,进行水驱油两相数值模拟,研究微观水驱油动态特征。研究了孔喉非均质性、润湿非均质性、油水两相黏度以及驱替压差对驱油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模拟结果中孔隙内流体的波及效率、两相界面的运移速度以及优势渗流通道的分析发现,Level Set方法能很好地处理各因素下油水两相界面的拓扑变化,为微观水驱油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