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损失,通过推进我国的实验室认可工作,加强实验室认可,提高国际互认的程度,从而有效减少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不利影响。同时通过建立符合我国产业技术特点的认可制度,减少进口产品的冲击,有效保护国内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2.
0 前言。实验室认可是国家政府授权的认可机构对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按照约定的标准进行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向社会公告以正式承认其能力的活动。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实验室提供检测,校准和检疫诊断服务的需求也同步增加。各国为了规范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活动,消除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非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和重复认可,相继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认可制度和管理体系,并签署国际上实验室认可的相互承认协议。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也以按照ISO/IEC17025作为认可准则对所属的实验室进行认可。  相似文献   

3.
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实验室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工作已开展了多年,2003年11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颁布施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归口管理此项工作,表明我国实验室认证认可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实验室认证认可工作涉及每一个实验室及其工作人员。本文通过对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异同点进行阐述和分析,有助于实验室人员,特别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加深对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工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我国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对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检测/校准工作质量,减少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平衡实验室与客户之间的利益,提高社会对通过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计量授权及国家认可的实验室的信任度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0 前言实验室认可是国家政府授权的认可机构对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按照约定的标准进行评定 ,并将评定结果向社会公告以正式承认其能力的活动。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对实验室提供检测 ,校准和检疫诊断服务的需求也同步增加。各国为了规范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活动 ,消除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非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和重复认可 ,相继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认可制度和管理体系 ,并签署国际上实验室认可的相互承认协议。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也以按照ISO/IEC170 2 5作为认可准则对所属的实验室进行认可。通过实验室认…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制造业处于品牌崛起的初期阶段,各行业龙头企业急需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签署MRA相互认可协议,对国内相关企业产品走出国门,品牌走向国际将提供巨大助力.本文通过对MRA相互认可协议的性质、利害权衡原则以及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分析,列出了目前推动签署MRA协议对我国的利益和风险,得出当前是开展M...  相似文献   

7.
当今,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取决于所在国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和精密程度。在我国成为主要出口国的同时,我国也已成为进口大国。怎样完善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从而打造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盾牌,不仅是保护我国产业、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持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许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以下简称实验室)按照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或ISO/IEC17025实验室认可准则,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认可。这些活动帮助实验室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工作质萤和信誉,为实验室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有不少实验室虽然通过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或ISO/IEC17025实验室认可。而在实验室量值的溯源性上仍存在不足.亟须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通过全面了解国内外高速铁路联调联试领域技术发展现状与特点,建立了高速铁路联调联试领域的认可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及认可评审工作程序.通过梳理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经历和取得的成果,表明该实验室通过认证认可提升了检验检测能力,减少了质量风险,并促进了中国铁路装备质...  相似文献   

10.
武汉钢铁公司技术中心率先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开展实验室认可工作。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全过程及其质量体系管理工作的具体做法。在两年的有效运行中,充分证明了该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为各行业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实验室认可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