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分形理论的冰下水流流速垂线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下水流流速分布是冰凌生消、泥沙输移、河床演变及冰期输水的重要参考依据,基于分形理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冰下水流流速垂线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依托明渠水流的若干成果,从分形理论出发,基于Einstein假定,可推出已有冰下不同形式的流速垂线分布公式;理论分析认为,冰下分区水流流速分布近似镜像,均具有分形特征,可用双对数公式表达,实测结果证明,对于弯曲河道,水流核心区流速分布均匀,并不服从对数分布,公式在运用时需考虑适用性或引入因子项;稳封期,冰盖区水流流速分布的分维值大于河床区,流速分布更均匀,而在弯道卡冰区域,由于弯道冰下水流结构的复杂性,河床区水流流速分布的分维值无规律。对冰下水流流速的研究,拓展了分形理论在水流流速垂线分布研究方面的应用成果,概化的冰下水流结构,对工程运用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江黄河垂线流速和含沙量分布规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长江和黄河实测的流速、悬移质含沙量及其级配的垂线分布资料,分析了它们变化的规律性,检查了现有理论和经验公式与实测资料的符合程度,并对有关参数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各垂线流速分布可以用指数流速分布公式和对数流速分布公式表示,各垂线含沙量分布既可用指数分布又可用对数流速分布导出的含沙量公式表示。相对水深η=y/h=0.4处的流速和含沙量及级配基本上都等于垂线平均值。从而可知,用η=0.4处的流速和  相似文献   

3.
对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断面流速和含沙量垂线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异重流断面垂线最大流速点下的流速分布符合指数分布,最大流速点上部流速分布可按照高斯正态分布计算,含沙量垂线分布符合常数为最大含沙量的抛物线分布。据此结果导出了异重流垂线流速分布公式和含沙量垂线分布公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断面流速和含沙量的垂线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明渠水流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军 《泥沙研究》1996,(2):105-108
本文在分析天然河道高含沙水流实测含沙量分布的基础上,得到泥沙紊动扩散系数εs沿垂线分布的规律是:河底为零;河底至相对水深Y/H=0.2范围内εs随水深增加而变大;Y/H=0.2至水面区间基本是一常数,这与Anderson整理分析一般低含沙水流资料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然后用分析所得的紊动扩散系数εs的表达式代入泥沙扩散方程求解析解,导出二维均匀明渠水流在平衡情况下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分布公式,该公式克服了经典的Rouse公式的两个缺陷,且与天然河道实测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长江黄河垂线流速分布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志辉 《人民长江》2008,39(18):17-19
目前工程中应用的各种流速分布都应当看作是紊流运动的基本方程(Navier-Stokes方程)在不同条件下的近似解,因此有不少的学者试图从标度指数出发寻求流速分布的规律.以长江、黄河实测资料为例,从分形标度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天然河道垂线流速分布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河道垂线流速确实存在着分形现象,分维数可以反映垂线流速分布的均匀程度,分维数越大,垂线流速分布越均匀;一般情况下,长江垂线流速的分维数要大于黄河的分维数,并且同一条河道的不同位置分维数不同.  相似文献   

6.
明渠高含沙水流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室内水槽试验对含有一定细颗粒(d<0.01mm)的高含沙水流的流速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由理论分析、求解剪切力方程及扩散方程,得到了高含沙水流的流速及含沙量分布公式.它们既适用于描述有流核的高含沙水流,也适用于描述无流核的高含沙水流及一般挟沙水流.与实测资料对照发现,公式能较好地反映水流挟沙的实际情况,另外,通过对实测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含沙量由低向高变化时其分布形态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流体内部结构入手分析挟沙水流含沙量分布,以长江、黄河实测资料为例,从分形标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天然河道含沙量垂线分布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河道含沙量垂线分布呈二阶累计和变维分形现象,分维数可以反映含沙量垂线分布的均匀程度,分维数越大,含沙量垂线分布越均匀;长江含沙量垂线分布的分维数(绝对值)要小于黄河的分维数,并且同一条河道的不同位置分维数不同;含沙量垂线分布的分维数大小与泥沙粒径、水深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量的实测资料,将潮流流速垂线分布分为Ⅰ型流速分布和Ⅱ型流速分布两种类型,并采用变维分形理论探讨了Ⅱ型流速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①Ⅱ型流速垂线分布存在变维分形现象;②三次函数关系式是Ⅱ型流速分布的最佳拟合公式。  相似文献   

9.
非均匀沙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挟沙水流中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在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采用笔者的挟水流流速公式求解扩散方程,得出了适用性强且与大量实例测资料符合的含沙量沿垂线分布公式。  相似文献   

11.
细颗粒悬沙浓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颗粒运动的PDF(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输运方程出发建立颗粒相的质量、动量和脉动速度二阶矩方程。对明渠二维恒定均匀流,利用垂向动量方程导出了修正的泥沙扩散方程,表明颗粒脉动强度梯度、升力、有效重力和紊动扩散都影响悬沙运动。理论和数值分析了细颗粒泥沙的密度、粒径、浓度,挟沙水流的水深和剪切流速等因素对泥沙扩散系数和浓度分布形状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细颗粒试验资料,表明传统扩散方程在粒径、剪切流速相对较大、水深和水沙密度比较小的流动中存在较大误差,需要修正。  相似文献   

12.
挟沙水流指数流速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分析一般挟沙水泷和高含沙水流的实测资料,研究了浑水中指数流速沿垂线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古沙量小于250kg/m^3时.指数m随含沙量增加而有所增加;古沙量大于500kg/m^3后,衔I殖古沙量增加而减少;古沙量介于二者之间时,m变化较小,一般为1/5~1/4。此外.文中还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分形理论在泥沙研究中的应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分形理论在泥沙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泥沙颗粒物特性,群体泥沙组成及其沉积物排列方式,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结构以及河流几何形态等;概括了当前在应用中的特点:促进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活跃传统思想,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同时指出值得注意的问题:分形算法的统一和规范,明确各研究对象分形维数物理意义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玻璃水槽试验的方法探讨了弱动力水流中粘性泥沙作用下水流在水流条件、含沙量及水质条件共同影响下,流速沿垂线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弱动力水流流速的垂线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流量较大或含沙量较小时,都基本遵循对数分布规律;流量较小且含沙量足够大时,流速的垂线分布呈横向抛物线形,并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此现象出现后,当含沙量较大、流量减小,或流量较小、含沙量增大时,流速极大值增加、位置向床面下移,流量较小、含沙量较大时,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流速极大值增大,且其位置更贴近床面.  相似文献   

15.
漫滩挟沙水流流速横向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建立漫滩挟沙水流掺混区横向涡粘性系数表达式的基础上,根据水深平均的水流运动方程,得到掺混区流速横向分布公式,经验证,该公式与实测资料基本上吻合。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流速的垂向分布是泥石流运动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固液两相流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泥石流中两相速度相等与不等条件下的本构关系和泥石流流速垂向分布的计算方法;在二维恒定均匀流的条件下,考虑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导层流和紊流流态下泥石流中液相和固相速度的垂向分布公式,并采用不饱和水石流的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泥石流两相之间的速度差异是描述两相之间相互作用的根本所在;泥石流固相浓度与本构关系中的模化参数均有关联,是流速垂向分布计算中的重要参量;基于两相流模型的泥石流流速垂向分布公式比现有公式更具普遍意义,且其计算结果能与试验数据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17.
湍流中泥沙垂线分布的力学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建新  吉祖稳 《水利学报》2003,34(1):0045-0050
作者从泥沙垂向动量交换出发,分析了泥沙在紊流中由于湍流脉动产生的升力效应,并综合考察了非湍流脉动原因存在的升力以及在不同浓度下含沙水流中泥沙受到的有效重力,得到了基于力学角度的泥沙浓度垂线分布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床面粗糙度、泥沙粒径和含沙量等影响泥沙浓度垂线分布有关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挟沙水流中两种不同浓度分布类型产生以及转化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试验资料对泥沙浓度垂线分布形态时行了计算和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低浓度固液两相流中泥沙垂直分布的摄动理论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低浓度两相流中固相和液相的相互作用着眼,从基本的动量方程和连续方程出发,将悬浮固体颗粒的存在视为对相同流动条件下清水紊流的摄动,引入摄动分析的理论,并通过动量方程直接得出了悬移质泥沙浓度分布规律,从而对作者和王光谦提出的悬移质泥沙分布的统一公式给出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