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加强山区型小流域系统治理,重庆市万州区提出打造“一心六型”城市,以提升全域水质为中心,系统开展各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该项目以石桥河两河口段作为治理范围,综合分析了河段生态环境现状,以提升河道防洪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实施生态护岸、水生态修复、滨水景观和河道截污4个方面治理措施,解决了河段沿线防洪安全和水生态环境问题,改善了周边人居环境,达到了“河畅、水清、坡绿、岸美”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后续万州区流域水生态修复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对长荡湖水生态修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长荡湖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近年金坛市开展对长荡湖生态修复工作,加大了对长荡湖周边工业污染源的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的来说效果还是不太明显,要真正实现生态湖泊的要求,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持之以恒,从源头上控制和治理水质污染,对入湖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调整湖内生态环境结构。  相似文献   

3.
李玲 《吉林水利》2012,(7):15-18
总体上讲,系统的稳定性应当包括恒定性、持久性、惯性、弹性、恢复性、局部稳定性、全局稳定性等主要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含稳定与平衡的临界范围的概念。由于人口的剧增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现存的湖荡正一个接一个地遭到破坏,湖荡的水质、生态系统不断发生恶化。湖荡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逐步破坏和生态功能的不断退化,造成湖荡水域不断缩小、水质日益恶化、行洪与调蓄功能削减、湖荡周边生态旅游环境功能退化、湖底淤积加剧、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湖荡的自净能力降低等严重后果,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进行湖荡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提出水生态保护规划,以促使湖荡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序进行,修复湖荡良性生态系统,保障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玲 《吉林水利》2012,(6):25-28
总体上讲,系统的稳定性应当包括恒定性、持久性、惯性、弹性、恢复性、局部稳定性、全局稳定性等主要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含稳定与平衡的临界范围的概念。由于人口的剧增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现存的湖荡正一个接一个地遭到破坏,湖荡的水质、生态系统不断发生恶化。湖荡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逐步破坏和生态功能的不断退化,造成湖荡水域不断缩小、水质日益恶化、行洪与调蓄功能削减、湖荡周边生态旅游环境功能退化、湖底淤积加剧、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湖荡的自净能力降低等严重后果,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通过进行湖荡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提出水生态保护规划,以促使湖荡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序进行,修复湖荡良性生态系统,保障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长荡湖水质变化分析及污染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杰 《人民长江》2009,40(9):20-22
长荡湖位于太湖上游,1997~2007年11 a间,湖水水质由Ⅲ类变为劣Ⅴ类,已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长荡湖水质现状及变化趋势作了分析评价:长荡湖现状水质为劣Ⅴ类,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污染指标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总氮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对长荡湖水质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水质改善和保护对策:提高上游来水水质,控制污染物入湖量;调整围网养殖布局和规模;进行湖泊生态恢复工程。  相似文献   

6.
以2006-2015年江苏省地表水监测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该10年间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特征和趋势,并对太湖湖体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在2006-2015年间总体呈改善趋势,水质主要污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太湖主要水质指标下降趋势显著,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浓度基本进入稳定期,总氮浓度也接近稳定期,太湖总磷浓度仍处于不稳定的变化期;"十二五"期间全省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幅度均较"十一五"有所收窄,全省水生态环境治理进入攻坚克难阶段。  相似文献   

7.
陆水水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霞  周博 《人民长江》2013,44(18):83-85
在对陆水水库水质、浮游生物等水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陆水水库水环境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陆水水库局部水域呈富营养化趋势,水质逐年变差,水华现象频发。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建议,即加强库区污水处理,控制点源、面源和白色污染,逐步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从生物资源养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水源涵养林地植被生态修复工程等几个方面,采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8.
项目通过开展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群的基础信息资料(包括:水文、气象、水系、开发利用现状和历史遥感资料等)收集和现状水质水生态监测调研,评价了里下河地区湖泊湖荡水质水生态现状,识别了湖泊湖荡生态胁迫因子及其主要影响机制,构建了湖泊湖荡生境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湖泊湖荡群生态功能分类及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湖泊...  相似文献   

9.
对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对示范区幸福河湖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以示范区典型湖泊——元荡为例,开展生态修复路径研究。从水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研究出水生态修复方案,明确了近岸带湿地建设、人工生境营造、湖体增殖放流和生态清淤等措施,并分析生态修复的治理效果和经验,为其他湖泊水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型人工湖泊生态环境演变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水芹  田华  梁国康 《上海水务》2009,(3):25-29,33
以上海临港新城人工开挖的大型湖泊——滴水湖为例,从湖区底质及污染源分析着手,根据6年常规水质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数据.分析大型人工湖泊生态环境成长演变过程、演变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在富含营养盐的盐碱地底质条件下.控制人湖污染物及人工干预对人工湖泊的生态环境演变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湖泊水质和生物连续监测,发现自蓄水后水体就达到富营养程度,但湖区生态环境呈现常规水质相对稳定,浮游生物群落正从无序向有序演变。并向成熟稳定发展。人工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包括营养丰富的底质、引水水质、雨污排放和湖泊开发等。总结大型人工湖泊成长演变趋势,提出加强湖区及周边水系生态环境监测,严控营养物质排人湖区及周边水系,加强湖区生态环境与修复建设.积极改善引水水源有条件进行调水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结合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水沙数据,以冲积大河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大河的河型分布及成因。中国大河的冲积河段以弯曲与辫状河型为主,局部河段为分汊与网状河型。综合考虑河型分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认为相对输沙率(来沙量与输沙能力之比)、相对河岸侵蚀切应力(近岸水流切应力与河岸临界抗冲切应力之比)和河谷地形控制(如节点和宽度)是决定河型成因的3个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澜沧江源地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比邻长江南源当曲,人迹罕至。为了进一步认识澜沧江地貌特征、尤其是河流地貌,得出河流地貌演化、河床冲淤演变的一些基础资料,通过实地考察,采集数据与图像,结合现有河型判别方法,对澜沧江西源扎那曲莫云河段的河型进行判别。结果表明:莫云河段河道边界约束较弱、河床稳定性较差,在顺直-弯曲-分汊-游荡的河型分类体系中,各家判别式一致判定莫云河段为游荡河型;在顺直-弯曲-辫状的河型分类体系中,则一致判定为辫状河型;最后结合国内的河流特点和主流分类体系,可以确定莫云河段属于游荡河型。实地考察资料和河型的判别,可为进一步研究澜沧江源的河流地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Passive riparian revegetation techniques are important tools in river rehabilitation. However, the utility of the sediment seed bank as a passive riparian regeneration option is poorly understood. After modelling a range of flows for field‐surveyed cross sections, a glasshouse seedling emergence experiment was undertaken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simulated flow duration on seedling emergence of desirable riparian species that occur on benches of the gravel‐bedded Hunter River near Muswellbrook, New South Wales. The duration of inundation did have an effect (although not always significant) on seed germination for most species. The most successful simulated flood conditions differed among species, 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 (no inundation) resulting in the most germination for only two of the 10 species examine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lthough environmental flows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stimulating the riparian seed bank in order to facilitate regeneration of desirable riparian species would be largely ineffective and complicated by differing inundation responses among species, seed bank stimulation using environmental flows could be a value‐added benefit from flows allocated for other purposes. As such, consideration of flow duration is worthy of inclusion in environmental flow allocatio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4.
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流与健康相结合是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进步的必然结果,维持河流健康已成为河流管理的一个热点问题。河流是有生命的,类似于有机生命体的健康,我们可以用健康来描述河流的生态状况,河流健康概念寻求利用生物或生态评价方法来完善传统的物理一化学评价方法。河流健康的度量对象包括:堤岸、河床、河水感观、水质指标、水生无脊椎动物指标和鱼类指标等。河流健康评价指标应包括:生态指标、物理化学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和人类健康指标。要维持河流健康,应加强河流水资源配置、水质、河岸地和河道等4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This Perspective argues for an expansion of conventional concepts of river biomes to better encapsulate the emerging social understanding of ‘biomes’ as living systems with unique macro- and micro-biotic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signatures. We approach this by firstly examining recent interpretations of river biomes that have evolved from original zonal conceptions. We then postulate on the social/public understanding on ‘biomes’ through the popularity of two rich debates: human health via gut microbiomes and soil health via the soil microbiome. With these concepts in mind, we define the river biome as ‘A living flowing aquatic ecosystem, indicative of its environmental context, comprising unique biological, ecological, hydrologic and health characteristics that shape and are shaped by macro- and micro-biotic signatures and functions’. With this definition the term river biome is more aligned with ideas of river health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which we believe may evoke greater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rivers as complex living systems. Enhanced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natural systems should be encouraged as a means by which to propel policy, funding and research as well as to improve specialist to non-specialist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河道近50年变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近50年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分析表明,河道演变具有如下特点:河道总体河势基本稳定,局部河势变化较大;河道总体冲淤相对平衡,部分河段冲淤幅度较大;荆江和洞庭湖关系调整幅度加大;人为因素未改变河道演变基本规律;坐崩是长江中下游岸线崩退和护岸工程崩毁的主要形式;人为因素对长江口河道演变的影响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下荆江人工裁弯3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庆* 《人民长江》2001,32(5):27-29
下荆江裁弯工程实施已30年。工程实践表明,下荆江裁弯工程是按照蜿蜒性河段演变规律改造下荆江的治本工程,取得了预其工程效益,但也出现了一些原来认识不足的问题,裁弯工程是动态工程,要深入认识河道演变规律,因势利导,还要加强河道演变与工程效果观测分析,及时修改设计,更好发挥工程效益。引河工程是裁弯工程成败的关键,新河及其上下游河势控制工程则是保持和发挥裁弯工程长期效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国内外河工模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河工模型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实践、河流开发利用、河流生态保护,以及河口海岸治理与开发利用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河工模型试验中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模拟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河工模型的变态问题、河床阻力相似、模型选沙问题、模型量测技术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 ,流经国外改称湄公河 ,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 .通过对澜沧江源头地区水文、地貌、冰川及河流特征的实地考察 ,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卫星遥感系统 (SRS)等技术来确定澜沧江 (湄公河 )的正源及其源头 .依据以河流的长度为主 ,并参照集水面积、河流水量等要素 ,最终确定澜沧江的正源为扎阿曲 ,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海拔 5 5 14m的果宗木查山 .澜沧江的源头为一 0 .6 7km2 的冰川 ,源头海拔高度为 5 2 2 4m .其地理位置是东经 94°41′44″ ,北纬 33°42′31″.  相似文献   

20.
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演变与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机制有二:(1) 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形成与地貌演变;(2) 洪泽湖湖底淤高。50年代以来,由于淮河中上游大量水库和蓄洪区的兴建、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使河流输沙量和含沙量不断减少,淮河中游河床处于侵蚀状态,河床倒比降又有新的发展。在严重的水资源紧缺形势面前,根治倒比降的关键措施是洪泽湖反季节运用、下游直流入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