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庄-沈丘凹陷油气显示活跃,具有显示井多、层位全的特点,区内22口探井中有16口井在石炭-二叠系、下白垩统、古近系和新近系见到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根据原油的宏观物理特征、化合物组成、原油与石炭二叠系、下白垩统烃源岩的轻烃组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进行油源对比,认为谭庄-沈丘凹陷下白垩统原油具有混源特征,其中原油重烃组分来自下白垩统永丰组下段暗色泥岩,原油轻烃组分来自于上古生界煤层和暗色泥岩。研究表明下白垩统和石炭二叠系是本区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下白垩统自生自储型和古生中储型成藏组合是重要的勘探领域,对下步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密闭带压捞油技术是机械采油车通过在捞油井口密闭捞油,直接将原油输入到采油系统的技术。应用密闭带压捞油技术,能够消除现行捞油生产中裸露井口施工和原油拉运的安全风险,实现无原油落地和有害气体外溢,同时,该技术节约了罐车和人力成本投入,提高了捞油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3.
微量元素在霸县凹陷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用发射光谱测定了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下第三系、石炭二叠系和奥陶系6个层位75个原油样和360个生油岩样的18种微量元素的丰度,计算了14个丰度比值。根据这些资料,用聚类分析法进行了油-油对比,又用判别分析法建立了各层系生油岩的判别函数式,再用二级判别分析法进行了油-岩对比。判别结果:第三系原油来自下第三系母岩;石炭二叠系凝析油及轻质油来自石炭二叠纪煤系,属于煤成油;奥陶系原油一部分来自下第三系母岩,另一部分轻质油来自石炭二叠系母岩。  相似文献   

4.
英吉苏凹陷石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了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原油和主要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原油中轻烃、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碳同位素值,划分了原油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华英参1井侏罗系碳质泥岩和煤的沉积环境介质盐度较低,且成熟度较低,未达到成熟门限。英南2井侏罗系原油处于低成熟阶段,主要来源于相对氧化、盐度较低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烃源岩,即主要来源于中生界腐殖型烃源岩,具有混源的特征。龙口1井侏罗系原油则主要来源于盐度较高的缺氧还原性环境中形成的烃源岩,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腐泥型烃源岩,华英参1井侏罗系和塔东2井寒武系原油与龙口1井的原油为同一油源,均处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5.
王56斜-1井Eq1~3油组原油的地球化学基本特征是:成油环境为盐湖相强还原沉积环境,成油母质主要是低等生物菌藻类,属于典型的未成熟石油。王56斜-1井区所产的Eq1~3油组原油是同源石油。经分析,认为王56斜-1井区Eq1~3油组油源条件好,油源对比证明,王56斜-1井Eq1~3油组原油来自于本区Eq1~3油组高丰度的未成熟的烃源岩,是自生自储型油藏,展示了该区寻找未成熟油藏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从大庆油田油水样中分离出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9株驱油菌,通过考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排油活性、乳化性能、发酵液pH值、发酵液表面张力、产气量和发酵原油粘度,筛选出一株高效驱油菌DQ11,并在不同温度、盐度和pH值条件下,通过驱油菌对原油降粘效果的测定,得出该菌株的适宜生长条件.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DQ11菌株可以使原油增产率高达25.6%,驱油效果较好,具有现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原油的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和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的剖析,查明苏桥-文安地区原油中不仅存在煤成油,而且存在由煤成油与下第三系原油混合而成的混源油。煤成油表现出饱和烃含量极其丰富、Pr/Ph值高(大于2)、三环萜烷以低碳数(C19~C21)化合物占优势并有递减变化趋势、C24四环萜烷丰富和伽马蜡烷含量低等地球化学特征。下第三系原油与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恰恰相反,Pr/Ph值低(小于1)、低碳数三环萜烷含量低并有递增变化趋势、C24四环萜烷的含量不高和伽马蜡烷含量相对丰富。混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介于煤成油与下第三系原油之间,但参数值受控于端元油混入的绝对含量。在以上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冀中坳陷煤成油、下第三系油和混源油的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8.
任丘油田古潜山晶洞油和内幕油藏原油的油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丘油田古潜山晶洞油及寒武系、奥陶系内幕油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雾迷山组古潜山原油、下第三系原油和下第三系泥岩有明显区别,而与碳酸盐岩沥青A及碳酸盐岩露头原生油苗相似。因此,晶洞油和内幕油藏原油可能主要来自碳酸盐生油岩。  相似文献   

9.
根据多项地球化学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洪湖油田原油成油环境一致,成油母质基本相同,成熟度也较相近,均是来自相同的油源层,属于同一类型的原油;沔阳凹陷主要烃源层段为新沟嘴组下段(ExL),油源较为丰富,且已经成熟,是主要的供油层位。根据烃源岩和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油-源对比,认为洪湖油田ExL原油主要来源于ExL烃源岩,具近源短距离运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室内用模拟油OP-11流变性与黏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一种可代替原油进行驱油实验的模拟油OP-11.用高温高压流变仪研究了模拟油OP-11与低胶质沥青质含量的旅大5-2原油和高胶质沥青质含量的塔河原油的黏温曲线、流变曲线、储能模量G'和黏性模量G"等流变黏弹性能的异同.流变性能研究表明,在0~100℃内随温度升高,OP-11与旅大5-2原油的黏度变化规律均为低温区下降快、高温区下降慢,且旅大5-2原油黏度降幅较大.在65℃、0~1001/s下,OP-11与旅大5-2原油流变曲线呈近似线性分布,表现出近似牛顿流体特性;而塔河原油流变曲线符合幂律,呈假塑性流体特性.黏弹性研究表明,当振荡频率在0.01~10 Hz变化,3种油样主要发生黏性变化,G'和G"均随振荡频率的增加而增加.总体结果表明,OP-11的流变黏弹性能与旅大5-2原油相似.模拟油OP-11在室内填砂管驱油实验中的重复性好于旅大5-2原油.图6表1参18  相似文献   

11.
利用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以及原油地化资料,通过总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干酪根分离、镜质体反射率鉴定、有机质类型鉴定等项目的分析。指出陈沱口地区不同部位所产的原油仅与本地烃源岩有关,陈参1井原油仅与本区低成熟烃源岩有关,而陈100、陈100斜-1井原油则与凹陷内的处于成熟-高成熟早期演化阶段的烃源岩有关。  相似文献   

12.
OCS表面活性剂工业品的界面活性及驱油效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现有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化学剂费用投入大,经济效益差的缺点,利用廉价的大庆减压渣油为原料合成了驱油用表面活性剂OCS.测试结果表明,OCS表面活性剂工业品具有优异的降低原油-地层水界面张力的能力,能在较宽的碱浓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内使不同大庆采油厂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N/m.在无碱条件下,对于大港油田枣园1256断块原油,当OCS活性剂质量分数达到0.2%时,油-水界面张力即可降至10^-3mN/m.大庆原油的平面模型驱油试验表明,OCS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ASP)的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东营凹陷永安镇-盐家地区已发现原油与烃源岩的成因关系,以原油和烃源岩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分析为基础进行油源对比.分析认为区内已发现油气田均与民丰洼陷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有密切关系,已发现原油主要可划分为沙四上型、沙三下型、沙三中型和混合型.不同地区原油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盐家地区以沙四上型原油为主;永安镇地区原油类型多样,以沙四上为主,其次为沙三下型;沙三中型原油仅分布在永1沙四段,混源油主要分布在断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化学剂费用投入大,经济效益差的缺点,以廉价的大庆减压渣油为原料在实验室内合成出廉价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OCS,并初步评价了所得OCS样品的性能。结果表明,OCS表面活性剂制备重复性好,性能稳定。OCS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降低原油一地层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在NaOH存在条件下,能在较宽的碱浓度范围内使大庆四厂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N/m。在Na2CO3存在条件下,能在较宽的碱浓度范围内使大庆四厂原油、华北油田古一联原油及胜利孤东采油厂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N/m。在无碱条件下,对于大港油田枣园1256断块原油,当OCS表面活性剂含量达到0.1%时,油-水界面张力即可降至10-3^mN/m。对大庆四厂原油的驱油试验结果表明,OCS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ASP)的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前气体-原油分子扩散系数的研究对象多为单组分气体-原油体系,而且多在低温或者低压下在 PVT 筒中进行实验,与实际的注气过程相差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了多孔介质中高温高压下多组分气 体-原油的扩散系数,测试了全直径岩心中多组分气体-凝析油、多组分气体-重质原油在60 ℃,20 MPa 条 件下的扩散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组分对扩散有一定影响,但对于最终扩散程度影响不大;气体在凝析 油中的扩散系数高于其在重质原油中的扩散系数;扩散系数以幂函数形式逐渐增加,最终逐渐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6.
蒸发气混相注入和凝析气混相注入已在世界大量油藏中得以应用。这些注入气的特性往往通过实验室分析及组分模拟得到。本文研究了①多次接触混相驱油的物理过程;②应用Coats关系模拟气-油相对渗透率随界面张力的变化,以及预测原油采收率相关误差的可能性;③气/油非平衡效应在预测原油采收率及气油比方面的重要性。通过使用一款商业组分模拟器达到了上述研究目的,即基于性能完善的玻璃珠人造岩心进行实验,预测了多次接触混相注入的特征。利用在外界条件下能展现上临界点的三元液态体系研究了凝析气驱与蒸发气驱。凝析气法与蒸发气法驱油十分高效,注入1PV驱替液可采出90%的原油储量。与非混相驱替相比,突破时采出程度与总采收率分别提高8%和20%。然而,无论是凝析气驱还是蒸发气驱(假设是在平衡条件下),组分模拟均过高预测了原油采收率。进一步的模拟证实了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有可能是在接近混相时Coats相关系数不能够精确地描述相对渗透率特征,或是由于产生的流体处于非组分平衡状态,或者两种原因都存在。  相似文献   

17.
吐哈盆地油源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亚稳态条件下,用GC-MS-MS研究m/z 233-262范围内二萜类的分布,发现吐哈盆地存在两种类型原油及相应的源岩。二叠系-三叠系所产原油富含扁枝烷,其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塔尔郎组泥岩;中、下侏罗统原油富含17-降四环烷,与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煤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显示了煤成油特点,在吐哈盆地煤成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铁路车辆滚动轴承化是发展方向,但短期内90%仍为滑动轴承。滑动轴承的阻力约为列车总阻力的30%。改进车轴油的质量,可以降低列车总阻力,并直接节约能源。利用大庆、新疆白-克等原油复合加入T603、T803添加剂研制成冬、夏通用车轴油,可降低运行轴温2℃左右。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提高油田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扩大微生物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应用范围,拟在曙光4-7-14油藏进行微生物驱矿场试验.针对曙光4-7-14油藏的特点,对初步筛选的LJ-1、18#和21#等3种微生物菌种在室内进行了基本性能评价,研究了菌体形态、菌落特征以及菌液降低表面张力、降低原油黏度、乳化原油等能力,并通过人造岩心进行了微生物菌液驱油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研究了各种菌液对不同油的驱油效率变化.结果表明,LJ-1菌液和21#菌液具有良好的生长代谢功能,该菌液具有表面张力低、降低原油黏度和乳化能力高的特点,对曙光4-7-14油藏有较好适应性,能够作为矿场驱替试验菌液.  相似文献   

20.
涠洲6-12油田原油凝固点高,其中10口潜油电泵生产井中3台电泵出现卡泵故障,导致1口生产井停产,直接影响油田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分析常规潜油电泵解卡方法和本油田生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实际,制定了变频改工频冲击解卡和利用正常生产油井对卡泵潜油电泵冲洗解卡两套方案,通过实施,使卡泵的3台潜油电泵顺利解卡,故障生产井恢复生产,节约修井费用约1200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