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需 《山西建筑》2011,37(28):56-57
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强柱弱梁规定的设计原则,分析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未能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原因,阐述了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几点建议,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2.
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强柱弱梁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实际震害,得出梁端超配筋现象是影响强柱弱梁的一个重要因素,归纳了造成梁端超配筋的原因,并结合工程实例具体说明梁端超配筋的形成过程,就设计过程中如何实现强柱弱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娜  吴超 《四川建材》2011,37(1):25-27
地震后资料显示,框架结构多为"强梁弱柱"破坏,即框架柱破坏严重,框架梁震害较轻。针对该问题,本文以一实际工程为例,应用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分析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并讨论增大柱弯矩增大系数及柱截面积对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抗震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并且设防烈度分别为7、8度时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设计的保证率,结合强柱弱梁设计功能函数中的各个随机变量的统计特征,分别分析了住宅楼和办公楼在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时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的可靠指标;结合一级抗震等级、9度设防烈度区的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可靠指标取值,得出合理的超筋率取值范围。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超筋率可以使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得到保障;所得结论为进一步分析可靠指标的最终合理取值范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很难实现"强柱弱梁"。从楼板、围护墙和填充墙、梁端负弯矩以及超配筋现象等方面,分析了影响这种受力机制的各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框架结构的破坏机制是构件间变形发展差异的最终结果,现有的破坏机制控制方法大多是基于梁柱间的强度关系,忽视了其本质原因。为此,从构件变形的角度,以梁柱线刚度比为控制参数,建立了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型破坏机制的控制方程;同时,通过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对框架结构的破坏机制、构件变形和塑性铰分布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轴压比及梁柱线刚度比的减小会使梁端变形增加,使其塑性铰发育更为充分,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柱端的变形;“强柱弱梁”破坏机制下,梁端变形明显大于柱端,底层构件的变形普遍高于上层构件,中跨构件的变形略高于边跨,但并不明显;采用建立的破坏机制控制方程对结构进行调整后可以有效地减小框架结构中柱端的塑性铰数量及其发展程度,使结构呈现“强柱弱梁”破坏。  相似文献   

7.
总结近年国内在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强柱弱梁"问题的研究成果,探讨其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对矩形柱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了异形柱结构相关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可靠指标的考核,指出目前"强柱弱梁"设计方法在适用范围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根据提出的目标可靠指标,提出相应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先采用可靠度理论分析框架结构单节点"强柱弱梁"设计的可靠指标以及对应的失效概率,然后考虑主要影响梁柱强弱的设计参数的随机性,分析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合理取值为多少,框架结构才能达到可以接受的形成"柱铰机构"概率.结合以往有关专业人士对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多方面研究,总结出比较合理的CMAF值,并在概率的基础上对弯矩增大系数提出合理的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9.
针对历次震害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容易破坏的问题,本文进行了4个足尺框架梁柱组合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重点研究了不同柱梁强度比值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柱梁抗弯强度比值可以更好地保证梁端率先出现塑性铰,有效减小节点核心区和柱端的破坏程度,进而提高水平地震作用中框架节点的延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基础和悬挑梁的向振频率计算,找出调整悬挑梁的自振频率的途径,使之与基础自振频率相差较远而避免共振。运用本方法对抗震防震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基础和悬挑梁的自振频率计算,找出调整悬挑梁的自振频率的途径,使之与基础自振频率相差较远而避免共振。动用体方法对抗震的防震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建筑作为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的设施,人们对其质量以及设计等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有效避免地震造成的建筑坍塌现象,需要提高建筑框架结构的抗弯功能,而强柱弱梁的设计方式就是基于这种需求而诞生的。本文即对该设计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国内外在钢筋混凝土矩形柱框架结构“强柱弱梁”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了矩形柱结构相关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几年地震灾害频发,房屋大面积倒塌。但是按照规范设计的房屋却没有达到预定的强度,因此,人们开始研究讨论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强柱弱梁”机制的实现,且如何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本文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研究讨论楼板开边缝对强柱弱梁机制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5.
吴铮  郭春阳  王越 《河南建材》2012,(2):117-1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繁荣,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及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参照相关的范本,分析影响强柱弱梁的因素,对结构计算参数及设计值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黎双伟 《中外建筑》2005,5(4):123-125
本文从可靠度校准的角度分析了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柱弱梁”和轴压比限值的概率意义。结合框架和节点试验结果,表明现行规范规定的柱梁弯矩比并不能有效地防止柱铰机构的形成不同抗震等级框架的轴压比限值的失效概率相差较大。本又认为,在保证相同的延性失效概率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提高柱梁抗弯强度比来放宽规范轴压比的限比的限制。最后,探讨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层间柱梁强度比方法,设计出一种允许具有部分柱屈服的整体型屈服机制——混合屈服机制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该结构通过设立强度较大的边柱来避免层间屈服破坏,而允许中柱柱端屈服,从而放松中柱的强柱弱梁条件.采用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比较了梁铰屈服机制和混合屈服机制的两种6层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讨论了允许出铰的中柱柱端塑性变形情况,并分析了混合屈服机制实现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层间柱梁强度比是控制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屈服模式的有效参数,不同的强度比下结构表现出极为不同的性能,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某学校综合楼托柱转换梁裂缝的成因,指出多层框架结构运用托柱转换梁时不仅要考虑梁的集中应力、剪力及刚度的自身因素,还要考虑楼板的约束作用,在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各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世普  庞新宾 《山西建筑》2010,36(27):44-46
通过分析汶川地震中各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从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和楼板对梁承载力的影响两方面入手,总结了"强柱弱梁"难以实现的部分原因,并采取合理的分析模型,以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王喜华 《广东建材》2006,(7):146-147
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就如何设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