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浓稀释啤酒二氧化碳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浓稀释法生产啤酒,可大幅度增加产能,降低成本,但在生产中,如控制不当经常会出现CO2含量不足的问题.成品酒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用公式表示为:成品二氧化碳=发酵过程中CO2的溶解饱和量+稀释水饱和的二氧化碳+过滤过程中发酵液补充的二氧化碳-过滤损失-包装损失.  相似文献   

2.
高艳 《啤酒科技》2007,(12):55-56
二氧化碳是啤酒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之一,理论计算每1kg麦芽糖发酵后可生成二氧化碳0.514kg,每1kg葡萄糖发酵后可生成二氧化碳0.489kg.由于发酵开始的二氧化碳不纯要排放,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酒中或留在罐内,二氧化碳的实际回收率一般只有理论量的45%~70%.经验数据是每1m3 15°P的麦汁发酵后可回收二氧化碳25~27kg.下面就啤酒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及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如何降低丢糟淀粉的含量及丢糟淀粉含量检测较高的原因。研究采用:(1)改善丢糟的结构使其更容易被微生物降解;(2)提高丢糟发酵过程中酶或者微生物的降解效率。研究发现:在酒醅中加入糖化酵母与安琪酒曲是一种降低丢糟淀粉行之有效的方法,其降低效果比较显著,结果仅为7.24%,比对照组减少了1.55%,并未对酒体风味、品质产生显著改变。与此同时,研究发现酒醅中淀粉含量检测较高的可能原因:(1)酒醅中的蛋白质可以显著影响淀粉的检测值;(2)酒醅中的稻壳含有部分淀粉,其不能被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近期我厂扎啤车间成品酒微生物合格率下降,为此,我们对车间进行了调查,并对工艺通过实验进行改进。下面就扎啤的微生物控制和杀菌工艺改进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扎啤桶的清洗过程:冲洗→碱液清洗或酸液清洗→热水冲洗→蒸汽杀菌→备压1)首先对车间所用的片碱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碱纯度大约只有60%,溶解过程中,溶液呈淡棕  相似文献   

5.
酒液中 CO_2 含量低,会使酒液的杀口力降低;CO_2 含量过高,由于贮运、饮用方式不当或瓶子质量问题,易造成爆瓶。为此,我公司成品酒 CO_2 含量控制在 0.46—0.58%(m/m)。96年,我公司从德国购进手提式Haffman CO_2 测定仪,经过几年使用,分析一下酿造过程中影响 CO_2 含量的因素,愿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6.
尤嘉  徐俭 《啤酒科技》2004,(10):57-59,56
衍生电离分析(DPSA)是一种测定啤酒中二价铜离子方法,该法简便且快速。在加入一系列分析反应物(氢氯酸,二氯化汞,亚硫酸钾)后,可以直接检测脱气酒样中的二价铜离子含量。该方法不需要对酒样进行消化处理。在 DPSA 检测法中金属物质沉淀在一根光滑的石墨电极上,然后在适合的氧化物作用下脱离电极,接着以标准添加物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在酒样中分别加入50,75,100μg/L 的二价铜离子溶液(比如溶化状态的氯化铜)以便对该法作回收率测定。铜离子的回收率范围在95±5%到98±2%之间。该法的重现性通过检测三个平行样获得,它们的标准偏差从0.6~5.5μg/L 不等,最小检测限为0.8μg/L。对七个啤酒试样的检测结果显示铜离子浓度在28μg/L 到48μg/L 不等,该法检测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得出的结果相差很小。  相似文献   

7.
在包装过程中预测和控制成品酒瓶颈空气是啤酒质量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检测未杀菌啤酒瓶颈空气的方法对成品酒瓶颈空气进行对比跟踪,发现20℃检测未杀菌酒瓶颈空气的结果比35℃检测的结果明显偏低,而35℃检测未杀菌酒瓶颈空气的结果与成品酒接近,说明使用35℃对未杀菌酒进行瓶颈空气检测可以更加准确预测成品酒瓶颈空气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拉曼光谱快速监测荔枝酒发酵过程酒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酒精度是荔枝酒发酵过程及成品酒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该研究使用拉曼光谱仪快速采集样本信号,并对拉曼光谱数据进行2阶导预处理后,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和向量角偏最小二乘法(VAPLS)建模,同时对模型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APLS酒精度预测模型效果最好,该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R2)为0.993 1,均方根误差(RMSE)为0.285 6,验证集预测相对误差为-5.0%~1.6%,优于PLS建模方法。所建分析方法简便快速,能满足生产中荔枝酒酒精度的快速检测精度要求,并可以拓展实现酒类发酵过程中多个性能指标的同时分析。  相似文献   

9.
由于市售的次氯酸钠溶液不能满足实验条件,会对羊毛与棉、粘胶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分析造成较大误差。使用2.5%氢氧化钠溶液在沸水浴中保持10 min将羊毛从混纺试样中溶解去除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得到的结果与真值之间的误差小于1%,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是羊毛与棉、粘胶纤维混纺定量分析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白酒大生产过程中乙醇稳定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其在掺假检测领域的应用可行性,该文利用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 IRMS)对蒸酒过程、酒醅与基础酒和发酵过程中的乙醇δ13C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基础酒和成品白酒的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蒸酒过程中出现了反蒸气压分馏效应,会影响不同摘酒段的乙醇δ13C,而酒醅与基础酒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基础酒和成品白酒存在一定波动范围,但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对下一步应用碳同位素技术进行白酒真实性保障和掺假检测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正>二氧化碳既是我们啤酒酿造过程的生产产物,又是生产过程的消耗品,二氧化碳的纯度和气味纯净性又是我们啤酒风味、非生物稳定性及新鲜度的重要保证。更重要的是它也直接影响成品酒的保质期。那么,我们如何能让二氧化碳的回收和使用平衡(既收支平衡)节约CO_2外购消耗,又使二氧化碳的纯度达到质量要求,以上都是我们管理的主要任务目标。  相似文献   

12.
《酿酒》1990,(4)
一填充题:于物体酒精度其计算公式d!{-1)成品酒分析中,常用酒精计测定洒精度。酒精计是一种___比重计。比重计所根据的原理是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派体中失去的重量等 的休积.比重与____成反比。(2)用比重瓶法测定。若试样装瓶前的温度高于20℃,恒温时会__来误差:比重瓶称量前,高.可用__若室温高于20℃,称量过程中会_____带而使重量偏是根据乙醇一一水二元混合物的折光率与方法使比重瓶达到室温。(3)浸入式折光法测定酒精度 _的性质来测定酒样蒸馏液的折光率.酒精含量增高,使酒样的折光率____,使酒样的比重___。(4〕成品酒分析中,比色法测…  相似文献   

13.
啤酒工业分析的样品组分比较复杂,分析结果往往不是单一组分,而是某一类性质相似组分的总量。如:啤酒的总酸含量以1NNaOH 的耗用量(毫升)来表示分析结果。而 NaOH 极易吸收 CO_2再加上成品酒中含有 CO_2,所以用 NaOH 的耗用量来表示分析结果容易产生误差,下面来讨论一下测啤酒总酸时如何减小 CO_2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开平市产酱油中铵盐含量及其污染来源,为酱油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测酱油中的铵盐和氨基酸态氮含量,计算铵盐比率和合格率;检测原料焦糖色中氨氮含量和糖蜜中铵盐含量。结果半成品酱油铵盐合格率(100%)和成品酱油铵盐合格率(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01相似文献   

15.
我公司安装了一套四万瓶/时以上的瓶装生产线,传统的人工检测不能保证空瓶和成品酒质量的可靠性。通过使用德国HEUFT的包装自动检测系统,残次酒量大为减少,市场投诉率降低。1安装包装自动检测系统前后经济分析(表1)  相似文献   

16.
啤酒酿造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会产生部分残酒。其来源大致有三类: 1)滤酒过程中的酒头、酒尾; 2)灌装开始时的酒头,灌装过程中产生的脏酒、跑气酒、半瓶酒、烂标酒; 3)成品库内因烂箱或其它原因造成的烂标酒。对于上述残酒弃之可惜,回收使用如处理不当  相似文献   

17.
陈亮 《啤酒科技》2011,(11):54-55
有时,听消费者反映一些啤酒发馊发酸、有老化味等,我们知道发馊的酒一定是双乙酰高了,但检查发现成品酒出厂时的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要求。是什么原因引起出厂合格啤酒的双乙酰味表现突出呢?本文拟就影响双乙酰检测的因素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啤酒泡沫与麦芽品种、酵母菌种、制麦和酿造方法密切相关。蛋白质是影响泡沫最主要的物质,高、中分子量的疏水蛋白质对泡沫是有利的,过分溶解的麦芽,糖化时过分的蛋白质分解和洗糟、酵母回收后延或自溶,二氧化碳含量过低及过多的脂肪酸含量等均对泡沫不利。本文通过糖化过程中缩短蛋白休止时间及减少β-葡聚糖酶添加量的试验,验证提高麦汁中的高、中分子蛋白质含量对成品酒泡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包装工序影响最终成品酒质量的因素有:清酒的管路输送、灌装过程中的溶解氧、啤酒瓶、皇冠盖、洗瓶质量、杀菌强度等。 1.影响成品酒质量的因素 (1)清酒输送管路的影响发酵车间合格的清酒从清酒罐输送到包装车间过程中,如管路较长,弯头、三通较多,管路中易形成死角,存留有空气无法排空。灌装时,空气逐步溶于酒液中,使成品酒溶解氧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高粱中淀粉含量与其衍生物的品质密切相关,对其中直链淀粉(Am)和支链淀粉(Ap)含量的测定很有必要。本文采用碘比色法对高粱籽粒中淀粉(Am、Ap)含量的进行测定,探讨最佳预处理与检测方法。方法:以高粱籽粒中的Am与Ap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碘比色法中的三种检测方法,即:单波长混标法(Ⅰ)、双波长单标法(Ⅱ)及双波长混标法(Ⅲ),通过精密度、检出限、定量限等对三种测定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方法学验证,并对预处理及测定过程中NaOH和KOH分散剂、糊化温度、糊化时间、乙酸和盐酸p H调节剂、碘试剂用量和显色时间进行了比较优化,最后通过重复性验证、回收率验证和常见谷物样品的测定验证了最佳方法的准确性。结果:三种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均能满足实际样品的测定范围需求,其中检出限:Am均≤0.55 mg/L,Ap均≤2.75 mg/L,定量限:Am均≤1.65 mg/L,Ap均≤8.33 mg/L;样品准确率实验发现,混标溶液标曲得到的误差绝对值较小(0.13%),但单标溶液标曲误差较大(7.47%),因此需要选用混标溶液配制标曲;高粱籽粒中淀粉的最佳预处理与测定条件是:以NaOH作分散剂,以乙酸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