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辰 《世界建筑导报》2011,26(6):108-109
中国的当今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其建筑文化也已经汇入了世界的当代建筑文化之洪流。但若是讨论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来认知中国建筑的文化特色问题,至今,我们依然被大量的误解、杂念所困扰着,而难以清晰地表述。其实,中国建筑的"百年辛路"正是这样一种"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土木/营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建构文化的视角,对中国的土木/营造进行了解读.并以约翰?伍重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讨论了悉尼歌剧院,最后以冯纪忠先生在方塔园的何陋轩以及张轲新近完成的标准营造工作室为例,探讨当代中国的青年建筑师们如何做到营造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建筑构造》和《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学专业里两门各自独立的必修课程。在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体是以“土木/营造”为代表的建构文化之当下,应该将“营造”作为充分研讨的主题。以原型、规律与形制、造型拓展3个层面,把中国传统建筑从简单到复杂的形式演变,以“土木/营造”的规律进行了体系化的归纳与诠释。通过学术性认知,意图表明不必受制于至今建筑学科规定的构造和建筑史课之界限,可在建筑学学术本质上将二者合一去理解,以更整体统一的思路去认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建筑历数千年传承的土木营造方式,是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政治、审美等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记录,又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探其本源对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轲  张弘 《时代建筑》2004,(2):100-107
本文是“标准营造”对于建筑的存在、建筑的建造本质等基本问题的自我追问。借北京武夷小学礼堂的设计提出了“标准营造”以至于“新一代”年轻建筑师对于建筑创作的观点,解释了“新一代”建筑师的一种创作和生活状态,建筑作为一个证实了他们的自身“存在”的载体质疑着对立着,引诱着思想的争辩和盘问。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华传统建筑.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华传统建筑的"亲地"倾向与"恋木"情结;同时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简述中华传统建筑的优越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华建筑.  相似文献   

7.
杨柳青 《华中建筑》2003,21(3):92-94
作为一部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化转型期——宋代——的建筑典籍,该文锁定在该典籍对于木构体系完型的问题上,并由此而提出:“材份制”是中国木构建筑体系文化的中轴这一命题,以此来纪念这部伟大著作的问世900周年。  相似文献   

8.
9.
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徐千里 《建筑师》2004,(3):68-75
全球化时代充满着现代性的冲突与矛盾,它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关全球化与地域性的争论似乎不可调和,然而其中却存在着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误解。文章对全球化、地域性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全球化”首先是现代性的全球化,它并非与“地域性”完全对立的概念,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际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化是普遍现象,而全球化则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不应是文化的单极化,而是多元化,是地域文化的共存。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新形势和"双一流"建设对学科发展的要求,现有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土木工程国际竞争力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时代"大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基于现代土木工程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的"窄口径"等问题,提出在优化学科结构的基础上,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共性"和"个性"上寻找平衡点,合理整合课程内容,科学构建课程模块,拓展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优化教学方式,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完善"通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15)
绘画创作中的"视觉式样"是绘画语言要素之一。在绘画作品形成过程中,根据格式塔理论,"经验中的整体"有助于绘画创作"视觉式样"四个层次的营造。"视觉式样"四个层次的营造体现着创作者不同的审美意向、个性,能够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2.
赵卫平 《山西建筑》2014,(32):248-249
基于"大土木"环境,针对当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课程定位及特点研究,从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两个环节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合新环境的教学改革方法,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能满足建筑企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营造法式小木作”包含版门、乌头门、软门、破子棂窗、睒电窗、版檽窗、截间版帐、照壁屏风骨、隔截横钤立旌等廿七项制作制度,种类繁多,名件(构件)复杂,了解和应用实属不易。但如果进行深入细微的分析研究,即可发现不同的门、窗等都有很多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营造法式》“材分八等”科学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是人类建筑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遗产。但长期以来,人们为其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出现重艺术、轻技术的倾向。本文通过对宋代建筑技术“材分八等”的一些研究,就其科学意义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由于手工业十分发达,商业非常繁荣,科学技术进步很大,致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北宋时期的建筑成就虽多,但有文献记载却很少,《营造法  相似文献   

15.
袁忠 《华中建筑》2009,27(8):9-13
该文从我国建筑文化的研究历程出发,回顾了中国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的历次活动经历,指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一书在中国建筑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对文库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关于“槽” ,《营造法式》中没有专条谈及 ,也没有明确的定义 ,只是散见于各卷中 ,卷四《》内华条下有“其骑槽檐皆随所出之跳加之” ,卷五《梁》内记有压槽方 ,又有“凡衬方头……若骑槽……” ,卷节《裹板》“殿槽内裹板……”等 ,卷十七大木作功限有《殿阁身槽内补间铺作用、斗等数》等 ,卷三十一载有殿阁地盘分槽图样四个 ,即殿阁地盘九间身内分心斗底槽 ;殿阁地盘殿身七间、副阶周匝各两架椽 ,身内金箱斗底槽 ;殿阁地盘殿身七间 ,副阶周匝各两架椽 ,身内单槽 ;殿阁地盘殿身七间 ,副阶周匝各两架椽 ,身内双槽。还有草架侧样…  相似文献   

17.
李海清 《建筑师》2013,(1):45-51
从发生学视角回顾近百年来中国建筑师由形式、空间到建造的不同层面探索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历程。普利茨克奖落户中国的启示在于:王澍并不孤独,而是行进在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发展之路上;此番成就并非一夕之功。而是他对差异性生存状态不懈思考的结果:转向探索建造模式是及时和有效的,但仅从传统技术模式本身发力,在指向差异·陛的同时也牵引出两方面的讨论:如何实现传统技术模式与现代技术模式的高效衔接。以及二元工业化格局下如何确定传统技术模式的适用范围。这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潜能有利于深入探究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大楼设计的评述,引出对建筑文化的议论,认为“营造”的文化是建筑区别于其他活动最重要的特征,对这一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形成更具传统精神的建筑设计方法与过程。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大楼设计体现了这样的一种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刘元 《安徽建筑》2001,8(4):1-2
本文结合“现代建筑理论”的一些思想,从国内、国际的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中探寻了“欧陆风、产生的原因,具体分析了欧陆风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及其存在的意义,并指出了对“欧陆风”进行客观审美评价和正确借鉴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快餐时代的到来,使艺术设计在新背景下产生了剧烈、深刻的变化,并且在时效性、识别性、艺术门类、设计内涵等不同角度对于艺术设计产生了较强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以及产生的积极与消极作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较为预见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