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东升 《城市建筑》2022,(16):135-138
在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分析临沂朱村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建筑营造。朱村受到自然山水环境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民居建筑在空间布局、材料结构、立面造型、装饰艺术等方面独具特色。本文通过发掘朱村传统民居的文化基因、提取建筑特征元素,结合传统营造技艺,提出针对朱村传统民居建筑修复方法;基于《临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一心、三线、六片”的保护框架,提出朱村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策略。  相似文献   

2.
五台县传统民居是特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习俗观念等多重因素积淀延续的历史产物。本文选取五台县民居为研究对象,以地域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了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在建筑基础、梁柱、屋顶、墙体中的体现,同时对营造技艺传承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表明,阔院、边三垄双坡屋顶、厚重的墙体构成了五台县民居最典型的特征,而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生活方式是形成五台县民居外在特征的内在因素。同时,本文针对传统营造技艺传承的现状问题分外部条件变化和需求变化两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重视传承人保护和提升地方营造技艺影响力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尼日利亚北部豪萨族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及对历史学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建筑材料及其建造技艺着眼,总结出豪萨族传统建筑在建筑形态、材料选取、低技术营造、生态性等方面具有的显著特征,提高人们对这一正在消失的独特传统建筑类型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整体性保护是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实践中的重要原则。伴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持续推进,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工作也进入系统化、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需要通过整体性保护思路的探讨,寻求符合传统营造技艺自身发展规律与现状的保护策略,切实提高技艺项目的保护传承能力。对传统营造技艺整体性保护的思考需要面对技艺本体保护与技艺传承保护两方面的任务,对传统营造技艺本体的保护涉及技艺内容、形式以及技艺存在的文化生态;技艺的传承保护则需要对传承主体、传承方式及传承机制共同关注,通过各保护要素的紧密配合、相互促进实现传统营造技艺的整体保护,从而不断增强其生命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阐述低技术建筑和生态建筑低技术策略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传统的人文思想和生态观出发,分析梅山地区乡土建筑中生态低技术应用的价值与意义,讨论传统生态低技术策略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低技术消除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能满足经济、实用、低碳、安全、高效美观的需求,梅山地区村落、建筑、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上都体现出生态低技术策略,低技术建筑是本土营造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6.
郭璇  冯百权 《新建筑》2012,(1):140-143
传统营造技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型,而且是历史建成遗产的文化、科学价值的体现和其"真实性"中蕴含的重要无形文化要素,还是大量的历史建成遗产得以长久保存下去的必要条件。阐述了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存的几个发展时期,传统营造技艺的主要类型及保存现状,并结合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阐述了未来传统营造技艺保存的整体性策略。  相似文献   

7.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等传统文化的外在显现,也是保存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成形态的活化石。在现代建筑思想、建造方式冲击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问题已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和类别的视角,梳理 2004-2019 国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地域特点、村落文脉、院落形制、建筑结构、局部构件、技艺本体、匠人文化、传承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的研究视角及特点,并基于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区域不均、视角单一、缺乏体系、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对未来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要论述了生土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夯土建筑的营造技艺,以福建土楼为例指出夯土营造技艺具有取材方便、热功性好、隔声性好的优势,以及耐久抗震性差、结构选型局限、施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卫生条件欠缺几方面弊端。同时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建筑师对夯土建筑的一系列非连贯性的建造实验和探索,以及进行这种夯土建筑营造对传统和当代建筑意义。最后,提出夯土技术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创新的思维和方向。根据保护的不同等级的要求,在原始复原、改良维护、保护探索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永顺县芙蓉镇一轩街“两进院子”保留了武陵山区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营造技艺。本研究通过两次调研和匠师访谈,以一轩街两进院子为例,从平面布局和建筑构架两个方面介绍土家族传统院落型民居的建筑形制,对土家族传统建筑技术——升山和乍墨进行研究。同时,从建筑保护视角出发,简要说明传统建筑的保护现状,并提出传统建筑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住居文化的精华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也体现在普通乡村的一些典型民居中。在普通乡村聚落更新中,有些优秀民居正在面临着被废弃或拆毁的危险。论文以保定市冉河头村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调研和居民访谈,追根溯源,分析了当地民居近50年的演进特点,尝试发掘其生态营造智慧和传统技艺,并提炼出其建筑空间与形态类型,同时提出当地民居的保护策略,试图为传统住居文化的传承提供类型积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八闽地域传统乡土建筑为研究客体,基于传统乡土建筑保护与修复对原真营造技艺的指导需求,探讨了该地域传统建筑形制和营造技艺的研究成果,为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鲍莉 《建筑师》2008,(2):5-12
传统聚落的营建反映出一系列朴素的从指导思想、规划建筑到房屋营造的生态应对策略,体现出人居环境营建的地域性生态应对的独特经验和价值。本文拟以同里古镇为例,分析江南传统城镇建筑针对本地地理与气候条件,形成独特的城镇建筑形态,营造建筑内外舒适的风环境、热环境以及建筑防潮防水和安全防火等方面的传统营造经验和技术策略,以期对当下生态技术的地域性特点和适宜性运用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我国古人科技和艺术智慧的结晶,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然而其传承发展至今,却面临日渐消亡的危险境地。本文针对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并概述了具体的保护与传承方法,主要包括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记录与宣传,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方式的创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应用和改良,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创新应用四个方面,旨在为中国各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借鉴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以跨学科分析的方式,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建构了"匠场"这一全新概念,并藉此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匠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建筑营造技艺的传习机制。这为探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传统民居傣家竹楼的建筑原型为研究对象,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定性分析民居在场地规划、空间形态、结构形式、材料选择、营造技艺等方面的性能,挖掘傣家竹楼的绿色特性,探讨湿热地区民居设计建造的生态智慧,为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助力现代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陕西地区传统建筑凭借其精湛的营造技艺和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造就了陕西地区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成就了陕西地区传统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营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陕西地区传统建筑营建就地取材,运用丰富的本土材料和建造智慧创造出众多因地制宜的建筑艺术品。陕西当代建筑传承设计应该秉承传统建筑营造中的哲学思想、营造技艺、生态智慧等方面进行再创作。如何寻求适宜当代地域材料技术水平的传承设计策略,如何利用传统材料建造出适宜于现代建筑空间及形式需求的当代建筑传承设计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中德传统木构民居将木材与匠人的高超营造技艺完美结合,文章从中德两国历史文化、建筑结构、室内装饰以及色彩表达等多角度分析两国在传统木构民居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异同,希望能够为中国传统木构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大量实地考察和测绘的基础上,从建筑选址、院落与建筑平面布局、立面形制、营造技艺等方面,对汾城古镇传统商业建筑特色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传统商业建筑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中国近代大学传统复兴式建筑营建背景和风格特征的总结,确立了其在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保护价值,并针对此类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的既存问题,提出建筑风貌分级保护策略、建筑空间可持续性保护与利用策略以及建筑环境意象整体性保护策略,旨在弥补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薇  韩子藤 《住宅科技》2021,(7):47-51,72
徽派传统民居在徽州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营造技艺更是凝聚了古代匠人技术与艺术的智慧.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发展至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日渐消亡的危险境地.文章通过追溯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内涵与价值,从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出发,分析当前保护与发展方式面临的困境,据此对营造技艺的创新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