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建筑的现代化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演讲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七位著名建筑家的实践与写作为例,考察中国建筑师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这七位建筑家是吕彦直(1894-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4,(5)
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Lious I.kahn 1901-1974),是一位建筑师、哲学家、艺术家以及教师,是20世纪建筑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实践者和思想家。他的建筑作品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美学标签。他的观念甚至改变了美国现代建筑的方向。路易斯.康晚年发现了如何把古罗马废墟转变成为现代建筑。他回归历史,探寻秩序,重新定义了建筑。他晚期的绝大多数作品,包括理查德医学研究楼(1957—1964)、萨尔克医学研究所(1959—1965)、布瑞安.毛厄女子学院宿舍(1960—1964)、肯贝尔艺术博物馆(1962—1974)等等都体现了路易斯.康的"结构秩序",其中基础的"房间"概念是路易斯.康建筑设计中最为本质的特征。它与现代建筑中占据主流地位"流动空间"产生激烈的对抗。  相似文献   

3.
苏联土木建筑科学院院士,杰出的建筑师卡罗·谢苗诺维奇·阿拉比扬于今年一月五日在莫斯科病逝了。这固然是苏联建筑界不幸损失了一位具有优秀才能的建筑家,而且也是我们中国建筑工作者们失去了一位诚挚热心的朋友。 在我国,不仅是我们每一个去过莫斯科的中国建筑工作者熟悉这位和蔼而热诚的建筑家,就是广大的中国建筑界在学习苏联建筑经验时,也早已熟悉了他的名字。 几年来,阿拉比扬无数次在他所领导的  相似文献   

4.
德国国立魏玛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的第二任校长密斯来到了美国后,一直关注于寻找建筑中钢与玻璃的潜力。现在机会来了,他和另一位建筑家约翰逊被邀请在纽约曼哈顿的花园大道为生产威士忌的—个资本雄厚的大公司设计一幢39层的办公楼:西格拉姆大厦。这是一座真正的玻璃盒子,绝对对称、方方正正、直上直下,机器一样精确,琥珀色的玻璃使它显得明朗而高贵。这是建筑史上第一座通体玻璃的高层建筑,它富于新时代的气息,坚实地与它身边摩天大楼古典式尖顶和表情丰富的石  相似文献   

5.
<正>一位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中国建筑师中最早对现代性感兴趣的人之一,同时,他又把中国空间的传统带到现代建筑里来"(张永和)~([9]9);一个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城市规划,它"将现代城市规划所承载的思想、理念和科学原则引入了中国,其中所闪耀的理性主义光辉意味深长"(李德华)。他们"相逢"于70年前的上海。1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王大闳王大闳,祖籍广东东莞,1917年生于北京。1.1父亲与教育父亲王宠惠(字亮畴,1881—1958年)是国际  相似文献   

6.
革命与补课     
19世纪末叶,欧洲有位世纪之交的革新派建筑大师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1841—1918)出版《现代建筑》(Morderne Architektur)一书,正式打出’现代建筑”旗帜,这件事距今差不多一百年了。  相似文献   

7.
本刊记者 《安徽建筑》2012,19(5):9-11,209
正王澍其人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2000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与始终追随国际潮流的建筑师不同,王澍更加注重的是现代与传统、人工与自然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杨廷宝先生(1901—1982年)是中国近现代最具盛名的建筑师和教育家,他也是最早受巴黎美院式建筑教育的中国留学生的代表性人物对于所谓的"布扎"建筑教育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建筑风格的层面——西方古典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文章则提出一个认识"布扎"建筑教育本质的新角度,即它的目的不是传授一种特定的建筑风格,而是一种推敲处理建筑的平面、立面、体量和空间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构图"文章借助"我们今天有机会成为杨廷宝吗?"这个假设性议题来引出对于"布扎"建筑教育的本质、当前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危机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童寯的职业认知、自我认同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德霖 《建筑师》2012,(1):31-44
“西装戴红顶花翎”这句对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的尖锐批评出自童寯——一位出身满族的中国现代建筑家之口。这句话就体现出一种复杂性.足令试图理解童的建筑史家们思忖。一方面.童是同辈中国建筑师中最为积极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宣传者.并对古典复兴式设计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另一方面.他热衷于中国文人绘画.还是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第一位现代学者。本文试图说明,童的这种复杂性体现了一位满族建筑师的现代性。作为一位满族人.他经历了本民族的衰落和清王朝的倒台.他对传统文人绘画与园林的心仪便反映出他的”遗民“心理和寻找可以遗世独立的”胸中丘壑”的愿望。而作为一名经历过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并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的现代建筑师,他对于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思想当比其他同道有着更切身的体会。这当是他讽刺大屋顶设计.在创作上坚持时代精神,在写作中积极宣传现代建筑科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再读透明性     
1956年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完成的透明性著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揭示柯布西耶工作的建筑理论。然而在后续的发展历程中,透明性理论对现代建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通过多位建筑家的阐述和发展逐渐具有了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特征。该文试图通过对透明性建筑理论发展的阐述揭示这一转化进程,并总结作为设计方法论的透明性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正>"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觉林菩萨偈》40年,对于一个中国建筑师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穿越了建筑的荒原,经历了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狂喜与叛逆。在文革、改革开放、经济腾飞、造城运动……之后,新中国更"新"了。在我们还沉浸在石油狂欢的余韵中时,建筑家们渐渐开始痛定思痛。如果说建筑见证了中国的成长,那建筑家们则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汤桦,是少有的"标本"式建筑家,其建筑创作经历恰能涵盖中国的这40年。  相似文献   

12.
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32年创办的勷勤大学建筑系,是我国近代最早建立的建筑学科之一。华南建筑在第一代建筑家林克明、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等先生的倡导和推动下,始终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科学研究,长期扎根地域,面向前沿,对"岭南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80余年来,学院先后孕育培养了6位院士、13位设计大师和1位长江学  相似文献   

13.
荷兰建筑家库哈斯的CCTV参赛方案,在初审获得评委一致通过,这是首次对这一方案做学术探讨的论文,文章把建筑家的雷姆·库哈斯和雕刻家的野口勇的作品进行比较,提出建筑与雕刻认同(identity)的观点,从建筑的雕塑身份、雕刻的身体性、空间美的发生以及环的多维性各点加以论述,此外,还将库哈斯30年的建筑生涯分为两个阶段,既热衷建筑类型的“前期库哈斯”,和趋于雕刻语言的“后期库哈斯”,并举例对脱“建筑”造型三步进行论证。最后得出当建筑向纯粹造型美术接近时,意味着一种向上的精神在发展的结论,而库哈斯的方案则是提出一种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一) 自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家们宣布现代建筑的死亡之后,我们有些同志也起来指责现代建筑,说它是“反人性”的,或者是“为物而不为人”的。罪证大抵是“以少胜多”、“装饰即罪恶”和“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几句话,或者是所谓“千篇一律”。虽然,在实践中,现代建筑已经成了我们建筑的主流,要逆转大约也已经不可能了,却有同志把这现象叫做我国建筑界的“主  相似文献   

15.
建筑与解构哲学的关系现在受到人们的关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邹晖摘译了美国建筑师、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教授马克·威格利(Mark Wigley)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篇文章。马克·威格利是1988年6月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举行的解构建筑七人展的两位筹办人之一(另一位是菲利浦·约翰逊)。 这样的文章很不好懂,读起来颇不轻松。经我们的研究生着力为之,变成了中文。耐心读一读,也许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一些外国学者讨论建筑理论问题时所持的态度、观点、思维方法、习用语言以及他们的文风,有助于我们扩展视野,活跃思想。现刊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地域性"这一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议题和关键词进行历史考察,论证地域性具有多义表现,它们折射出不同时期中国建筑家——包括学者、主管官员及建筑师——面对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问题,专业上的挑战,以及他们的对策。因此,地域性堪称中国现代建筑史中一个批判或抵抗的策略:批判营造学社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范式、抵抗国际式现代主义、抵抗一元话语的主导、抵抗建筑语言的全球化、抵抗建筑实践方式的全球化、抵抗"被地域化",以及抵抗城市化。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伊东丰雄来说,设计建筑即等同于思考现代社会。在本书中,伊东丰雄运用了非常朴素坦率的语言去讲述了他近年的建筑作品和建筑思想。伊东丰雄于1970年后执业,至今一直都是代表日本的建筑家。多数建筑家都是保持自己建筑思想和风格不变,用一以贯之的态度进行设计。与之相对,伊东的特点应该就是经常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对应改变自己的建筑思想和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力的强盛和国学风的回溯,加速了传统文化的回归,现代中式建筑日益成为建筑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贝聿铭、吴良镛、张永和等新老建筑家们推动着现代中式建筑的发展。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学奖得主王澍从乡土地域出发,努力将传统建筑文化转换成当代的建筑语言,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法相结合,营造中国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建筑。文章通过研究王澍的全部建筑作品,分类整理其建筑作品中传统建筑材料的当代地域性表达,探讨其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材料进行处理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意境,试图找到材料与建筑、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为探索中国建筑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以及建筑回归本土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后期大放异彩的一项建筑形式无支撑的大型园屋顶,早在1901年时已在印第安纳州一个小镇亮相。罗纳德·巴克勒(Ronald Buckler)是俄亥俄州贝塞尔市的一位工程师兼自由撰搞人。他在本文中描写了威斯巴登温泉旅馆的设计特点,以及这一建筑瑰宝近百年来所历经的沧桑。  相似文献   

20.
书讯     
《建筑与文化》2012,(4):131
《跨界设计——建筑与音乐》作者:王昀著出版时间:2012年1月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为人所熟知的语句虽流传已久,但二者之间的联系究竟在何处却往往很难明了。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家王昀博士,以摆脱写实主义和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