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多高层建筑物结构竖向刚度突变的问题,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设计分析,得出可通过层高高的楼层增设剪力墙,层高低的楼层减少剪力墙或减小柱断面调节竖向刚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建立模型算例,对层高突变对框架、框剪和剪力墙三种结构形式楼层刚度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比较,并以框剪结构为例提出了一些改善结构楼层刚度突变幅度的方法,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亚飞  谭光宇 《建筑结构》2021,51(21):47-53
为探究带设备层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以位于长沙的超高层公寓式办公楼实际工程为背景,研究了设备层对结构整体参数及抗震性能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楼层侧向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和改善楼层受剪承载力比的措施.分析结果表明,设备层的存在会引起本层框架分担剪力比的大幅度增大,但框架柱剪应力仍处于较低水平;设备层对结构周期、基底剪力及框架分担倾覆力矩比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设备层层高突变未引起楼层塑性变形集中及结构损伤集中,罕遇地震验算结果表明结构体系合理,表明按高规算法考虑层高修正计算楼层刚度比可行;提高墙身水平筋配筋率的措施对改善楼层受剪承载力比最有效.  相似文献   

4.
层高突变对高层建筑楼层刚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几个典型的结构模型,对层高突变对框架、框剪和剪力墙三种结构形式楼层刚度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比较,并以框剪结构为例提出了一些改善结构楼层刚度突变幅度的方法,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层高对楼层刚度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楼板下沉调整转换层及转换层上层楼层刚度以满足规范对楼层刚度突变限制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转换层下部结构刚度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竖向刚度规则性和地震剪力传递突变程度有较大影响,等效刚度比是衡量转换层下部结构相对刚度的重要设计指标。本文对8度区某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等效刚度比的控制进行分析讨论。首先,通过转换层下部结构高度线性插值对等效刚度比进行修正,其次,通过调整转换层层高和转换层下部结构剪力墙厚度两种方式,分析不同等效刚度比对结构整体指标、构件受力和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效刚度比越大,转换层与其上一层的层间位移角比和有害层间位移角比越小,等效刚度比小于1.0时,转换层与其上一层的有害位移角比突变增大;设置转换层对转换层以上3层的地震剪力分配产生了较大影响;框支框架的相对刚度比越大,水平力传递突变程度越小;随着等效刚度比增加,结构主要屈服部位由结构底部转移至转换层以上部位。  相似文献   

7.
由于在高烈度区地震作用较大,结构侧向刚度突变不利于抗震。针对某竖向不连续剪力墙结构部分楼层刚度突变、楼层侧向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提出在结构上增设黏滞阻尼器(VD)、防屈曲支撑(BRB)、VD+BRB的三种消能减震方案。在减震设计中,VD方案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层剪力的减震控制效果最佳,最大效果达32.59%,但并没有改善楼层刚度突变问题;BRB方案能较好解决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突变问题,但结构整体刚度增加过大,放大楼层剪力;VD+BRB方案结合了两者优点,很好的发挥了减震装置的耗能能力,减震效果最大达28.03%,不仅能在性价比较高的情况下有效解决层间位移角超限,而且能解决竖向不连续剪力墙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突变问题,说明VD+BRB混合方案在竖向不连续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框-剪结构剪力墙中断和楼层刚度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剪力墙高度不同对框 剪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以及不是对所有的框 剪结构都需要把其剪力墙延伸至整个结构高度的结论 ,作者采用杆系 层间模型对剪力墙高度不同的、剪力墙刚度中断的框 剪结构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 ,得出了剪力墙可在框 剪结构反弯点以上截断的观点。同时 ,确定了该模型结构的转换层处楼层刚度比 ,并以此作为衡量转换层是否需要加强的具体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9.
匡光华 《中外建筑》2009,(7):182-184
通过一高层混合结构的算例,改变外钢框架与混凝土核心筒之间的刚度比以及在不同的层高设置加强层,对高层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增加剪力墙厚度可以显著的增大剪力墙承担的总轴力,并有效的减小楼层竖向位移;加强层对结构竖向变形的影响很大,合理的设置加强层可有效的减小结构的竖向变形差。  相似文献   

10.
采用ANSYS作三维建模,重点研究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拱式转换梁与普通转换大梁在地震荷载下的工作情况,得出前者对整个结构在转换层及附近楼层的抗侧刚度的突变影响较后者小,而结构剪力分配在转换层及附近楼层的突变也是前者较后者小,转换层处楼板位移变形是前者较后者均匀等,充分说明拱式转换梁较普通转换大梁更适合用于抗震要求高的建筑中。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医疗建筑结构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宜在设备层以下增设混凝土墙来解决由于设备层层高较低而出现的侧向层刚度比超限的问题。针对临汾新医院住院楼工程细腰形平面的不规则性,运用PMSAP软件对结构做了详细分析计算,将规范对细腰处楼板"加大厚度"的模糊要求数值化,同时指出在细腰处的凹角部位增设端柱可有效降低应力集中,减轻震害。  相似文献   

12.
刘成波 《山西建筑》2011,37(12):39-40
通过对PKPM电算结果的周期和周期比、弹性层间位移角和弹性层间位移比、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几个反映结构整体性能的参数的分析,从而对结构整体合理性做出了合理判断。  相似文献   

13.
北京银泰中心B,C座办公写字楼均为高186m的混凝土筒中筒结构。地上42层,在结构层2设置了转换大梁。为减小转换层刚度突变的影响,设计中调整了转换层相邻各层柱、外裙梁的截面,增加了转换层以下内核心筒墙体的厚度,并在楼梯间设置了补偿剪力墙。转换层相邻各层柱还设置了型钢和芯柱以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针对外筒的剪力滞后,设计中尽量增大了外框筒裙梁的截面高度,并适当调整了角柱截面。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不同的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γ,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转换层设在第1层的14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水平地震作用下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对加强落地剪力墙和减少转换层上部剪力墙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高层建筑结构侧向刚度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算例论述了目前国内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楼层侧向刚度变化控制的局限性,提出了合理控制楼层侧向刚度的准则。利用该准则可以有效地应用与控制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一系列在首层架空层设置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的有限元分析,对楼层侧向刚度比、等效剪切刚度比和等效侧向刚度比三种转换层结构侧向刚度控制参数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在不同首层层高条件下,转换层下部结构侧向刚度改变对这三种侧向刚度比控制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层层高较高且与相邻层层高相差悬殊时,楼层侧向刚度比和等效剪切刚度比容易大幅度超过现行规范限值,但并不能由此判断转换层下部结构侧向刚度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等效侧向刚度比较好地体现了转换层上下结构的侧向刚度关系,宜按等效侧向刚度比对结构侧向刚度进行控制,但其上限取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建筑结构的破坏具有离散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该特性决定结构抗地震倒塌的研究需多参数、多层次考虑问题。文章结合结构地震倒塌破坏模式的研究,完成了三榀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通过对模型框架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滞回耗能及刚度退化的分析,探讨轴压比和梁柱线刚度比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后续结构地震倒塌破坏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降低结构的竖向荷载和梁柱线刚度比,有利于梁端塑性铰的充分发育,从而更易实现理想的“梁铰”破坏机制;试验框架的最终破坏是由底层柱下端塑性铰充分发育后、混凝土突然压溃所致,底层构件的耗能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中间层构件和顶层构件所耗散的能量较少;KJ-2的峰值荷载及极限荷载比KJ-1的峰值荷载及极限荷载分别大约9.9%和8.7%、等效黏滞阻尼系数比KJ-1大约16.5%,但位移延性系数比KJ-1小约57.1%,说明增大结构的竖向荷载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及耗能能力,但会降低延性及变形能力,同时,一定程度地增大竖向荷载,有利于强化结构的初始抗侧刚度,延缓刚度退化趋势,但在层间位移角较大情况下P-Δ效应的影响凸显;结构梁柱线刚度比的增大可以提高其耗能能力,但会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延性及初始抗侧刚度;对于轴压比及梁柱线刚度比较小的“梁铰”结构,临近倒塌时的层间位移角可达1/25,此时结构仍具有一定的竖向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8.
Installing resilient materials between the slab and the Ondol layer is known as the most popular method of reducing floor impact sound in Korean apartments. The Ondol layer is made up of lightweight concrete and mortar constructed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resilient material, and is a typical heating system used for all type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Korea. In Korea, lightweight impact sound and heavyweight impact sound are considered when evaluating the floor impact sound. The resilient materials used can be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dynamic stiffness. Resilient materials with a low dynamic stiffness reduce the lightweight floor impact sound level. In this study,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 stiffness and heavyweight impact sound level, the dynamic stiffness and floor impact sound level of 51 resilient materials were measured. The impact sound level of each of these resilient materials, whose dynamic stiffness was measured, was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installation, and the level difference (ΔL) was analyzed.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if the dynamic stiffness of single-layered resilient materials is known, the dynamic stiffness of multi-layered structures of resilient materials can be predicted. Also, as the dynamic stiffness of resilient materials decreased, the heavyweight impact sound level also decreased, and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ynamic stiffness and the heavyweight impact sound.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斜柱转换在工程中的应用,并对一个一般高层(建筑高度58.05 m)分别采用斜柱转换和实腹梁转换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比斜柱转换结构在100 m高层中应用的整体性能。结果表明:斜柱转换能明显改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侧向刚度比,降低转换梁的截面尺寸,节省建筑的使用空间;斜柱转换在一般高层中的应用对控制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的剪切刚度比效果更好,在100 m高层中的应用对控制结构整体水平位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肖南  董石麟 《空间结构》2004,10(1):12-15
跳层空腹网架在利用网架的空腹部分做楼层使用时,网架的上、下弦杆均与楼板浇注成为一个整体,以往对跳层空腹网架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均未考虑楼板刚度的影响.本对普通型跳层空腹网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考虑楼板不同刚度和不考虑楼板刚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楼板对空腹网架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本的结论可为跳层空腹网架结构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