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王蕾 《有线电视技术》2012,(7):71-72,110
纪录片的魅力源于所展示内容的自然本色。当我们跟随镜头走进不同的社会层面,感受不同生命个体的独特体验时,纪录片是一种具有哲学价值和审美意义的"艺术品"。它是一个观察、发现、挖掘生活的过程,镜头语言的运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一部纪录片的成败。而面对一个好的选题,如果不能用精辟的镜头语言来表达,那么再精彩的内容也将变得平淡无奇,苍白无力。所以说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要在镜头的构图、用光、变焦乃至影调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对镜头特有的表意功能加以显现。  相似文献   

2.
电视的画面语言涵盖了视觉形象、语言、文字、音乐等综合的表意因素,其中画面的视觉形象即镜头语言是电视画面语言的基本载体,载负着拍摄者、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不同的电视栏目中镜头语言的表现形式以及创作思路也别有千秋.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谓的“DV剪辑”是指影像镜头的衔接搭配排列组合,与剪辑软件的种类版本及其操作方法无关。DV剪辑是采取技术手段处置影像,用镜头语言编排故事(或情节)的过程。它是影像二度创作的平台,是完善并美化作品的环节(正如有人说片子是靠“剪”出来的),也是剪辑者展示才智的绝好机会。  相似文献   

4.
从电视画面的本质—运动出发,就电视镜头语言的特性,表现功用、画面造型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与阐释,并结合实际事例,论述了镜头语言在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正确运用与拍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化类节目是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的热点。本文将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电视节目差异性的需要这两大方面来探讨文化类节目的"热"。  相似文献   

6.
傅焱平 《电视技术》2022,46(1):88-92
影视摄影构图艺术是用最佳的结构形式来表达主题思想和审美情感,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契合.在日常拍摄应用中,要突出主题,就要运用合适的景别、恰当的角度,充分运用光线、色彩及影调来营造三维空间;合理处理画面中的人物关系,均衡构图,让画面层次分明;运用合适的运动镜头来展现场景和作者创作意愿,彰显影视摄影构图"运动中的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主持类节目的关键和灵魂,本文就电视节目主持人"与众不同"的个性语言展开论证,认为有个性的主持语言应该是严谨但不失亲切、广博但不失易懂、娱乐但不能低俗、有深度但不失幽默、主题专一但不失形式丰富。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是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三者合一的综合体,具有向观众传达信息、知识、价值取向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重要的一环就是镜头拍摄.镜头是电视纪录片组成的语言与词汇,如何合理地运用摄影技巧,使镜头丰富而富有内涵,让创作出的纪录片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是摄影记者在工作中一直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许鹤晖 《电子世界》2012,(15):86-87
影视和动画技术正在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镜头语言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镜头作为画面构成的基本元素,每一个画面都是镜头的具体表现,因此,分镜头剧本的制作水平成为了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我们也能藉此明确自己的想法以及拍摄风格。从分镜头剧本中了解到摄影机拍摄的角度、镜头运动的状态、人物的对白及动作,并确定如何在两个镜头之间进行衔接。本文以"在三维动画中分镜头的设定"作为切入点,研究分镜头连接和转换的运用,最大限度的发挥镜头语言的表现力,使动画短片自然表现提升的同时提升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数字生活》2012,(4):142
敬爱的读者朋友们,触及心动的那一秒,您用镜头记录下来了吗?那么,就用您的定格画面来参加本刊的摄影月赛吧。摄影月赛由本刊主办。赛制说明:参赛作品围绕"无主题"自由来稿,拍摄范围不限,用镜头尽情捕捉吧。"无主题"自由来稿摄影月赛时间为:2012年4月1日至2012年4月20日结束。  相似文献   

11.
演播室是电视台制作节目的中心,对文艺类节目而言,可谓“三分景七分光”,而新闻和小型专题、访谈类节目用光相对固定,因而背景占的比重更大一些。实景制作费时费力费钱,并且很占空间,更换不便,这些问题一度困扰着节目创作人员,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演播室也逐步向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过渡,当前虚拟演播室技术已经成为各电视台演播室改造的主流方向。镇江电视台绝大多数节目的制作很少使用镜头摇移、俯仰、变焦等操作,因而不必生成实时的图像序列作背景,可以省去虚拟演播室的摄像机传感系统和延时系统,即成为虚拟布景系统,因此成本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2.
《新闻联播》是中国新闻类节目的"风向标""领航者",从1978年1月1日启播至今已经走过了四十个年头。本文着重介绍了《新闻联播》语言传播的固有模式及时代背景下《新闻联播》面临的挑战,分析了近年来《新闻联播》语言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台栏目和各类大型晚会的增加,和观众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摇臂摄像技术在综艺、专题、谈话类等节目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极大丰富了电视节目的镜头语言,增加了镜头画面的动感和多元化,给镜头画面增添了磅礴的气势和纵深空间感,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给导演以更多的创作灵感并增加镜头的可调度性。而且,由于摇臂摄像机的特有长臂优势,并辅以摇臂专用轨道,经常能拍到其他摄像机不能捕捉到的镜头。  相似文献   

14.
科学教育节目是运用动画的“大户”,在某些高科技节目中,二维或三维动画占到全部镜头的70%~100%近年来,几乎发展到节目无动画毋评奖的极致。对于科教节目编导来说,动画是他们带领观众探索科学秘密最犀利的武器。但是,目前许多科教节目的动画流于平淡和过场,讲到原子就是几个彩球毫无目的的转来转去,提到DNA便是反反复复的出现双链结构……这些单调乏味的动画成为很多科教节目的“万能武器”,一碰到关键内容就搪塞过去。不仅没有提高观众收看科教节目的兴趣,反而适得其反,让人一看就倒了胃口,走进科学的兴趣荡然无存。尽管科学知识晦涩抽象,不易表现;尽管有的编导会提出诸如技术条件有限、资金匮乏,而动画成本较高的创作困境,但实际上作品表现能力的高低在于创作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丰富与否。然而,在我们的科教节目中,动画却并不是那么可爱,难道科教动画注定不能摆脱说明和教育的脸孔,摆脱不了单调乏味的宿命吗?看看本文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创新与发展,电视谈话类节目也朝着创新化、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对于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可凡倾听》作为国内风格新颖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可凡倾听》是一档人物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曹可凡在节目中对节奏的把控以及语言技巧,使整个节目越发出彩。本文以《可凡倾听》为例,浅析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16.
赵瑾 《西部广播电视》2018,(20):108-109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家风便是在这千年的时间淘洗之下流传下来的文化。但是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家风渐渐地被人们忽视。现今,电视节目层出不穷,新闻专题类节目更是样式繁多,因此相关部门便将新闻专题类节目故事化,将关于家风的故事融入新闻专题类节目当中,用家风故事来叙述新闻,以新闻的形式来传递家风故事当中的意义,不仅使人们在不知不觉间重视起家风的建立,还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为新闻专题类节目注入新的生命力。基于此,本文便对新闻专题类节目讲好家风故事的方式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类法制节目取得巨大发展,在电视法制类节目的创作在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出现出了一些不良倾向,诸如电视节目题材选择雷同、节目表现手法单一等.笔者试从电视节目研究者的视角,对当前法制类节目创作的误区及改善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金孙卫 《电视技术》2021,45(9):61-63
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的程度不断加深,如何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提升电视节目的品质,尤其是在采编、制作、传播方面不断提高质量,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以镜头语言为切入点,详细阐述镜头语言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当前在电视摄像中应用镜头语言存在的几个误区,结合笔者自身多年从事电视摄像工作的实践经验,尝试从不同层面提出促进镜头语言在电视摄像中有效应用的具体策略,充分发挥镜头语言在电视摄像中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变焦距镜头是电视拍摄中最常用的拍摄手段之一,如何合理使用变焦距镜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创作艺术的角度对如何使用变焦距镜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虚拟演播室是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制作工具,本文对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关键在于用摄像机的位置和镜头等变化来控制计算机中的"虚拟摄像机",使它的位置和镜头变化与"实际"同步,将他们进行色键效果处理之后,得到的画面会更加真实自然。因此,虚拟演播室技术广泛应用在广播电视领域,本文着重介绍了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