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DMA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靳孝峰  梁超 《通信技术》2009,42(5):262-264
多用户检测(MuIti-User Detection,MUD)就是利用各用户之间特征码的非正交性来消除多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多用户检测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信号的信息对单个用户的信号进行检测,既可以降低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的影响,也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有效地利用了链路频谱资源,从而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容量。  相似文献   

2.
码分多址技术(CDMA)是扩频通信技术一种,已经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主流技术,但仍有许多关键技术要解决,其中最关键的技术就是要克服CDMA系统中多址干扰(MAI)的问题。多用户检测技术可抑制MAI,从而提高CDMA系统的容量和性能。为了克服现有多用户检测技术的算法复杂、无法克服小区间干扰问题,提出一种适合于动态环境的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算法。  相似文献   

3.
CDMA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通信系统中,多址干扰(MAI)的存在制约了系统的性能和容量。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多用户检测。集中讨论了次佳多用户检测(包括各种线性方案和非线性方案),给出了它们的结构,分析和比较了它们的性能。最后带提出了一种结合最小均方误差(MMSE)检测的连续干扰扰抵消(SIC)方案,其性能好于单一的SIC和MMSE检测器。  相似文献   

4.
两类多用户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艺  吴伟陵 《数字通信》1999,26(4):24-26,49
从技术角度比较了以美国和日本为研究重点的两类多用户检测技术,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和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并给出了工程实现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严梅  唐瑜 《电子科学学刊》2000,22(5):775-779
该文讨论了采用基于最大信噪比比准则的最优天线阵与多用户检测技术相结合的多址干扰抑制方法,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在系统误码率性能上比单一的多用户检测方法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宽带CDMA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越  周健  陈雨  林福华 《电子工程师》2000,26(11):19-21
研究了多用户检测技术在宽带 CD-MA系统中的应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最佳多用户检测和次最佳多用户检测接收机的原理 ,对多级串行和并行干扰抵消算法进行了仿真 ,并给出了结论 :从复杂度和误码性能两方面综合考虑 ,干扰抵消接收机的抵消级数选为 3级时 ,接收机的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7.
CDMA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DMA由于其用户容量大,抗多径衰落能力强以及便于实现软切换等特点而优于其他多址方式,近年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CDMA通信系统由于存在着严重的多址干扰而限制了其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多用户检测利用每个用户的信息对接收信号进行相关处理作统计判决或是进行干扰对消从而恢复出各个用户的发送序列,多用户检测方法可以使用最优多用户检测器、线性多用户检测器及非纡性多用户检测器等几类。  相似文献   

8.
二维W-OCDMA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制多用户干扰是无线光码分多址(OCDMA)通信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分析了多用户干扰产生的原因,提出采用光限幅器技术和多用户检测技术抑制多用户干扰。分析了采用素数码的无线OCDMA系统中光限幅器技术工作原理及采用二维地址码的无线OCDMA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工作原理。分析结果表明:光限幅器技术仅能部分抑制多用户干扰,而多用户检测技术能够有效地消除多用户干扰,多用户检测技术是适用于无线OCDMA系统消除多用户干扰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9.
林敏 《电子测试》2007,(5):54-58
本文在分析传统 CDMA接收机缺陷的基础上,介绍了多用户检测技术的概念和各种检测方案的特点、性能及不足.同时,本文还对各种多用户检测方案的性能做出比较,指出现有多用户检测技求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分折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多用户检测技术在DS-CDMA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多用户检测技术在DS-CDMA中的发展,对多用户检测的各类多用户检测技术进行简要分析比较。在简要介绍基础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分类后,对现阶段多用户检测的主要研究技术方向作出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干扰技术的发展,GPS抗干扰性能差的缺点日益突出,对于能有效用于工程应用的抗干扰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空时二维抗干扰方法是GPS接收机抗干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在已给空时二维自适应滤波的模型及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自适应约束准则的分析及选择,进而对不同情况下的空时自适应滤波权值的频率-角度响应进行了数字仿真和分析,得出了空时自适应滤波抗干扰的一些有益结论及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GPS接收机空时抗干扰的研究过程中,计算量大是目前主要的瓶颈,因此研究降维简化处理算法成为空时处理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在已给空时二维自适应滤波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降维处理思想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维纳滤波(MWF)模型的改进方法——简化多级维纳滤波方法,并与一般的降维方法进行了均方误差(MSE)性能分析,仿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广义分布式网络架构中相邻小区多用户干扰抑制的理论空白,构建了干扰小区集合的系统模型,继而提出两种该架构下可行的多用户联合于扰抑制算法.其中,交叉迭代联合检测(CI-JD,Crossed Iterative Joint Detection)算法利用多用户之间的逐级干扰消除,可以在运算复杂度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显著改善系统性能;全局联合检测(G-JD,Global Joint Detection)算法通过对多用户信息的统一建模,有效抑制了相邻小区用户间的干扰,同时获得系统分集增益.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述两种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薛峰  张军 《无线电工程》2009,39(7):14-16
环境中的各类干扰信号会造成GPS接收机定位精度降低,进而发生信号失锁。接收机中自动增益控制(AGC)模块可以根据接收信号总功率自动进行增益调节,从而保证模/数转换的顺利进行。利用AGC的这一特性,可以通过测量AGC输出增益的变化情况检测输入信号中是否含有干扰信号分量,从而使用户不借助其他设备快速进行自主干扰检测;同时利用相关器输出功率进行综合使用,还可大致估算出干扰信号的类别及强度。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GPS接收机宽带干扰抑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针对GPS扩频接收机空时自适应处理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极大抑制干扰的波束形成算法。通过估计空时二维功率谱得到各干扰信号的导向矢量矩阵,并求解出该矩阵的一组最接近期望信号导向矢量的正交基,作为空时二维最优权值。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增强了空时自适应结构方向图的零陷深度,比传统宽带多线性约束LCMV算法更有效地进行干扰抑制,明显提高了信号干扰噪声比。  相似文献   

16.
GPS空时抗干扰子空间投影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GPS接收机接收信号、噪声和干扰的特点,将子空间投影方法与空时信号处理相结合,利用基于数据域相关相减结构多级维纳滤波器(CSA-MWF)的前向递推多级分解特性构造出空时二维干扰子空间,进一步求出空时抗干扰最佳权。与传统的特征值分解方法相比,该方法避免了估计接收数据协方差矩阵及其特征分解运算,计算量大幅下降,同时抗干扰性能不受影响,适合多变环境和小数据样本情况。该方法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对窄带和宽带干扰均有效。  相似文献   

17.
王李军  赵惠昌  熊刚 《电讯技术》2005,45(6):132-135
本文首先采用空间平滑技术消除有用的GPS信号与相干干扰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然后构造干扰转换矩阵,从而抑制干扰信号,保留有用信号和噪声。最后根据最大输出信噪比原则,获得最佳波束形成器。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输出信号的信号干扰加噪声比,且对信号的DOA估计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论文在标准测试环境下,对GPS OEM板进行了压制性干扰试验,经过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总结得出实现干扰GPS的最佳调制频偏,并从理论角度进行了解释和验证。最后,在试验结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干扰机总体方案设计和射频部分系统级ADS仿真。  相似文献   

19.
对GPS系统实施电子干扰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GPS系统的基本原理,并对其弱点及电子干扰效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施电子干扰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超宽带是高速无线通信的新技术,然而其较大的带宽会落入GPS频带范围内,造成对GPS信号的干扰。从功率角度研究了超宽带信号对GPS信号的干扰,给出了实验框图,并从时域角度分析了高斯脉冲序列和发射信号的表达式,进而从频域角度得到了落在GPS频带内的UWB信号功率。将UWB信号等价为白噪声,利用功率谱密度对C/N(载噪比)的劣化进行分析,给出了仿真曲线,从而看出对UWB信号干扰的控制方向主要在通信距离、脉冲重复频率以及调制技术上,最后简单分析了抑制干扰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