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理想弹-塑性模型,对半精加工自紧-时效圆筒的应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导出了残余应力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了模拟钢管的残余应力值,采用Sachs镗削法测定了模拟管的残余应力值,并将二者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理论预期值与实验测定值吻合较好,从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3.
4.
将6支中小尺寸模拟管进行自紧载压低温处理,对3支精加工前后的小尺寸模拟管和3支精加工后的中尺寸模拟管分别进行弹性强度测试,将具有内表面预制裂纹的6支中小尺寸模拟管进行液压循环疲劳寿命试验。结果表明:当壁厚比为1.768、自紧度为0.8、模拟管材料屈服强度Rr0.1≥1 200 MPa时,精加工后模拟管实测强度为700~721 MPa(自紧压力为756~792 MPa);在循环压力600MPa下,6支模拟管都以穿透型形式泄漏破坏,最终疲劳寿命为2504~3499次。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地计算自紧身管强度及疲劳寿命,建立一种能反映其非线性应力与应变关系和包辛格效应等性能的材料本构模型,用以提高残余应力计算精度。基于非线性随动硬化模型,建立一种适用于表征自紧身管力学性能的非线性混合硬化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可获得残余应力分布情况;为提高数值计算的收敛速度,结合所建立的材料本构模型和各参量间的弹塑性关系,推导了与本构模型密切相关的一致切线刚度矩阵;为验证该本构模型的正确性,综合运用拉压试验和优化算法确定材料参数,进行了自紧身管残余应力有限元数值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的残余应力分布曲线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建立的炮钢本构关系模型能真实反映自紧厚壁圆筒的残余应力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6.
结合实验具体分析了机械自紧机理,并建立了理论计算公式,通过与实验数据比较,误差很小。由于机械自紧有较大的轴向残余应力(约相当于65%切向残余应力),正好抵抗了火药气体的冲刷和弹丸的摩擦,所以不单具有同液村自紧一样提高炮管强度的作用,同时有提高炮管寿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紧厚壁圆筒临界裂纹尺寸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概率断裂力学理论和Monte Carlo模拟方法,给出了自紧厚壁圆筒临界裂纹尺寸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应力强度因子由MMC法(修正的保角映射-边界配位法)或权函数法计算,并考虑了表面半椭圆裂纹修正;各参量的随机分布由实测数据分析进行:临界裂纹尺寸的样本分布由Monte Carlo模拟获得,最后给出各种置信度和可靠度下的临界裂纹尺寸。 相似文献
8.
9.
曾志银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00,174(3):4-9
根据炮钢材料在加载与卸载过程中的真实应力应变关系,应用弹塑性厚壁圆筒的一般理论,建立了考虑加载、卸载线性强化及鲍辛格效应的应力方程.最终给出了一种液压开端自紧身管的残余应力解析解.并以相应的残余应力测试实验证明,该解析解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11.
自紧身管的残余应力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德林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15(12):61-67
从结构安定性概念出发,通过对影响自紧身管残余应力再分布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高温和温差热应力是控制残余应力再分布的主要因素,给出一个简化力学模型和封闭表达式,与经过不同射击发数的实际火炮身管及若干经不同处理的模拟管残余应力实测结果比较表明,理论与实测结果吻合颇好,具有满意的工程精度。 相似文献
12.
13.
任安峰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87,(2)
本文按照广义平面应变问题,采用修正的Mises屈服准则及形变理论导出了具有应变硬化、包兴格(Bauschinger)效应的强化材料液压自紧圆筒的残余应力公式及其强度公式。经实验验证,这些公式不仅简单而且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15.
根据炮钢材料的拉伸 -压缩特性 ,通过模拟实验 ,建立了以鲍兴格效应系数为函数计算自紧身管壁内任意一点残余应力的理论模型。与以往不同的是利用炮钢材料的拉伸 -压缩试样 ,通过拉伸 -压缩实验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鲍兴格效应系数与壁内最大拉伸变形量的关系。在计算自紧身管残余应力时 ,鲍兴格效应系数不再被视为常量而被视为变量 ,因此 ,这就克服了以往鲍兴格效应系数取平均值所带来的误差。本文采用修正的 Mises屈服准则以及形变理论 ,按广义平面应变问题 ,建立了强化材料的应力应变模型 ,导出了具有应变硬化 ,鲍兴格效应系数被视为变量的强化材料液压自紧圆筒的残余应力公式。实验也表明 :用鲍兴格系数为变量的理论模型进行炮钢材料自紧身管的残余应力计算更合理 ,更能反映自紧火炮身管的实际状态。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考虑材料拉压异性和鲍辛格效应的影响,采用双线性强化材料模型对身管进行自紧分析,推导了身管加载应力、卸载应力、残余应力及工作应力的解析解,得到了弹塑性交界面半径、反向屈服半径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最佳自紧度和自紧压力的计算方法,通过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理论解的正确性,分析了材料拉压强度比、中间应力系数等参数对身管残余应力、弹塑性交界面半径、反向屈服半径和最佳自紧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向屈服半径、弹塑性交界面半径、弹塑性交界面处残余应力与材料拉压强度比成正比,与中间应力系数成反比;最佳自紧压力与材料拉压强度比成反比,与中间应力系数成正比。 相似文献
17.
曾志银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01,(4):46-49
试验测试了射击一定发数自紧身管的剩余残余应力,结合初始残余应力计算结果,定量取得了残余应力随射击发数的损失量,并应用曲线拟合方法求得了某自紧身管残余应力随射击发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用数值方法比较了圆筒外表面刻环形窄槽底端部与实心圆柱体中心处圆盘状窄槽底端部的应力分布,证明二者仅差一个常系数,从而以带圆盘状裂纹实心圆柱体的解为基础,给出了圆筒外表面刻环形窄槽底端部应力强度因子K1的有限元分析,为弹丸控制破片刻槽深度和刻槽宽度及弹体材料性能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带裂纹厚壁筒的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动载荷作用下带裂纹厚壁筒的应力强度因子。结果表明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的最大值在加载时间上有滞后性现象,它的最大值随厚壁筒尺寸增加而增加。同时,发现动态应力强度因子比相应的静态应力强度因子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