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庆洲 《建筑师》2005,(2):86-91
本文论述明南京城池的军事防御艺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比较研究,认为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设防城市,也是世界古代最大的设防城市,是中国古代城池军事防御艺术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
《工程质量》2004,(2):52-52
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就考虑到如何进行防御,怎样具有防御保卫性能。大部分建筑、大多数城池是从军事防御的角度出发修建的。如住宅大墙、望楼、门楼望孔、炮台、角楼等等,都是军事防御性的设施;又如万里长城、关门、烽火台、狼烟台、便门、马道、垛口、角楼等等。在县城的建设中还有军事城、军粮城、战城等,同样是防御工程。此外,每建设一座城市,都建有城墙、城楼、堞楼、敌台、硬楼、软楼、马面、瓮城、望火楼、鼓楼……这些都是防御性工程。另外在大城之外,还建有羊马城、大的外城圈。城外的鹿脚、转射等等都是防御性的战略工程。还有吊…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城地里,城市规划设计手法多端,经常在城里的大街上、巷子里建造多种式样的跨街楼。跨街楼是历史上城池规划中的一种独特的设计手法。当时人们常常能看到城市里的大街小巷中有过街楼,如苏州的河街与水巷之间的过街楼,两岸或两街的人们从过街楼上互相往来,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对城市的街景同水巷的巷景都有很好的美化作用,十分引人注目;山西阳城县境内明代润城城中小巷里也有过街楼,对两侧人家互相往来,达到很好的效果。实际上,这些过街楼,十分简单,也就是一种跨街廓屋,人们在里行走,外面的人是看不见的。跨街楼是我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目前遗留在河北省的16座国家级古代城池遗址进行了分析,按照都城类遗址、地方城市类遗址和特殊城市类遗址进行归纳汇总,认识到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属性,对于研究地区社会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常笛  李严  孔祥铮 《风景园林》2023,30(10):74-82
【目的】哈密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主要绿洲分布区,也是新疆现存长城军事建筑遗产最多的地区。该区现有研究集中于考古、历史、地理、社科等领域,尚未有长城军事遗产与自然景观关系的专题研究。为厘清绿洲资源对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构成和军事建筑建造的影响,从环境角度展开长城研究。【方法】实地踏勘并结合已有考古调查、古籍文献、ArcGIS软件,绘制各类绿洲调节范围内长城遗产分布图,模拟军事建筑与绿洲环境的关系。【结果】该区绿洲根据成因、形态和分布特点可分为3类。区域内的长城军事建筑择绿洲而筑、就地取材,形成了由点状泉水调节的山体防御线、由面状湖水调节的水体防御线和由带状河流调节的平原防御线,有军事防御和交通保障两大重要作用。总结出了该地区宏观军事防御体系和微观建筑建造的新类型。【结论】绿洲资源是干旱地区长城军事建筑修筑的重要驱动力和影响因子,绿洲的形态、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地理差异性,影响了宏观的长城防御模式和微观的长城单体建造,为今后长城军事体系和建筑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长达40多年南宋后期的抗蒙战争中,以重庆为中枢、合川钓鱼城为支柱建立的山地城池防御体系,依山为点,以江为线,点线结合,网状分布,层次分明,改变了单个城池布防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多重城池防守的作用,创造了一个军事战争史上的奇迹。文中通过对山地城池防御体系的初步研究,旨在探索因地制宜、据险设防的山地城池构筑原则;以及依山建城、环江为池,独具山地特色的南宋军事建筑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胡根根  张卫 《建筑学报》2023,(S2):24-30
以两宋城池为研究对象,将两宋城守典型兵书《守城录》作为数据源,使用KHCoder文本挖掘软件对其城池防御要素信息进行词频、对应性、共现网络与间接中心性分析,探讨两宋城守兵书的城郭防御重心、空间结构与防御机制,以还原《守城录》的城郭防御空间营建体系的完整性,并通过分析两宋筑城规范的城郭防御思想在两宋城池图中的体现,进一步解析两宋城池营建智慧与经验,对明清城墙军事建筑遗产的整体性认知、保护与营建历史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首位聚落的概念分析出发,通过对明末海西女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扈伦四部:叶赫、乌拉、辉发、哈达四部聚落遗址的考察研究,阐释四部首位聚落在其部族中突出的政治及军事作用。同时从四部城址地理环境、社会关系、城防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着重研究四部首位聚落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军事防御体系建立与城址空间形态特征,并从中总结明代中后期女真人在城防建设方面的营城思想与应对智慧。  相似文献   

9.
水系是中国古代城市重要的军事防御要素。本文从明清西安的军事地位分析出发,阐明水系之于明清西安突出的军事战略意义,通过平面布局、立体构架和重点设置等三个方面着重研究明清西安城水结合的军事防御体系营建特征,从中总结明清西安“城水相依,据水为安”的城市人居智慧。  相似文献   

10.
解丹 《新建筑》2013,(4):147-150
很长时间以来,金长城被排斥在"长城"范围之外。这一方面说明学界对"金长城"防御体系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金长城与其他长城有明显区别。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是在汉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但其规划特点和建筑形式却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文化特质。通过深入的探讨,真实地还原其构筑初衷,为金长城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传统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在人们热衷于求“大”、求“洋”、求“奇”的同时,传统民族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如何把民族建筑文化的精髓有机地融入现代建筑,是当今建筑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融于自然山水的中国古代城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军 《新建筑》2000,(4):1-4
中国古代城市与册水相得益彰、和谐相处,在选址、规划、水利和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发展了辉煌的古代城市规划相想和学说。这其中有着修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古代城市是如何与自然册水和谐共存的,并以隋唐长安城和宋平江城为例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3.
陈雷 《中外建筑》2004,(5):75-77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里,老祖宗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财富,其中凝聚着先人智慧的古代建筑,成为传世杰作,令人赞叹不已.有些古代建筑还列入了世界遗产宝库.  相似文献   

14.
古代城市一般被定义为人口集中,商业发达,同时具有一定防御功能的地区。中国和欧洲的城市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各自独立的发展起来,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本文通过对比中国和欧洲的古代城市商业空间的发展,浅析了其背后不同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5.
"轴线"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在讨论中国古代城市"中经线"的文化本质以及与"轴线"的差异后,建议用"中经线"代替"中轴线",以便在解读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文化时能够领略更多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地标似乎应该是与地理相关的词。自从人类以经纬度、南北回归线、海岸线、海拔高度为坐标刻度地球标志位置以来,地标以标杆、坐标、等高线等地理学概念出现在地图之中。三山五岳是古代中国人的地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黄河、长江、珠江是中国永远不变的地理标志。  相似文献   

17.
秦红岭 《华中建筑》2007,25(12):1-3
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礼"与"贵和尚中"的思想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影响最为显著、强烈.从都城规模、方位布局与分区规划到礼制建筑的形制、宫殿建筑的群体布局、传统民居的空间序列等方面,无不浸透着"礼"之规制.儒家"贵和尚中"的基本特征,则在较大程度上赋予了中国古代都城和谐、严整、方正、秩序的理性美基调.  相似文献   

18.
李浈 《华中建筑》2004,22(1):118-119
杉木主要出产自南方,我国在汉代甚至更早就被广泛使用。至迟到唐代,我国已经人工培植杉树。约元明以后,它的种植与经营繁荣起来,从伐木、运输、计量都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制度和技术。杉木成为我国南方土木工程及日常器具制作的一种主要树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西古代文化和城市发展特征的对比,总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几千年间中华文化长盛不衰未中断,城市建设制度得到延续和发展;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生活表现出包容、丰富与活力;超稳定和封闭的特征使城乡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强的秩序性和统一性.认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独特性的理解,这种力量超越有形的物质遗存,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包含社会秩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生存状态、艺术情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等方面内容,应从社会、历史、思想发展的角度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